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翻译工作尤其是口译工作因而备受关注。作为翻译的子学科之一,口译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本文从口译特点、技巧及理论框架三方面探讨了口译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我国口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口译 译员 口译技巧 理论框架
一、口译的特点
翻译是为了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帮助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是在笔头上进行的,这就给了翻译者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材料,以便对所译内容进行完全的分析和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查阅字典、参考资料、求助网络,等等。而口译则是现场的即兴活动,受时间、翻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有挑战性,要求译者集合听、说、读、写、译等翻译技能于一身。
1.“听”要求译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楚地辨认说话人不同的口音、语速、发音方式,并从中捕捉出关键信息、中心内容,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太懂的方言,引用的诗词、谚语等,要迅速理解。
2.“写”要求译者熟悉各种语言符号,能够将所听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记录在纸上,尤其是在讲话人所讲内容较多的时候,对译者的记录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3.“说”要求译者把听到的信息结合所做的笔记,在短时间内将源语流利地转化成目的语,这是一种即兴性很强的活动,对于译者的母语表达能力及目的语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4.“读”和“译”都侧重理解能力,而且口译都是临场发挥,要求译者有极强的现场应变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对各种不同人所讲的不同内容进行消化分析,并就各种突发状况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口译还要求译者尊重说话人的思想和内容,将说话人的意思忠实地传达出来,不能随意变更说话人的内容及感情色彩,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语气,比如正式的会议场合与气氛融洽的家宴场合,所译内容、语气都应有所改变。
二、口译的技巧
口译技巧是一个口译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它基于译员的现场工作经历,同时需要理论的支撑,包括译前准备工作、逻辑整理技能、符号记忆技能及不同场合的口译技能,如政治会谈口译、科技口译等。口译技巧对于成功的口译是非常重要的。
1.译前准备工作
口译作为临场翻译工作,需要精细的准备工作,包括长期准备和临场应急。任何翻译工作都涉及两种语言,源语和目的语,因此口译需要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以中英翻译为例,译者要对英文的词汇、语法、常用句型等了如指掌,而且要对中文进行系统学习,不能因为中文是母语就忽视了对其的学习。除此之外,译员还将面临的是各种专业的翻译,会涉及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除了语言功底外,自身知识的累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译员平时多看书、多读书,提高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范围。例如政治会议翻译,由于其会体现国家的外交政策,因此在语言上要求字词精准,还要通顺易懂,译员需要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熟悉相关内容。在科技口译方面,要求译者对要翻译的科技领域提前熟知,了解该领域的专业词汇、专业发展情况及技术工作人员的惯用表达方式等。
2.逻辑整理技能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必须紧跟讲话人的思路,并对他所讲内容进行全盘接受,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逻辑整理,然后将整理完的内容转换成目的语进行输出。简言之,整个口译过程其实即为“解码—换码—编码”的思维过程,这整个过程都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这就不仅要求译员具有极强的瞬时记忆能力,更需要他们掌握熟练的符号笔记记忆方法。如果译员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在现场翻译中就会出现很多状况。例如当说话人讲的内容较多时,译员无法捕捉到关键信息,头脑中只有一些杂乱的片段,也无法将所记录的信息传达出来,这即是缺乏逻辑整理能力的表现。因此,译员不仅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还需要将所学的技巧应用于实践中,并逐步形成独特的逻辑整理方法。
三、口译的理论研究框架
口译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期研究阶段和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以及七八十年代的实践者初级阶段,最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现了蓬勃发展。至此,口译研究正式被归纳进翻译的大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支。现代口译研究结合了科学研究方法,融合了多个学科,例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形成了科学理论框架。
口译的三种主导思想: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口译是信息处理过程,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此即为口译的理论基础。对于口译的理论研究,F.Pochhacker指出其应该包括八个元素:媒介、场合、方式、语言、语篇、参与者、译员、问题。这八个元素表明,口译理论研究是多元化的、跨学科的。
《对口译理论结构体系研究的讨论》一文中指出:“语言转述、认知信息处理技能、意义传达、话语,语篇产出、媒介,是口译研究的框架。这五种语言论点反映了人们对口译现象认识的发展,是口译研究中的主导理论观点。尽管它们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口译现象的规律与特点。”
四、结语
自上世纪中期开始,口译理论研究就丰富了口译学科的内容,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作为翻译学科的一个分支,口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系统的学科。然而,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口译也与许多学科如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存在交叉领域,因此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相比于笔译理论研究,口译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口译研究也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口译翻译事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多种学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口译理论进行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文,韩常慧.对口译理论结构体系研究的讨论[J].世界翻译大会,2008(4).
