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智力的前提,又是发展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数学课各种因素的核心因素,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抓住了思维能力这一主要矛盾,就可解决其他各种矛盾,就可带动其他各项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数学教学不抓住“思维”这个“牛鼻子”,学生的学习难逃失败的厄运,教师的教学也将陷入无端的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注入,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不愿动脑思考,“爱吃现成饭”的恶习。这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英国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说过,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的潜力,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挖掘并将其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当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成功的教育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供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激发和培养个人对学习知识的自然渴望。这就充分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何等重要。
如何培养思维能力?依我之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分析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学生对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感知、内化、加工,达到吸收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在上课前或在上课时,都必须让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对教材进行读读、想想、划划。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抠,尽量去弄懂钻通。实在想不通的,就用铅笔划出记号,最后归纳一下,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问题,懂得了多少?不懂的还有几点?然后通过认真听课和虚心求教来解决疑难问题。
2.提问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约翰·杜威说过:“学会提出问题要比学会解答问题困难。”提出疑问,往往是学习活动深入的表现。爱提问是创造精神的反映,会提问则是创造力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明白了什么?还知道其他什么相关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就需要把问题提出来了。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了必须解决某个困难或问题的念头时,思维活动就会活跃起来。积极的思维,就能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可以提问题,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题。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是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不加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这时教师再提出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是不相交的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兩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运用对照比较认清事物的本质。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以突出数量、意义、性质等方面的异同点,找出它们联系之所在,划清区别的界限。而比较的过程就是思维培养的过程。例如,在学完二次根式后,可将公式( )2=a(a≥0)与公式 = =
进行比较,可以得知二者区别:①运算顺序不同;②a的取值范围不同;③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相同点是:结果都是非负数等等。又如,讲授“二次函数
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时,让学生在同一坐标内,画出函数y= x2,
y= (x+3)2,y= (x+3)2-2的图像。在作图前,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二次函数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图像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这样使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激发起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边思考、边动手作图,在操作中逐步解决了问题。
4.运用多向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向法就是引导学生从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去思考探索,从横向、纵向、逆向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这知识时,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9个负数的乘积,是正数还是负数?10个负数的乘积呢?”这问题,学生不难回答。反之提出:“9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乘,积为正,这9个数中最多有几个负因数?若积为负呢?”通过逆向提问,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巩固。
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让他们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超脱出习惯处理方法约束的能力,从已知的因素中看出新的因素,解决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注入,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不愿动脑思考,“爱吃现成饭”的恶习。这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英国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说过,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的潜力,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挖掘并将其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当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成功的教育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供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激发和培养个人对学习知识的自然渴望。这就充分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何等重要。
如何培养思维能力?依我之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分析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学生对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感知、内化、加工,达到吸收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在上课前或在上课时,都必须让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对教材进行读读、想想、划划。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抠,尽量去弄懂钻通。实在想不通的,就用铅笔划出记号,最后归纳一下,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问题,懂得了多少?不懂的还有几点?然后通过认真听课和虚心求教来解决疑难问题。
2.提问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约翰·杜威说过:“学会提出问题要比学会解答问题困难。”提出疑问,往往是学习活动深入的表现。爱提问是创造精神的反映,会提问则是创造力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明白了什么?还知道其他什么相关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就需要把问题提出来了。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了必须解决某个困难或问题的念头时,思维活动就会活跃起来。积极的思维,就能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可以提问题,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题。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是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不加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这时教师再提出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是不相交的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兩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运用对照比较认清事物的本质。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以突出数量、意义、性质等方面的异同点,找出它们联系之所在,划清区别的界限。而比较的过程就是思维培养的过程。例如,在学完二次根式后,可将公式( )2=a(a≥0)与公式 = =
进行比较,可以得知二者区别:①运算顺序不同;②a的取值范围不同;③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相同点是:结果都是非负数等等。又如,讲授“二次函数
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时,让学生在同一坐标内,画出函数y= x2,
y= (x+3)2,y= (x+3)2-2的图像。在作图前,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二次函数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图像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这样使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激发起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边思考、边动手作图,在操作中逐步解决了问题。
4.运用多向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向法就是引导学生从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去思考探索,从横向、纵向、逆向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这知识时,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9个负数的乘积,是正数还是负数?10个负数的乘积呢?”这问题,学生不难回答。反之提出:“9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乘,积为正,这9个数中最多有几个负因数?若积为负呢?”通过逆向提问,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巩固。
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让他们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超脱出习惯处理方法约束的能力,从已知的因素中看出新的因素,解决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