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062-02
说课的内容是《那一年,面包飘香》,将从析教材、说学情、释构想、述过程以及谈反思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析教材
《那一年,面包飘香》选自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职场起点”。本篇课文主人公的经历和中专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职业会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学生容易与人物形象产生感情共鸣,增强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从语文学习的要求看,阅读要注意筛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在准确理解字、词、句含义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阐释和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服装展示与礼仪表演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从学生的认知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阅读叙事文体一般的分析方法。本篇课文生字词少,语言平易朴实,学生能较好理解文本内容。
从本专业学生特点分析,学生愿意表达、擅长表演,但筛选概括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所以课堂上主要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概括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特制订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案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课文通过细节描写、间接描写表现课文主旨的方法,提高理解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学生筛选文章关键词句、语段等重要信息的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過课文学习,能够从面包师傅和老师的经历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一个人只要不自暴自弃“不学坏,有一技之长” 就能够被社会接纳并获得快乐。
4.学习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筛选文章关键词句、语段等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5.学习难点
体会一波三折说故事的技巧。
三、述过程
本堂课设计的学习过程如下:
课前学习环节:
课前导学案引领学生自我阅读,走进文本。
新课深入学习环节:
1.看:数字故事导入
我将导学案中好利来蛋糕店创始人罗红的故事制作成声情并茂的数字故事,进入新课。
2.演:再现故事情节
课堂上,找1-2名学生用概述的方法、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导学案中有提示:
紧扣小说线索(一碗清汤荞麦面),按照这种句式: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3.析:人物
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面包师傅:家境不好、立志成才、绝技在身、创业成功、不忘师恩……
老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责任心强……
学案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筛选、提炼,完成表格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比较母亲四次要面的异同之处,教师侧重对学生模仿母亲点面时的语气语调给予示范和指导。“母亲由非常害羞地开口要一碗清汤荞麦面,到少一些害羞,再到非常平静地说出要三碗清汤荞麦面,这其实就是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在。这里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围绕表格我启发学生,为什么大年夜母子三人要在打烊的时候才去吃面?而且是三个人合吃一碗面?为什么连续三年母子三人总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家面馆吃?“幸福的桌子”,这又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明确了小说是从吃面这个点上引出人物,介绍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至此也总结出本文的情节特点——十分讲究悬念的设置,平凡的故事因此动人、感人、吸引人,解决了难点。
4.谈:感悟
(1)你能从面包师傅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示吗?你如何理解“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这一观点呢?
(2)理解题目中“香”含义,归纳主旨。
5.解:悬念
设疑:课文中设置了几处悬念,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惊喜,增强可读性,层层推进,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习成果。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完善课堂上选的一道题。
完成另一道题的内容。(颁奖辞的写作可脱离格式限制)
选做题: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写一个人物(母亲、兄弟、老板夫妇、顾客)在某一场景下的心理活动,不少于200字。
例如,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馆,母亲点一碗面时的心理活动。
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馆吃面时,老板夫妇面对他们吃面时略带怪异行为的心理活动。
四、谈反思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面对这样一些学生,我想通过这篇课文,为学生营造一种能够让他们“感动”的学习氛围,通过朗读提升表达交流能力,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堂课达成教学目标,我的教学亮点在朗读环节设计上。细“读”突破重难点;精“读”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说课的内容是《那一年,面包飘香》,将从析教材、说学情、释构想、述过程以及谈反思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析教材
《那一年,面包飘香》选自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职场起点”。本篇课文主人公的经历和中专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职业会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学生容易与人物形象产生感情共鸣,增强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从语文学习的要求看,阅读要注意筛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在准确理解字、词、句含义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阐释和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服装展示与礼仪表演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从学生的认知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阅读叙事文体一般的分析方法。本篇课文生字词少,语言平易朴实,学生能较好理解文本内容。
从本专业学生特点分析,学生愿意表达、擅长表演,但筛选概括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所以课堂上主要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概括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特制订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案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课文通过细节描写、间接描写表现课文主旨的方法,提高理解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学生筛选文章关键词句、语段等重要信息的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過课文学习,能够从面包师傅和老师的经历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一个人只要不自暴自弃“不学坏,有一技之长” 就能够被社会接纳并获得快乐。
4.学习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筛选文章关键词句、语段等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5.学习难点
体会一波三折说故事的技巧。
三、述过程
本堂课设计的学习过程如下:
课前学习环节:
课前导学案引领学生自我阅读,走进文本。
新课深入学习环节:
1.看:数字故事导入
我将导学案中好利来蛋糕店创始人罗红的故事制作成声情并茂的数字故事,进入新课。
2.演:再现故事情节
课堂上,找1-2名学生用概述的方法、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导学案中有提示:
紧扣小说线索(一碗清汤荞麦面),按照这种句式: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3.析:人物
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面包师傅:家境不好、立志成才、绝技在身、创业成功、不忘师恩……
老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责任心强……
学案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筛选、提炼,完成表格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比较母亲四次要面的异同之处,教师侧重对学生模仿母亲点面时的语气语调给予示范和指导。“母亲由非常害羞地开口要一碗清汤荞麦面,到少一些害羞,再到非常平静地说出要三碗清汤荞麦面,这其实就是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在。这里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围绕表格我启发学生,为什么大年夜母子三人要在打烊的时候才去吃面?而且是三个人合吃一碗面?为什么连续三年母子三人总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家面馆吃?“幸福的桌子”,这又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明确了小说是从吃面这个点上引出人物,介绍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至此也总结出本文的情节特点——十分讲究悬念的设置,平凡的故事因此动人、感人、吸引人,解决了难点。
4.谈:感悟
(1)你能从面包师傅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示吗?你如何理解“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这一观点呢?
(2)理解题目中“香”含义,归纳主旨。
5.解:悬念
设疑:课文中设置了几处悬念,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惊喜,增强可读性,层层推进,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习成果。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完善课堂上选的一道题。
完成另一道题的内容。(颁奖辞的写作可脱离格式限制)
选做题: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写一个人物(母亲、兄弟、老板夫妇、顾客)在某一场景下的心理活动,不少于200字。
例如,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馆,母亲点一碗面时的心理活动。
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馆吃面时,老板夫妇面对他们吃面时略带怪异行为的心理活动。
四、谈反思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面对这样一些学生,我想通过这篇课文,为学生营造一种能够让他们“感动”的学习氛围,通过朗读提升表达交流能力,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堂课达成教学目标,我的教学亮点在朗读环节设计上。细“读”突破重难点;精“读”展示、交流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