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策略、模式的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得以改变,在教学行为上得以改进,在教学效果上得以提高。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策略 模式
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数学的焦虑,即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教师对数学教学现状的无奈,让数学教学出现一种畸形发展的状况。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策略、模式的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得以改变,在教学行为上得以改进,在教学效果上得以提高。
1.“数学焦虑”与数学教学的背景
请看下面一则报道:针对中国选手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屡获佳绩的现象,一位带队参加国际“奥赛”的领队这样描述中国小选手,“他们只有在看到习题的时候眼睛才会发亮”;这则报道说明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畸形发展的现状,即使是一些在数学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为参加各类国际比赛而苦苦煎熬,也磨灭了其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对于普通的中学生,在这当前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则更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曾对某校作过跟踪调查,从初一到初三,数学的学困生明显呈上升趋势,以50人的一个教学班为例,初一数学成绩不及格者,一般在5-10人左右,即不及格率为10%-20%;初二数学成绩不及格在8-15人左右,不及格率为16%-30%;初三上学期成绩不及格在20-25人左右,不及格为40%-50%,其中特差生有5人(低于40分)占10%;而初三下学期之后适应性考试及模拟考试,成绩有回升现象,不及格率为30%-40%。这一现象明显揭示了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一是当前的数学内容抽象性太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二是应试教育对学生提出了片面的而又过高的要求,使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三是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的落后也是学困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数学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去研究的重大课题。
2.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由于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吁和热烈讨论,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教育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折点就是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出版。虽然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也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但在教学实践缺乏可操作的材料,难于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从理念到教学实践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素质教育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何谓“数学素质”?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二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观的改变使数学教育研究更加的深入,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就是所谓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按照这一观念,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3.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一是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二是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
3.2 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容易逆反但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健康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3.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的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题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根据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直观模仿习惯的干扰,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二是培养笔记习惯。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三是培养语言习惯。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而数学术语是描述数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知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先就要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整理。四是交流讨论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课堂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策略 模式
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数学的焦虑,即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教师对数学教学现状的无奈,让数学教学出现一种畸形发展的状况。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策略、模式的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得以改变,在教学行为上得以改进,在教学效果上得以提高。
1.“数学焦虑”与数学教学的背景
请看下面一则报道:针对中国选手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屡获佳绩的现象,一位带队参加国际“奥赛”的领队这样描述中国小选手,“他们只有在看到习题的时候眼睛才会发亮”;这则报道说明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畸形发展的现状,即使是一些在数学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为参加各类国际比赛而苦苦煎熬,也磨灭了其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对于普通的中学生,在这当前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则更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曾对某校作过跟踪调查,从初一到初三,数学的学困生明显呈上升趋势,以50人的一个教学班为例,初一数学成绩不及格者,一般在5-10人左右,即不及格率为10%-20%;初二数学成绩不及格在8-15人左右,不及格率为16%-30%;初三上学期成绩不及格在20-25人左右,不及格为40%-50%,其中特差生有5人(低于40分)占10%;而初三下学期之后适应性考试及模拟考试,成绩有回升现象,不及格率为30%-40%。这一现象明显揭示了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一是当前的数学内容抽象性太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二是应试教育对学生提出了片面的而又过高的要求,使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三是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的落后也是学困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数学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去研究的重大课题。
2.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由于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吁和热烈讨论,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教育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折点就是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出版。虽然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也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但在教学实践缺乏可操作的材料,难于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从理念到教学实践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素质教育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何谓“数学素质”?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二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观的改变使数学教育研究更加的深入,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就是所谓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按照这一观念,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3.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一是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二是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
3.2 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容易逆反但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健康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3.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的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题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根据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直观模仿习惯的干扰,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二是培养笔记习惯。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三是培养语言习惯。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而数学术语是描述数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知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先就要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整理。四是交流讨论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课堂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