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之本是德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德育。换言之,学校的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后者是根本的落脚点所在。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关键阶段,做好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和各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在规范管理上要抓住两点:
1.是严格训练。每年重点在初一年级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
2.是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严”“新”“恒”。“严”体现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使学生感到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得违反。“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接受状态。“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一轮管理过程结束后,新的一轮管理紧跟上,使学生在这种常年不懈、循环往复的管理中,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
心灵塑造教育方面也要制定一套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的系列教育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
(2)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层次地安排德育内容,这种安排不仅适应学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看电影、讲故事、讨论会使学生认识道德准则,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过义务劳动、家务劳动、春游、参加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准则。
二、针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确立以“管理育人为主导、教学育人为主轴、活动育人为主角、环境育人为主体、实践育人为主线”的总体德育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树立人人都是德育者的观念。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改革的基本条件。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除了具备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要具备实施德育的素质。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設,落实全校教师学习《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要求人人都把德育工作贯穿课堂教学。其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做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把一些有效的做法总结升华到理论层面。他们往往工作方法比较简单,处理问题停留在表面上,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走不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实践中,又常常把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对待,所以应有计划地对班主任进行德育方面的培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方案》,深化德育队伍建设。再次,充分发挥团队工作的作用,扩大班、团干部的影响。团员、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不可低估,要定期对班、团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榜样力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共同进步。
2.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
当今学校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地把孩子们培养成“尖子生”和“人上人”,却忽视了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和“怎样生活”,很多高学历人才在父母包办的羽翼下成长,走上社会后缺乏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和家庭应双管齐下加强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帮助他们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爱国主义情感;了解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基本礼仪,具有一定的民主法治意识、道德观念及分辨是非的能力等。政教处、校团委应开展各种养成活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加强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手册》,从思想上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窗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强化教师带头作用,规范教师日常行为举止,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德育的榜样;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灵成长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与排解烦闷情绪、心理困惑的平台,通过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在规范管理上要抓住两点:
1.是严格训练。每年重点在初一年级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
2.是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严”“新”“恒”。“严”体现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使学生感到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得违反。“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接受状态。“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一轮管理过程结束后,新的一轮管理紧跟上,使学生在这种常年不懈、循环往复的管理中,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
心灵塑造教育方面也要制定一套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的系列教育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
(2)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层次地安排德育内容,这种安排不仅适应学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看电影、讲故事、讨论会使学生认识道德准则,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过义务劳动、家务劳动、春游、参加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准则。
二、针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确立以“管理育人为主导、教学育人为主轴、活动育人为主角、环境育人为主体、实践育人为主线”的总体德育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树立人人都是德育者的观念。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改革的基本条件。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除了具备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要具备实施德育的素质。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設,落实全校教师学习《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要求人人都把德育工作贯穿课堂教学。其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做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把一些有效的做法总结升华到理论层面。他们往往工作方法比较简单,处理问题停留在表面上,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走不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实践中,又常常把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对待,所以应有计划地对班主任进行德育方面的培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方案》,深化德育队伍建设。再次,充分发挥团队工作的作用,扩大班、团干部的影响。团员、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不可低估,要定期对班、团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榜样力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共同进步。
2.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
当今学校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地把孩子们培养成“尖子生”和“人上人”,却忽视了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和“怎样生活”,很多高学历人才在父母包办的羽翼下成长,走上社会后缺乏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和家庭应双管齐下加强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帮助他们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爱国主义情感;了解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基本礼仪,具有一定的民主法治意识、道德观念及分辨是非的能力等。政教处、校团委应开展各种养成活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加强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手册》,从思想上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窗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强化教师带头作用,规范教师日常行为举止,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德育的榜样;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灵成长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与排解烦闷情绪、心理困惑的平台,通过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