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學是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教育,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还应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塑造。在这其中,语文学科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小学语文中不只是一个个的生字、生词,还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找准切入点,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一代新人。本文即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提出几点意见,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探讨
上文已经提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不仅承载着需要学生掌握的各类语文知识,还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所以,小学语文德育工作应围绕教材进行。另一方面,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对长篇大论或过于深奥的“大道理”不感兴趣,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尽量采用贴合学生心理性格的方式。而德育工作的评价与落实,则要放到具体实践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巩固德育效果,并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德育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潜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每篇课文都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社会或人生的看法,饱含着作者对特定事物的浓厚感情。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材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作者在写作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让他们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从中受到启发与熏陶。
例如,学习《带刺的朋友》。课文以非常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一只可爱的小刺猬。这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契机。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体会课文的写作方式,还可以提出问题:你觉得小刺猬可爱吗?为什么?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又是如何与它们互动的?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心中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形成对待自然、对待地球上其他物种的正确态度。
二、充分符合学生们的心理性格
小学生的心思比较单纯,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有些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以足够的人生经验作为依托的,不是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所能明白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让德育在学生的心中变成一种空谈。教师应该多考虑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发展特征,多观察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他们的心中才会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参照物,德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例如,学习《赵州桥》。赵州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发散,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见过哪些造型美观、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但不要引申过多、过深。比如,教师通过讲解《赵州桥》,进一步阐述中国建筑有很多外国建筑比不上的优点,体现了深奥的中国式哲学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差距过大,学生理解不了,反而会造成他们的困惑。
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实践
不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从德育中汲取的营养,最终都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应用,都能帮助学习者与社会、他人和谐友好相处。所以,为了审视并巩固学习成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直观地发现语文教学及德育工作中尚存的问题,并且有机会及时介入,弥补不足。另外,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与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感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与教师的配合更默契。
仍以《赵州桥》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带领学生去参观与中国古代建筑有关的展览。参观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与伟大。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作业,让他们写出自己参观的感受。作文既可以检验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如遣词造句上是否恰当;同时也能看出德育工作的效果,比如他们是否通过参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美好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在下一阶段采取更有针对性地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没有有效的德育,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可能误入歧途,类似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其复杂性则体现在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性格特征,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尽可能的“潜移默化”,甚至可以适当“迂回”;“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往往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德育的厌烦或反感。上文提到的几点仅作为参考,希望广大同仁都能够加强创新,让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渗透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智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22.
[2]刘红.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学周刊,2019(03):69-70.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探讨
上文已经提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不仅承载着需要学生掌握的各类语文知识,还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所以,小学语文德育工作应围绕教材进行。另一方面,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对长篇大论或过于深奥的“大道理”不感兴趣,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尽量采用贴合学生心理性格的方式。而德育工作的评价与落实,则要放到具体实践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巩固德育效果,并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德育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潜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每篇课文都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社会或人生的看法,饱含着作者对特定事物的浓厚感情。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材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作者在写作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让他们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从中受到启发与熏陶。
例如,学习《带刺的朋友》。课文以非常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一只可爱的小刺猬。这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契机。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体会课文的写作方式,还可以提出问题:你觉得小刺猬可爱吗?为什么?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又是如何与它们互动的?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心中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形成对待自然、对待地球上其他物种的正确态度。
二、充分符合学生们的心理性格
小学生的心思比较单纯,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有些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以足够的人生经验作为依托的,不是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所能明白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让德育在学生的心中变成一种空谈。教师应该多考虑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发展特征,多观察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他们的心中才会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参照物,德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例如,学习《赵州桥》。赵州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发散,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见过哪些造型美观、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但不要引申过多、过深。比如,教师通过讲解《赵州桥》,进一步阐述中国建筑有很多外国建筑比不上的优点,体现了深奥的中国式哲学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差距过大,学生理解不了,反而会造成他们的困惑。
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实践
不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从德育中汲取的营养,最终都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应用,都能帮助学习者与社会、他人和谐友好相处。所以,为了审视并巩固学习成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直观地发现语文教学及德育工作中尚存的问题,并且有机会及时介入,弥补不足。另外,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与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感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与教师的配合更默契。
仍以《赵州桥》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带领学生去参观与中国古代建筑有关的展览。参观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与伟大。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作业,让他们写出自己参观的感受。作文既可以检验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如遣词造句上是否恰当;同时也能看出德育工作的效果,比如他们是否通过参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美好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在下一阶段采取更有针对性地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没有有效的德育,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可能误入歧途,类似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其复杂性则体现在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性格特征,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尽可能的“潜移默化”,甚至可以适当“迂回”;“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往往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德育的厌烦或反感。上文提到的几点仅作为参考,希望广大同仁都能够加强创新,让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渗透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智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22.
[2]刘红.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学周刊,2019(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