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馆的建设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政治服务,第二阶段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阶段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进行高效服务,创新服务产品和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四大方面改革之一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文化民生,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馆(群艺馆,下同)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化服务的方式,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
1 文化馆公益性服务的演进
文化馆服务的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我国初步建立文化馆站,这一阶段文化馆的工作特点是强调文化为政治服务,中心工作是以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阶段是1978—2000年,我国基本建成了文化馆服务网络,这一阶段文化馆的工作特点是围绕着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文化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处于“以文养文”的有偿服务阶段。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群艺馆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先把群艺馆易名为深圳艺术中心以便与国际接轨,继而办起了艺术学校、注册文化公司、开设艺术培训进行有偿服务,并创造了空前的经济效益。文化部1997年2月5日印发《关于印发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总结“九五”期间的成绩时,对全国文化场馆(单位)做过这样的概述:“全国文化系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的有偿服务、多种经营即‘以文补文’活动取得新的进展。一些地方向产业的多层次、规模化方向发展,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这显然是对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质、职能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
第三阶段从2001年开始,确定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主要工作特点是强调以保障公众的基本权益为出发点,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群众所需的文化产品服务。《国家计委、文化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通知》(计社会〔2001〕2257号)明确指出,“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是服务于全社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公益设施”,“要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减少直至杜绝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纠正了公益文化场馆的“以文补文”的做法,让公共文化场馆再次回归公益。200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深圳群艺馆率先全国全面实施免费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得到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获得项目“群星奖”的殊荣。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首次把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列入政府工作计划。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出台,将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规定到2012年底,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规章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清晰,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健全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至此,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全面展开,而深圳群艺馆已率先全国走出了整整五个年头。
2文化馆阵地服务的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文化馆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准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通过文化馆的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来实现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
2.1 场馆免费开放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中指出: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文化部2011年全国文化馆评估标准对场馆有明确要求,一级馆需拥有馆舍6500平方米以上,群众文化活动用房面积不低于馆舍总面积的65%,即不少于4225平方米用于免费开放服务。假设场地设施免费开放与职能服务项目的免费提供各占一半,那么前者2100多平米场地如:排练厅室、多功能室、展览厅等需向市民、民间社团及公益机构完全开放。而这种开放是责无旁贷和无条件的;后者2100多平方米场地则根据职能项目如: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培训、周末剧场、艺术展览、艺术沙龙、图书阅览等免费项目进行服务,并给予基本配套管理。
2.2 以人为本,包容开放
在政策指向、自我发展和公众要求之间,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核心是人,一切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中心,以推动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实现人的文化权益为归属。离开了群众和他们正当的文化要求,免费开放就既无目标也无群众基础。
所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真正考量一批文化馆主政者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场馆开放的程度。而“文化馆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必须同时能为绝大多数群众所接受,是一种多元的、包容性的开放。单一的服务产品只能招徕非老则少、年年如是的老面孔的专属服务,在很多地区和单位可以做到免费但却不一定能吸引群众,所以内容才是开放的决定因素。只有追求以绩效为导向,以完善功能、丰富供给、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为特色的内涵式开放,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凝聚效应和服务提升效应,不断提高免费开放水平。
2.3 不断完善,锐意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实现这种需求的矛盾是文化馆免费开放面临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另一方面是文化馆提供服务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广泛的多样化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受到自身服务能力的制约。因此,文化馆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创新高效的文化服务模式,以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甚至是管理者的姿态进行服务。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财力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发展变化。”文化馆的场馆服务要有创新意识,建立高效的运营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从内部服务的小循环转变为社会服务的大循环,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设施、产品、人才)来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应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建立文化馆社会资源数据库,吸取社会资源参与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把文化馆搭建成本地区的一个免费服务平台,由内部服务的小平台转变成社会服务的大平台。
宝安群艺馆“文化钟点工”的成功经验,诠释了这一创新定律:以馆内的文化专干来整合社会广场舞骨干,加以相应的组织管理、编排策划,以钟点付费的约定服务方式,推进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既有序又有势的展开,在均等化服务中达到最大的受众覆盖。
3 文化馆创新的保障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全决定,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就是指文化馆图书馆这一类型机构要建立一个项目经费保障机制。
3.1 保障机制
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因此地方财政承担主要支付责任。在按照服务项目给于经费保障的同时,要把一次性的项目经费转变为经常性的日常经费。
深圳群艺馆的成就建立在市公共财政每年两千多万的支持,可是水电费却是按行政办公人头费划拨每年约合20万元。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除业务办公场地外,65%场馆对外免费开放,开放越多,市民进馆数量越大,水电费用越高,所以年底结算远远超标达百万。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群星奖”的群艺馆却在财政年审变成了钉子户。
