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境,从某一层面来讲,其实就是文学作品中自然呈现出的一种境界与情调,是主观的意、客观的境之间的有机融合,这种艺术境界具有的范畴是极为广泛的。本文就从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这三种交融方式做出了简单的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学;意境;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前言:
不论是对于哪一阶段的文学作品来讲,都离不开意、境,若脱离这两方面便极易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等一系列类似的空洞,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学来讲,意境逐渐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能够创作出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并由此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古代文学的意与境的思考探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情随境生
对于文人来讲,通常情况下,其本身很少会产生自觉的种种情感,往往都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体验了某些事情或是环境,才会产生一些忽然之间的感悟,才会借助某些事物、环境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比如:针对《闺怨》来讲,其中描写的少妇, 其本来根本没有产生存惆怅的心情,但却在欣喜打扮之后,在翠楼上对外面春景进行观望的时候,却因为春日杨柳冒出的新绿而 突然想起了夫婿已经离别多日了。其中原本少妇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情感,但是却被杨柳突然激发了出来,实现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又如:针对《水调歌头》来讲,苏轼当时在密州滞留,在中秋望月之时,联想起了自己从前经历的种种,从而产生了较为深刻的感叹。月,一般都代表着团圆、圆满,而中秋也其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自己无法与胞弟相见,此情此景,将苏轼内心原本深藏不露的情感全面激发了出来[1]。
二、移情入境
移情入境這种情感是文人本身就拥有的,其经常会带着这种强烈的情感去看待周围的环境、物体,并通过将其恰当的融入到周围环境、事物当中抒发出来,进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比如:李白就在《送友人》当中,将自己对友人的离别的那种不舍之情,融入到了离群马的嘶鸣中,以此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又如:《红楼梦》中写到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从这个诗句中,作者可以体会到那种特别的凄凉和凄楚,诗句中描绘的枯萎的小草以及秋天的花,都是在漫长夜色中的凄凉会审。作者在秋季体会到了常人没有感受到的凄凉感觉,这是因为他的心境就是这般,所以,周围的事物也都融入了此情此感;再如:《竹石》这一七言绝句也是极为奠定的移情入景的例子。虽然全文没有一个字是对自己思想情感的描写,但却用了整篇文章来对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行深入描写。从表面上,虽然是一首咏物的诗词,对竹石呈现出的,不论历经了多少苦难都依然坚韧挺拔的作风的一种向往与赞美,但其实也是想要将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充分表达出来,以及自己绝对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高尚品质,这些都能够充分体现出移情入境这种意境[2]。
三、意境混一
意境混一主要是指,作者认为某些物体自身具备一定的思想情感,并在长期接触某物过程中,对其情感有深刻体验。其实从某一层面来讲,这种情感与作者自身情感的发展也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并非是一种完全相关的存在。此外,意境混一有的时候还需要对一种特殊情况做出充分考虑,就是作者在某总情况下,对某一事物赋予了某特殊灵魂,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从其中领悟到一些哲理,得到一定提升[3]。
例如,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指的是本来飞来飞去的燕子并沒有什么情感可言,但是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具备了一些特别的含义和予以,所以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产生了特别的感慨。在作者的真实创作中,没有出现多么特别或者意想不到的情感内容。他们的感悟是基于生活实际的,这些感悟刚好和作者看到的意向相同,所以对于眼前的兴衰体验,抒发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和体验。又如:针对欧阳修的《青玉案》来讲,这是一首伤春的怀乡词,在赏花、伤春过程中,诗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心爱妻子那憔悴的红颜,又因为自己与爱妻无法相守在一起,而产生了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在最后表示的只有规范家乡最好,希望在中年时期能够与亲人享受团圆圆满,能够充分流露出自己对仕途迁延的那种厌倦。且作者认为,事物本身无错,只是那一系列场景让自己产生了诸多感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欣赏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句,往往都会涉及到一系列意境,且人们欣赏其作品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对其中蕴含的特定情感做出准确、全面领会。但是因为人们思想情感形成、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在欣赏学习每一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这边是意境交融的重要体现,应给予充分重视与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从而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欣赏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红林,王兆鹏,朱向红等.师范生国学素养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5):67-71,91.
