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也产生了新的内涵,即积极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生活化教学方法,为课程教学带来全新风景。以此为立足点,深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76-02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不断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者采取回归生活教学模式,主要原因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其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能够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能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这门课和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够合理,导致其教学犹如“空中花园”,不够“贴地气”,故而教学效率始终不高。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营造出真正贴合其生活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课间事务我会排”创设情境,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询问学生在课间10分钟做什么事情,通过学生回答,教师确定了“上厕所”“玩游戏”“喝水”“做课前准备”这四件事是学生最常做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对这4件事进行排列并阐述理由。比如有的学生是这样进行安排的:做课间准备、玩游戏、上厕所、喝水。他这样排列顺序的原因在于,做课前准备是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需要首先完成。而上厕所和喝水,如果不是非常急的话完全可以等到下一个课间再做。接着教师可以询问其他学生,这位同学的安排是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于是,多位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他们认为,这种安排欠缺合理性,原因在于上厕所喝水关系到身体健康,是身体的正常需求,必须首先解决。听了同学们的建议,这位学生对自己的排列顺序及时调整。
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理解课间10分钟的重要性,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场景以及人物,因此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潜移默化间获得知识。
二、行为践行,回归生活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让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提升其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第一个话题“我很珍贵”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发掘素材,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学生重视小水滴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水将会无比糟糕,同時也让学生明白当前水资源的匮乏现状,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避免浪费”的意识,让学生对保护水资源这一环保理念产生认同。接着,教师可以立足于此,就如何节约用水和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促使其在生活中践行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份量表,量表主要衡量的是学生的用水情况,如果学生每天都能够节约用水,那么就可以获得一颗五角星,为了确保活动效率,教师还需要邀请家长进行监督,在一个月以后根据班级量表的得星情况评选出班级的“节约明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不光从思想上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落实。
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从生活化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后,积极付诸实践,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营造氛围,激发动机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师需要营造更为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学习质量。对教师来说,需要将生活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学习到生活经验,从而确保课程目标顺利完成。
例如,教师在教学《家乡物产养育我》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场景,呈现教学内容时以视频 动画 图片的形式进行。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全班同学播放一段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言视频。接着,就这一视频和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可以是历史遗迹,也可以是旅游景点,也可以是特色小吃。这样的话题犹如导火索,瞬间炸开课堂。有的学生说肉夹馍,有的说狗不理包子,还有的说大闸蟹……通过这些生活化的物品,学生感觉无比亲切,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还会说家乡话。
案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特别选取了生活化的话题让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但激活了课堂氛围,而且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被教师点燃,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
四、实践探索,回归本真
教师在开展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学能够回归生活。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如果为学生讲解太过艰涩的道理,学生将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以更加生活化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吃饭有讲究》教学过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因此在授课以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饭前饭后便前便后需要洗手,但是学生并不了解应该采取怎样的科学方法来把手洗干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个和洗手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尽管有时候双手看着干净,其实在显微镜下,上面却覆盖着大量的细菌。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科学的洗手方法,很容易遭受细菌感染。通过教师的这一讲解,学生意识到为了将感冒发烧等病菌扼杀在摇篮里,需要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展示正确的洗手方式,同时督促学生一起学习。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还让学生明白科学洗手的重要性,可谓一举两得。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生活化的情景下展开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总之,对于教师而言,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这不仅是当前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政策指示。教师需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常识,提升实践能力,让教材回归学生的生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76-02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不断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者采取回归生活教学模式,主要原因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其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能够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能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这门课和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够合理,导致其教学犹如“空中花园”,不够“贴地气”,故而教学效率始终不高。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营造出真正贴合其生活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课间事务我会排”创设情境,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询问学生在课间10分钟做什么事情,通过学生回答,教师确定了“上厕所”“玩游戏”“喝水”“做课前准备”这四件事是学生最常做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对这4件事进行排列并阐述理由。比如有的学生是这样进行安排的:做课间准备、玩游戏、上厕所、喝水。他这样排列顺序的原因在于,做课前准备是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需要首先完成。而上厕所和喝水,如果不是非常急的话完全可以等到下一个课间再做。接着教师可以询问其他学生,这位同学的安排是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于是,多位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他们认为,这种安排欠缺合理性,原因在于上厕所喝水关系到身体健康,是身体的正常需求,必须首先解决。听了同学们的建议,这位学生对自己的排列顺序及时调整。
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理解课间10分钟的重要性,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场景以及人物,因此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潜移默化间获得知识。
二、行为践行,回归生活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让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提升其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第一个话题“我很珍贵”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发掘素材,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学生重视小水滴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水将会无比糟糕,同時也让学生明白当前水资源的匮乏现状,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避免浪费”的意识,让学生对保护水资源这一环保理念产生认同。接着,教师可以立足于此,就如何节约用水和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促使其在生活中践行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份量表,量表主要衡量的是学生的用水情况,如果学生每天都能够节约用水,那么就可以获得一颗五角星,为了确保活动效率,教师还需要邀请家长进行监督,在一个月以后根据班级量表的得星情况评选出班级的“节约明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不光从思想上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落实。
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从生活化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后,积极付诸实践,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营造氛围,激发动机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师需要营造更为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学习质量。对教师来说,需要将生活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学习到生活经验,从而确保课程目标顺利完成。
例如,教师在教学《家乡物产养育我》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场景,呈现教学内容时以视频 动画 图片的形式进行。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全班同学播放一段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言视频。接着,就这一视频和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可以是历史遗迹,也可以是旅游景点,也可以是特色小吃。这样的话题犹如导火索,瞬间炸开课堂。有的学生说肉夹馍,有的说狗不理包子,还有的说大闸蟹……通过这些生活化的物品,学生感觉无比亲切,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还会说家乡话。
案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特别选取了生活化的话题让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但激活了课堂氛围,而且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被教师点燃,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
四、实践探索,回归本真
教师在开展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学能够回归生活。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如果为学生讲解太过艰涩的道理,学生将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以更加生活化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吃饭有讲究》教学过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因此在授课以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饭前饭后便前便后需要洗手,但是学生并不了解应该采取怎样的科学方法来把手洗干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个和洗手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尽管有时候双手看着干净,其实在显微镜下,上面却覆盖着大量的细菌。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科学的洗手方法,很容易遭受细菌感染。通过教师的这一讲解,学生意识到为了将感冒发烧等病菌扼杀在摇篮里,需要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展示正确的洗手方式,同时督促学生一起学习。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还让学生明白科学洗手的重要性,可谓一举两得。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生活化的情景下展开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总之,对于教师而言,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这不仅是当前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政策指示。教师需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常识,提升实践能力,让教材回归学生的生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