3.2 免费开放人才保障机制,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政府给予文化馆的专业职数在某种意义决定文化馆的专业作为。深圳群艺馆拥有一支正高职称9人、副高12人、中级28人的专业队伍。就是这支庞大的专业团队为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和争得了无数的荣耀。但是,这支专业队伍的形成并不是政府编办的正常配置,只是深圳文化改革 “带编”分流一族而已,随着退休一个取消一个的办法,最后按群文专业配置只留3个高级职数。届时,偌大一个深圳国家一级馆的服务运营水平也可预见一斑。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四大方面改革之一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文化民生,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馆(群艺馆,下同)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化服务的方式,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
1 文化馆公益性服务的演进
文化馆服务的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我国初步建立文化馆站,这一阶段文化馆的工作特点是强调文化为政治服务,中心工作是以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阶段是1978—2000年,我国基本建成了文化馆服务网络,这一阶段文化馆的工作特点是围绕着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文化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处于“以文养文”的有偿服务阶段。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群艺馆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先把群艺馆易名为深圳艺术中心以便与国际接轨,继而办起了艺术学校、注册文化公司、开设艺术培训进行有偿服务,并创造了空前的经济效益。文化部1997年2月5日印发《关于印发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总结“九五”期间的成绩时,对全国文化场馆(单位)做过这样的概述:“全国文化系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的有偿服务、多种经营即‘以文补文’活动取得新的进展。一些地方向产业的多层次、规模化方向发展,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这显然是对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质、职能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
第三阶段从2001年开始,确定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主要工作特点是强调以保障公众的基本权益为出发点,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群众所需的文化产品服务。《国家计委、文化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通知》(计社会〔2001〕2257号)明确指出,“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是服务于全社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公益设施”,“要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减少直至杜绝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纠正了公益文化场馆的“以文补文”的做法,让公共文化场馆再次回归公益。200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深圳群艺馆率先全国全面实施免费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得到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获得项目“群星奖”的殊荣。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首次把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列入政府工作计划。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出台,将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规定到2012年底,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规章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清晰,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健全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至此,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全面展开,而深圳群艺馆已率先全国走出了整整五个年头。
2文化馆阵地服务的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文化馆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准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通过文化馆的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来实现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
2.1 场馆免费开放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中指出: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文化部2011年全国文化馆评估标准对场馆有明确要求,一级馆需拥有馆舍6500平方米以上,群众文化活动用房面积不低于馆舍总面积的65%,即不少于4225平方米用于免费开放服务。假设场地设施免费开放与职能服务项目的免费提供各占一半,那么前者2100多平米场地如:排练厅室、多功能室、展览厅等需向市民、民间社团及公益机构完全开放。而这种开放是责无旁贷和无条件的;后者2100多平方米场地则根据职能项目如: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培训、周末剧场、艺术展览、艺术沙龙、图书阅览等免费项目进行服务,并给予基本配套管理。
2.2 以人为本,包容开放
在政策指向、自我发展和公众要求之间,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核心是人,一切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中心,以推动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实现人的文化权益为归属。离开了群众和他们正当的文化要求,免费开放就既无目标也无群众基础。
所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真正考量一批文化馆主政者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场馆开放的程度。而“文化馆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必须同时能为绝大多数群众所接受,是一种多元的、包容性的开放。单一的服务产品只能招徕非老则少、年年如是的老面孔的专属服务,在很多地区和单位可以做到免费但却不一定能吸引群众,所以内容才是开放的决定因素。只有追求以绩效为导向,以完善功能、丰富供给、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为特色的内涵式开放,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凝聚效应和服务提升效应,不断提高免费开放水平。
2.3 不断完善,锐意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实现这种需求的矛盾是文化馆免费开放面临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另一方面是文化馆提供服务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广泛的多样化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受到自身服务能力的制约。因此,文化馆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创新高效的文化服务模式,以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甚至是管理者的姿态进行服务。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财力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发展变化。”文化馆的场馆服务要有创新意识,建立高效的运营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从内部服务的小循环转变为社会服务的大循环,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设施、产品、人才)来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应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建立文化馆社会资源数据库,吸取社会资源参与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把文化馆搭建成本地区的一个免费服务平台,由内部服务的小平台转变成社会服务的大平台。
宝安群艺馆“文化钟点工”的成功经验,诠释了这一创新定律:以馆内的文化专干来整合社会广场舞骨干,加以相应的组织管理、编排策划,以钟点付费的约定服务方式,推进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既有序又有势的展开,在均等化服务中达到最大的受众覆盖。
3 文化馆创新的保障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全决定,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就是指文化馆图书馆这一类型机构要建立一个项目经费保障机制。
3.1 保障机制
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因此地方财政承担主要支付责任。在按照服务项目给于经费保障的同时,要把一次性的项目经费转变为经常性的日常经费。
深圳群艺馆的成就建立在市公共财政每年两千多万的支持,可是水电费却是按行政办公人头费划拨每年约合20万元。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除业务办公场地外,65%场馆对外免费开放,开放越多,市民进馆数量越大,水电费用越高,所以年底结算远远超标达百万。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群星奖”的群艺馆却在财政年审变成了钉子户。
3.2 免费开放人才保障机制,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政府给予文化馆的专业职数在某种意义决定文化馆的专业作为。深圳群艺馆拥有一支正高职称9人、副高12人、中级28人的专业队伍。就是这支庞大的专业团队为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和争得了无数的荣耀。但是,这支专业队伍的形成并不是政府编办的正常配置,只是深圳文化改革 “带编”分流一族而已,随着退休一个取消一个的办法,最后按群文专业配置只留3个高级职数。届时,偌大一个深圳国家一级馆的服务运营水平也可预见一斑。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