[2]肖晓燕.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外国语,2002(2).
[3]魏令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1(3).
[4]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
关键词: 口译 译员 口译技巧 理论框架
一、口译的特点
翻译是为了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帮助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是在笔头上进行的,这就给了翻译者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材料,以便对所译内容进行完全的分析和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查阅字典、参考资料、求助网络,等等。而口译则是现场的即兴活动,受时间、翻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有挑战性,要求译者集合听、说、读、写、译等翻译技能于一身。
1.“听”要求译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楚地辨认说话人不同的口音、语速、发音方式,并从中捕捉出关键信息、中心内容,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太懂的方言,引用的诗词、谚语等,要迅速理解。
2.“写”要求译者熟悉各种语言符号,能够将所听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记录在纸上,尤其是在讲话人所讲内容较多的时候,对译者的记录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3.“说”要求译者把听到的信息结合所做的笔记,在短时间内将源语流利地转化成目的语,这是一种即兴性很强的活动,对于译者的母语表达能力及目的语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4.“读”和“译”都侧重理解能力,而且口译都是临场发挥,要求译者有极强的现场应变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对各种不同人所讲的不同内容进行消化分析,并就各种突发状况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口译还要求译者尊重说话人的思想和内容,将说话人的意思忠实地传达出来,不能随意变更说话人的内容及感情色彩,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语气,比如正式的会议场合与气氛融洽的家宴场合,所译内容、语气都应有所改变。
二、口译的技巧
口译技巧是一个口译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它基于译员的现场工作经历,同时需要理论的支撑,包括译前准备工作、逻辑整理技能、符号记忆技能及不同场合的口译技能,如政治会谈口译、科技口译等。口译技巧对于成功的口译是非常重要的。
1.译前准备工作
口译作为临场翻译工作,需要精细的准备工作,包括长期准备和临场应急。任何翻译工作都涉及两种语言,源语和目的语,因此口译需要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以中英翻译为例,译者要对英文的词汇、语法、常用句型等了如指掌,而且要对中文进行系统学习,不能因为中文是母语就忽视了对其的学习。除此之外,译员还将面临的是各种专业的翻译,会涉及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除了语言功底外,自身知识的累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译员平时多看书、多读书,提高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范围。例如政治会议翻译,由于其会体现国家的外交政策,因此在语言上要求字词精准,还要通顺易懂,译员需要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熟悉相关内容。在科技口译方面,要求译者对要翻译的科技领域提前熟知,了解该领域的专业词汇、专业发展情况及技术工作人员的惯用表达方式等。
2.逻辑整理技能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必须紧跟讲话人的思路,并对他所讲内容进行全盘接受,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逻辑整理,然后将整理完的内容转换成目的语进行输出。简言之,整个口译过程其实即为“解码—换码—编码”的思维过程,这整个过程都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这就不仅要求译员具有极强的瞬时记忆能力,更需要他们掌握熟练的符号笔记记忆方法。如果译员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在现场翻译中就会出现很多状况。例如当说话人讲的内容较多时,译员无法捕捉到关键信息,头脑中只有一些杂乱的片段,也无法将所记录的信息传达出来,这即是缺乏逻辑整理能力的表现。因此,译员不仅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还需要将所学的技巧应用于实践中,并逐步形成独特的逻辑整理方法。
三、口译的理论研究框架
口译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期研究阶段和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以及七八十年代的实践者初级阶段,最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现了蓬勃发展。至此,口译研究正式被归纳进翻译的大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支。现代口译研究结合了科学研究方法,融合了多个学科,例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形成了科学理论框架。
口译的三种主导思想: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口译是信息处理过程,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此即为口译的理论基础。对于口译的理论研究,F.Pochhacker指出其应该包括八个元素:媒介、场合、方式、语言、语篇、参与者、译员、问题。这八个元素表明,口译理论研究是多元化的、跨学科的。
《对口译理论结构体系研究的讨论》一文中指出:“语言转述、认知信息处理技能、意义传达、话语,语篇产出、媒介,是口译研究的框架。这五种语言论点反映了人们对口译现象认识的发展,是口译研究中的主导理论观点。尽管它们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口译现象的规律与特点。”
四、结语
自上世纪中期开始,口译理论研究就丰富了口译学科的内容,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作为翻译学科的一个分支,口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系统的学科。然而,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口译也与许多学科如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存在交叉领域,因此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相比于笔译理论研究,口译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口译研究也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口译翻译事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多种学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口译理论进行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文,韩常慧.对口译理论结构体系研究的讨论[J].世界翻译大会,2008(4).
[2]肖晓燕.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外国语,2002(2).
[3]魏令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1(3).
[4]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