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垫脚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数学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就如何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高效教学
有效问题的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技能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拓展他们思维能力,使其在思考解答问题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为初中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设计、呈现、生成、深化问题,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教学目的。
一、以学为主,设计问题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以学为主”观念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重新还给了学生,通过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提升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合作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常常考虑通过问题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智力差异设计课堂问题,使得每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准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不要为了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将众多问题简单罗列在一起,而是要巧妙地設计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地挖掘学生潜能。在课上,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引出例题“妈妈做了一张饼,爸爸吃了3/8块、妈妈吃了1/8块,问他们两人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并设计出“哪位同学能够来复述题目”、“题目中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什么可以看作本题的单位‘1’”、“怎样列算式以及如何计算”、“从中你可得出什么规律”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掌握同分母加法运算技巧。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能够有效锻炼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总结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教为主,呈现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保障和基础,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公式和例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提升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以教材为主,根据教材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分析和解答问题过程中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的特性”一节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片回答“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几条边”、“三角形有几个角”、“三角形有几个顶点”等问题,然后根据他们回答结果引出三角形定义,同时将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的概念讲述给学生,使其尝试指出任意三角形的顶点、角、边、高和底,并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等问题,最后使其自己总结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按照课本顺序通过回答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掌握三角形基本概念和特性,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合理展开教学活动,将其中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使其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掌握三角形基础知识,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三、寓于生活,生成问题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可以将生活实际引进到数学教学中,使其在熟悉的数学场景中学会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大多数知识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要尝试利用生活环境或者场景生成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亲身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境。
例如,教师在讲授“百分数的乘法”一节时,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成数学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课上,教师道:“同学们,最近两个超市在搞饮料促销活动,已知大瓶饮料10元一桶,每桶重1200毫升,小瓶饮料每瓶2元,一瓶200毫升,其中一家在买一大瓶送一小瓶,另外一家一律九折,如果你去购买,你会选择哪家超市?”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有学生回答道:“如果我只需要1400毫升,会选择第一家,因为在他家只需要消费10元,而在第二家需要消费14×90%=12.6元。”有学生道:“我不需要那么多饮料,只需400毫升就可以了,所以在第二家超市购买更合算。”教师随之将几种不同情况讲解给学生,并教会他们“货比三家”道理,使其学会合理消费。
四、反思质疑,深化问题
质疑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具备质疑能力,思考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是够正确,同时学会反思自己知识点掌握或者理解程度,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讲授数学知识时也要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和他们一起提出一些问题,激活思维,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柱表面积”一节时,问道:“想要求得圆柱的表面积,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什么?同学们能够将圆柱展开吗?”学生道:“可以!”于是便动手操作起来,教师有问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以是什么形状?”有学生说长方形,有学生说正方形,教师随后又说道:“那如何计算圆柱侧面积呢?”学生通过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说道:“得出长方形面积和两个圆的面积之和就是圆柱的面积。”教师随之引导学生得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学生道:“老师,我不用展开圆柱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表面积。”教师对其表示肯定,并带领学生练习使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学生通过反思与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答案,对数学知识有了深度了解,有效提高了思维水平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实现“以学为主”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在课堂讲授环节巧妙地将问题呈现出来,还要适当地引用生活中案例,生成有趣且现实中的问题供学生自主解答,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质疑将问题深化,进而提高他们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静.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教学[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25).
[2]吕艳花.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9).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高效教学
有效问题的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技能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拓展他们思维能力,使其在思考解答问题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为初中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设计、呈现、生成、深化问题,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教学目的。
一、以学为主,设计问题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以学为主”观念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重新还给了学生,通过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提升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合作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常常考虑通过问题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智力差异设计课堂问题,使得每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准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不要为了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将众多问题简单罗列在一起,而是要巧妙地設计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地挖掘学生潜能。在课上,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引出例题“妈妈做了一张饼,爸爸吃了3/8块、妈妈吃了1/8块,问他们两人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并设计出“哪位同学能够来复述题目”、“题目中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什么可以看作本题的单位‘1’”、“怎样列算式以及如何计算”、“从中你可得出什么规律”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掌握同分母加法运算技巧。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能够有效锻炼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总结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教为主,呈现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保障和基础,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公式和例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提升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以教材为主,根据教材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分析和解答问题过程中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的特性”一节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片回答“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几条边”、“三角形有几个角”、“三角形有几个顶点”等问题,然后根据他们回答结果引出三角形定义,同时将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的概念讲述给学生,使其尝试指出任意三角形的顶点、角、边、高和底,并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等问题,最后使其自己总结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按照课本顺序通过回答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掌握三角形基本概念和特性,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合理展开教学活动,将其中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使其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掌握三角形基础知识,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三、寓于生活,生成问题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可以将生活实际引进到数学教学中,使其在熟悉的数学场景中学会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小学数学大多数知识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要尝试利用生活环境或者场景生成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亲身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境。
例如,教师在讲授“百分数的乘法”一节时,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成数学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课上,教师道:“同学们,最近两个超市在搞饮料促销活动,已知大瓶饮料10元一桶,每桶重1200毫升,小瓶饮料每瓶2元,一瓶200毫升,其中一家在买一大瓶送一小瓶,另外一家一律九折,如果你去购买,你会选择哪家超市?”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有学生回答道:“如果我只需要1400毫升,会选择第一家,因为在他家只需要消费10元,而在第二家需要消费14×90%=12.6元。”有学生道:“我不需要那么多饮料,只需400毫升就可以了,所以在第二家超市购买更合算。”教师随之将几种不同情况讲解给学生,并教会他们“货比三家”道理,使其学会合理消费。
四、反思质疑,深化问题
质疑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具备质疑能力,思考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是够正确,同时学会反思自己知识点掌握或者理解程度,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讲授数学知识时也要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和他们一起提出一些问题,激活思维,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柱表面积”一节时,问道:“想要求得圆柱的表面积,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什么?同学们能够将圆柱展开吗?”学生道:“可以!”于是便动手操作起来,教师有问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以是什么形状?”有学生说长方形,有学生说正方形,教师随后又说道:“那如何计算圆柱侧面积呢?”学生通过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说道:“得出长方形面积和两个圆的面积之和就是圆柱的面积。”教师随之引导学生得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学生道:“老师,我不用展开圆柱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表面积。”教师对其表示肯定,并带领学生练习使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学生通过反思与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答案,对数学知识有了深度了解,有效提高了思维水平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实现“以学为主”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在课堂讲授环节巧妙地将问题呈现出来,还要适当地引用生活中案例,生成有趣且现实中的问题供学生自主解答,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质疑将问题深化,进而提高他们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静.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教学[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25).
[2]吕艳花.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