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需要推进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文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发展大学文化建设时着力从这三方面入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管理;高校建设;文化建设
中国著名学者梁漱溟曾经这样界定文化的概念,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神文化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等;三是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周围环境等。梁先生不仅给出了文化的定义,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内部结构。“文化”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刘向《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之。”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而这里的“文化”所指不同,是“以文化人”“以文教化”之义,而“文”则包括了道德、习俗、风尚、制度等人文形态。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更强调通过外在的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也正因此,文化总是通过传统、价值、行为规范等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微观的文化组织形式,涵盖了文化的全部内涵。按照梁漱溟先生的三个层面划分,大学文化应当也包含三个基本的内在结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方面,即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件;精神方面,则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大学精神,大学的价值认同、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社会生活方面则更强调行为规范、制度规定,因此放到大学文化这一范畴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文化。高校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就大学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说,应该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加强与学校精神一致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一、加强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够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并且可以影响校内成员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氛围,同时,对外又能够表现出这个大学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大学精神文化虽然并不具象,但是它表现在校内各个主体身上,贯穿于校园每个活动的始终,是一所大学的遗传烙印,极具感召力与凝聚力。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如河北北方学院的校训为“厚德,远志,笃学,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厚实的德行、远大的志向、深厚扎实的学识与不断创新的精神。有了这样一个精神核心,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将其作为一个训诫,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校园精神文化教育。除了校训,各高校还应该创作自己的校歌以及校园名师的文化讲座,这些都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法。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授、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因此,我们应加大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将教师的个人魅力、治学态度纳入到学校精神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二、加强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几个方面,制度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需要强调的是制度文化建设而非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制度和制度文化的区别。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在我们学校中,制度的极端强制性只出现在制度形成之初,当校园主体认同并接受制度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隐性的行为习惯,也成为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要求,而这种精神要求就是我们要谈的制度文化。如何形成这样一种自觉的内在的制度文化,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荣辱观念。必须在新生入学之初,告知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设立相应的奖惩荣誉体系,用相应的奖惩手段规范学生行为。
建立诚信体制。诚信教育要伴随大学教育的始终。形式影响内容,有些时候,形式往往左右内容起作用的程度。因此适当引入仪式,如通过宣誓,将庄重严肃的概念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诚信做事的好习惯。
建立校园舆论体系。校园舆论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使学生严格按照行为规范和既定制度完成自己的学业。好的舆论体系不仅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具备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加强校园BBS、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论坛等网络平台建设,使学生成为监督的主体,以保证良好制度文化的确立。
这三点有利于营造和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使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更加完善。
三、加强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环境文化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之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武汉大学有满眼樱花的浪漫氛围,南京大学有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古朴民国建筑,拥有美景和历史建筑的大学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教育。环境可以陶冶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的胸怀和眼界是不同的。因此,校园环境也十分重要。要加大校园绿化面积,注重保护校园别具意义的建筑,增加相关雕塑彰显校园文化内涵。
加強校园文化建设更高层次的目标是通过校园文化增强高校的凝聚力、感召力,使学校具有更强的软实力。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作者简介:云少虹(1985— ),女,河北张家口人,文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字学。
关键词:高校管理;高校建设;文化建设
中国著名学者梁漱溟曾经这样界定文化的概念,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神文化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等;三是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周围环境等。梁先生不仅给出了文化的定义,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内部结构。“文化”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刘向《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之。”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而这里的“文化”所指不同,是“以文化人”“以文教化”之义,而“文”则包括了道德、习俗、风尚、制度等人文形态。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更强调通过外在的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也正因此,文化总是通过传统、价值、行为规范等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微观的文化组织形式,涵盖了文化的全部内涵。按照梁漱溟先生的三个层面划分,大学文化应当也包含三个基本的内在结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方面,即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件;精神方面,则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大学精神,大学的价值认同、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社会生活方面则更强调行为规范、制度规定,因此放到大学文化这一范畴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文化。高校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就大学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说,应该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加强与学校精神一致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一、加强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够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并且可以影响校内成员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氛围,同时,对外又能够表现出这个大学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大学精神文化虽然并不具象,但是它表现在校内各个主体身上,贯穿于校园每个活动的始终,是一所大学的遗传烙印,极具感召力与凝聚力。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如河北北方学院的校训为“厚德,远志,笃学,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厚实的德行、远大的志向、深厚扎实的学识与不断创新的精神。有了这样一个精神核心,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将其作为一个训诫,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校园精神文化教育。除了校训,各高校还应该创作自己的校歌以及校园名师的文化讲座,这些都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法。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授、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因此,我们应加大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将教师的个人魅力、治学态度纳入到学校精神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二、加强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几个方面,制度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需要强调的是制度文化建设而非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制度和制度文化的区别。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在我们学校中,制度的极端强制性只出现在制度形成之初,当校园主体认同并接受制度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隐性的行为习惯,也成为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要求,而这种精神要求就是我们要谈的制度文化。如何形成这样一种自觉的内在的制度文化,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荣辱观念。必须在新生入学之初,告知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设立相应的奖惩荣誉体系,用相应的奖惩手段规范学生行为。
建立诚信体制。诚信教育要伴随大学教育的始终。形式影响内容,有些时候,形式往往左右内容起作用的程度。因此适当引入仪式,如通过宣誓,将庄重严肃的概念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诚信做事的好习惯。
建立校园舆论体系。校园舆论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使学生严格按照行为规范和既定制度完成自己的学业。好的舆论体系不仅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具备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加强校园BBS、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论坛等网络平台建设,使学生成为监督的主体,以保证良好制度文化的确立。
这三点有利于营造和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使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更加完善。
三、加强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环境文化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之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武汉大学有满眼樱花的浪漫氛围,南京大学有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古朴民国建筑,拥有美景和历史建筑的大学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教育。环境可以陶冶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的胸怀和眼界是不同的。因此,校园环境也十分重要。要加大校园绿化面积,注重保护校园别具意义的建筑,增加相关雕塑彰显校园文化内涵。
加強校园文化建设更高层次的目标是通过校园文化增强高校的凝聚力、感召力,使学校具有更强的软实力。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作者简介:云少虹(1985— ),女,河北张家口人,文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