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是如何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及其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异化;归化
Ⅰ.引言
翻译是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信息转换与交流活动,既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的移植和传播过程。翻译中如何处理源语承载的文化现象尤其是源语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一直是我国译界关注并争论不休的问题。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 domestication )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按照其说法,异化法强调译文应如实传递原作的信息内容,而归化法强调译文与原作对等的表现力。可见,异化具有源语文化取向,而归化则具有译语文化取向。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已经被译成20多种语言,仅英文译本已达十数种,其中有两本较为完整而又影响较大的英译本: 一是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 夫妇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二是大卫·霍克斯 (David Hawkes) 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翻译界普遍认为杨译本偏重于异化翻译,而霍译则偏向于归化翻译。本文将以这两个英译本为范本,通过对第28回部分译例中相关文化信息翻译的分析,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是如何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形和神,并简要说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及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Ⅱ. 对比分析两译本中文化信息翻译的不同策略及效果
本文将以《红楼梦》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为范本,从人名的翻译及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两方面对比分析杨氏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及其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2.1 人名的翻译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通过谐音表寓意,是曹雪芹命名的一大特色。翻译时,杨氏夫妇多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来体现人名的概念意义。而霍克斯则往往采用音译或意译法来说明人名的联想意义。试比较以下几例:
原文 宝玉 黛玉 宝钗 香菱 袭人 晴雯
杨译 Bao yu Dai yu Bao chai Xiang ling Xi ren Qing wen
霍译 Bao-yu Dai-yu Bao-chai Caltrop Aroma Skybright
两个译本各有千秋,策略的对比十分鲜明,无论是对主要人物还是丫鬟的人名翻译上,杨译都倾向于采取音译,力求保持原著中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使译语读者感到一种异域风情,是典型的异化翻译。霍克斯则比较灵活,在翻译重要人物的名字时采取音译,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而在翻译丫鬟的名字时则采用了意译法,表现了人物的品行、道德,使读者能联想到这些丫鬟的美好品质。如Aroma(芳香)会使读者联想到袭人的温柔贤淑,Skybright(天空明亮)则会让人感受到晴雯的活泼爽朗。
2.2 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藏宝箱,收有中国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园艺文化、医药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等等,也浓缩了中国儒道传统文化的精华,佛教和道教思想贯穿于整部著作。而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文化是基督教文化。所以两位译者在处理源语宗教文化时倾向不同是很自然的。
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杨译: "Buddha be praised! I hope I'm dead before you come back!"
霍译:"Holy name! By the time you get back, I shall be dead!"
在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用异化法将"阿弥陀佛"翻译为 "Buddha be praised" ,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传达了中国佛教文化。而霍译则考虑了读者的宗教心理和接受心理,用了 "Holy name"这样的基督教色彩浓厚的宗教词汇。从原作角度看,杨译忠实于原文;从译文读者的角度看,霍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Ⅲ.結语
综上所述,翻译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在翻译中译者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待文化差异。本文以《红楼梦》第28回为例,从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杨氏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文化信息时采取的不同策略。从总体上看,杨宪益夫妇以忠实为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尽量把中国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异化翻译法占了主导地位。而霍克斯翻译的目的则是传达审美的愉悦,与西方读者分享本书的魅力,因此译本基本上以"归化"思想为指导,把西方文化融合到汉文化中来,充分照顾了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论从翻译经验、成就还是治学态度来讲,两位都是优秀的翻译艺术家,两种译本也各有千秋,深受中外读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朱敏虹.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比[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红楼梦》;异化;归化
Ⅰ.引言
翻译是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信息转换与交流活动,既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的移植和传播过程。翻译中如何处理源语承载的文化现象尤其是源语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一直是我国译界关注并争论不休的问题。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 domestication )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按照其说法,异化法强调译文应如实传递原作的信息内容,而归化法强调译文与原作对等的表现力。可见,异化具有源语文化取向,而归化则具有译语文化取向。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已经被译成20多种语言,仅英文译本已达十数种,其中有两本较为完整而又影响较大的英译本: 一是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 夫妇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二是大卫·霍克斯 (David Hawkes) 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翻译界普遍认为杨译本偏重于异化翻译,而霍译则偏向于归化翻译。本文将以这两个英译本为范本,通过对第28回部分译例中相关文化信息翻译的分析,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是如何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形和神,并简要说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及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Ⅱ. 对比分析两译本中文化信息翻译的不同策略及效果
本文将以《红楼梦》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为范本,从人名的翻译及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两方面对比分析杨氏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及其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2.1 人名的翻译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通过谐音表寓意,是曹雪芹命名的一大特色。翻译时,杨氏夫妇多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来体现人名的概念意义。而霍克斯则往往采用音译或意译法来说明人名的联想意义。试比较以下几例:
原文 宝玉 黛玉 宝钗 香菱 袭人 晴雯
杨译 Bao yu Dai yu Bao chai Xiang ling Xi ren Qing wen
霍译 Bao-yu Dai-yu Bao-chai Caltrop Aroma Skybright
两个译本各有千秋,策略的对比十分鲜明,无论是对主要人物还是丫鬟的人名翻译上,杨译都倾向于采取音译,力求保持原著中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使译语读者感到一种异域风情,是典型的异化翻译。霍克斯则比较灵活,在翻译重要人物的名字时采取音译,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而在翻译丫鬟的名字时则采用了意译法,表现了人物的品行、道德,使读者能联想到这些丫鬟的美好品质。如Aroma(芳香)会使读者联想到袭人的温柔贤淑,Skybright(天空明亮)则会让人感受到晴雯的活泼爽朗。
2.2 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藏宝箱,收有中国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园艺文化、医药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等等,也浓缩了中国儒道传统文化的精华,佛教和道教思想贯穿于整部著作。而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文化是基督教文化。所以两位译者在处理源语宗教文化时倾向不同是很自然的。
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杨译: "Buddha be praised! I hope I'm dead before you come back!"
霍译:"Holy name! By the time you get back, I shall be dead!"
在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用异化法将"阿弥陀佛"翻译为 "Buddha be praised" ,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传达了中国佛教文化。而霍译则考虑了读者的宗教心理和接受心理,用了 "Holy name"这样的基督教色彩浓厚的宗教词汇。从原作角度看,杨译忠实于原文;从译文读者的角度看,霍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Ⅲ.結语
综上所述,翻译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在翻译中译者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待文化差异。本文以《红楼梦》第28回为例,从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杨氏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文化信息时采取的不同策略。从总体上看,杨宪益夫妇以忠实为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尽量把中国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异化翻译法占了主导地位。而霍克斯翻译的目的则是传达审美的愉悦,与西方读者分享本书的魅力,因此译本基本上以"归化"思想为指导,把西方文化融合到汉文化中来,充分照顾了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论从翻译经验、成就还是治学态度来讲,两位都是优秀的翻译艺术家,两种译本也各有千秋,深受中外读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朱敏虹.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比[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