[2]向铁生,康震.类型与范式——关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点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123-130.
[3]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84-91.
关键词:古代文学;意境;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前言:
不论是对于哪一阶段的文学作品来讲,都离不开意、境,若脱离这两方面便极易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等一系列类似的空洞,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学来讲,意境逐渐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能够创作出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并由此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古代文学的意与境的思考探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情随境生
对于文人来讲,通常情况下,其本身很少会产生自觉的种种情感,往往都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体验了某些事情或是环境,才会产生一些忽然之间的感悟,才会借助某些事物、环境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比如:针对《闺怨》来讲,其中描写的少妇, 其本来根本没有产生存惆怅的心情,但却在欣喜打扮之后,在翠楼上对外面春景进行观望的时候,却因为春日杨柳冒出的新绿而 突然想起了夫婿已经离别多日了。其中原本少妇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情感,但是却被杨柳突然激发了出来,实现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又如:针对《水调歌头》来讲,苏轼当时在密州滞留,在中秋望月之时,联想起了自己从前经历的种种,从而产生了较为深刻的感叹。月,一般都代表着团圆、圆满,而中秋也其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自己无法与胞弟相见,此情此景,将苏轼内心原本深藏不露的情感全面激发了出来[1]。
二、移情入境
移情入境這种情感是文人本身就拥有的,其经常会带着这种强烈的情感去看待周围的环境、物体,并通过将其恰当的融入到周围环境、事物当中抒发出来,进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比如:李白就在《送友人》当中,将自己对友人的离别的那种不舍之情,融入到了离群马的嘶鸣中,以此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又如:《红楼梦》中写到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从这个诗句中,作者可以体会到那种特别的凄凉和凄楚,诗句中描绘的枯萎的小草以及秋天的花,都是在漫长夜色中的凄凉会审。作者在秋季体会到了常人没有感受到的凄凉感觉,这是因为他的心境就是这般,所以,周围的事物也都融入了此情此感;再如:《竹石》这一七言绝句也是极为奠定的移情入景的例子。虽然全文没有一个字是对自己思想情感的描写,但却用了整篇文章来对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行深入描写。从表面上,虽然是一首咏物的诗词,对竹石呈现出的,不论历经了多少苦难都依然坚韧挺拔的作风的一种向往与赞美,但其实也是想要将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充分表达出来,以及自己绝对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高尚品质,这些都能够充分体现出移情入境这种意境[2]。
三、意境混一
意境混一主要是指,作者认为某些物体自身具备一定的思想情感,并在长期接触某物过程中,对其情感有深刻体验。其实从某一层面来讲,这种情感与作者自身情感的发展也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并非是一种完全相关的存在。此外,意境混一有的时候还需要对一种特殊情况做出充分考虑,就是作者在某总情况下,对某一事物赋予了某特殊灵魂,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从其中领悟到一些哲理,得到一定提升[3]。
例如,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指的是本来飞来飞去的燕子并沒有什么情感可言,但是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具备了一些特别的含义和予以,所以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产生了特别的感慨。在作者的真实创作中,没有出现多么特别或者意想不到的情感内容。他们的感悟是基于生活实际的,这些感悟刚好和作者看到的意向相同,所以对于眼前的兴衰体验,抒发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和体验。又如:针对欧阳修的《青玉案》来讲,这是一首伤春的怀乡词,在赏花、伤春过程中,诗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心爱妻子那憔悴的红颜,又因为自己与爱妻无法相守在一起,而产生了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在最后表示的只有规范家乡最好,希望在中年时期能够与亲人享受团圆圆满,能够充分流露出自己对仕途迁延的那种厌倦。且作者认为,事物本身无错,只是那一系列场景让自己产生了诸多感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欣赏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句,往往都会涉及到一系列意境,且人们欣赏其作品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对其中蕴含的特定情感做出准确、全面领会。但是因为人们思想情感形成、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在欣赏学习每一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这边是意境交融的重要体现,应给予充分重视与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从而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欣赏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红林,王兆鹏,朱向红等.师范生国学素养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5):67-71,91.
[2]向铁生,康震.类型与范式——关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点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123-130.
[3]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