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之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为文化所塑造。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义的概念,但无论文化概念有多复杂,文化总离不开人的存在。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存在于高校中,同高校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杨振宁曾说过,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学还不可能是一流。这充分显示出学者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精神。诚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人本精神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运用人本精神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摆在我们每位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现状分析
优秀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借鉴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说来,传统的学校管理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以“科学主义”和“经济人”、“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在管理过程强调理性的分析与严密的控制。依靠制度控制、重视理性分析、强调定量研究是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总的来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基础由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绩效理论四个理论构成。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行为;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是戴明哲学的核心内容,以系统论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开发,不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看作是组织中一个孤立的事件,把它当成整个组织系统中的一部分;绩效理论(Performance Theory)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源开发从以“学习”为中心转移到以“绩效”为中心,这种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要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必须要围绕组织中关键的绩效要求来开展,把绩效理论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出现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概念;经济学理论(Economics Theory)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又一个理论基础,人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提高组织的生产率从而给组织带来经济价值。而提高组织的生产率正是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一个中心内容。
传统管理模式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主要模式,对于学校管理摆脱经验化的管理藩篱,对于冲破管理的主观随意性无疑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学校管理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起步阶段,作用是明显的。但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发展进入了创办特色学校的阶段,这种过分理性化追求的管理模式,其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它使管理人员陷入了条条框框中,限制了他们对管理思想的深刻洞察,忽视了对管理中的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正确把握。可以说,以权威、命令、政策、法规、守则等管理方式和手段对员工进行控制、监督和惩罚的管理,显然不是建立在尊重人、相信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管理。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强求统一的管理,而未来经济时代的教育是鼓励创新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人本性管理。基于这种判断,有的专家认为,以人为本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将成为21世纪学校管理的主导管理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中的人本精神透析
历史上曾经把以人为本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批判过,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无所适从,现在面对高校管理思想观念的变革,有必要对人本精神的价值重新加以认识。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古已有之,人本精神是东方管理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仁者人也,”他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仁政”。孟子的“民为贵”也反映了这种人本的思想。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第一次鲜明的提出了“人本主义”(Humanism)的哲学口号。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改革,就是要创立人本学,以反对宗教神学。人本主义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相对于蔑视人的神权至上观念,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的进步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在反对非人道主义的思想和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本主义思潮“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的思想原则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和人的思想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提法容易导出人是自然、宇宙的根本或本质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却是从抽象的、先验的“人性”出发,去说明人和社会问题;如果不是以对真理的把握为基础,而把“以人为本”作为实现价值的根据,其结果会导致主观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可见,“以人为本”的提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思想原则,其自身具有内在的矛盾。如果笼统的提“以人为本”,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模糊,在实践中出现混乱。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提“以人为本”时,应该对其思想内涵有科学的解释和明确的界定。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对“人”作明确的说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这关系到教育的培养方向和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针对的主要是高校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待教职工的引进、安置和考评等,主张的是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重视人的发展,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而这种“以人为本”已经突破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尽其才的科学的发展观。
所以这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精神,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有独立个性的人,既善于学习继承,又敢于怀疑批判和创新。而造就创造性人才就需要有高扬人文精神的环境。
三、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中的误区和解决机制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对管理理念僵化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观念上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念还缺乏了解,把人事工作当作组织的行政事务之一,以事为中心,恪守人员进、出、管的管理模式,招募人才、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退休等业务,做到人事相宜。“官本位”的思想严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重身份而轻岗位,人才缺乏交流等现象严重。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理念人本化,树立人本管理理念,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不能视人力为简单的成本,实施简单的人事行政管理。应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聚集人才。
2.“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应对“洋”“土”有别或内外有别
高等学校在引进人才待遇方面普遍存在洋”“土”有别或内外有别的现象。对引进的具有国外经历的人才高薪以待;而对于国内具有同样才能的人才却不予重视。在国内也同样重视外地引进的,轻视自己培养的,或者相反。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思想平等化,必须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待人力资源,着眼全球,实施人才战略。要善于培养、发现和利用国内的人才,使这两方面的人才,各展优势,取长补短。不能搞双重标准。只要是能实实在在地对国家、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不论其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优秀人才。
3.“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应对竞争激励乏力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并不是很完善,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有些不配套,考核、评估办法落后,人员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淡薄,没有追求效益的责任和动力。在体制上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在吸引人才、培训人才、工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遵从上级文件,而不顾高校的实践需要,随意性大,致使人事管理工作无法承担起为高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任。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文化市场化,即在评价各种激励和竞争机制的基础上,从战略的角度配置和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实施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优胜劣汰”战略机制,以适应高校参与国内外高级人才竞争的需要。
4.“人尽其才”的伦理关怀应对流动渠道不畅
在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单位所有,流动渠道不畅,人才资源难尽其用这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主要目标放在了岗位人员的配置上,以岗位配置为目标,缺乏对员工的跟踪考核。教职工上岗之后,基本是一“岗”定终身,自己想调换一下单位或岗位,没有一定的“关系”是基本不可能的。即使有的教职工经过培训,或另有所长,也难以如愿以偿。劳动力基本没有自由支配其劳动的权利。在此情况下,要使职工的积极性得以较好地发挥是不可能的。只要完成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所需劳动力配置,也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跟踪考核分析所投人的劳动力是否适应岗位需要、是否人尽其用,根本无暇顾及。正是由于这种管理上的弊端,大部分高校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人为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我发展空间,使高校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渠道战略化,不拘泥与人力资源的简单配置,而是要做到人才流通渠道顺畅,跟踪分析及时,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做到整体规划合理,人尽其才。
5.“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应对人才价值观念差异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人才价值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思想方法、思想观念上,总是过分强调和信赖物质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东西,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生活条件好,物质待遇高,就可以吸引来人才,也可以使人才被吸引”。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环境更尊重个人价值实现,在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措施时不要只注重表面化的东西,如住房、福利待遇、安家费等等,而缺乏如何创造适合人才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如何才能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方面的思考和创新。因为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物质生活待遇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理想、成就事业、勇于开拓、富于挑战,是他们固有的价值观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是组成他们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综上所述,人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与各种制度规范相比,人是高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高校管理应体现社会注意条件下的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把人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高校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主动积极地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这样的管理环境才易于为人才创造发挥的条件,并能更好的创办有特色的高校。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现状分析
优秀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借鉴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说来,传统的学校管理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以“科学主义”和“经济人”、“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在管理过程强调理性的分析与严密的控制。依靠制度控制、重视理性分析、强调定量研究是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总的来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基础由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绩效理论四个理论构成。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行为;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是戴明哲学的核心内容,以系统论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开发,不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看作是组织中一个孤立的事件,把它当成整个组织系统中的一部分;绩效理论(Performance Theory)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源开发从以“学习”为中心转移到以“绩效”为中心,这种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要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必须要围绕组织中关键的绩效要求来开展,把绩效理论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出现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概念;经济学理论(Economics Theory)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又一个理论基础,人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提高组织的生产率从而给组织带来经济价值。而提高组织的生产率正是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一个中心内容。
传统管理模式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主要模式,对于学校管理摆脱经验化的管理藩篱,对于冲破管理的主观随意性无疑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学校管理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起步阶段,作用是明显的。但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发展进入了创办特色学校的阶段,这种过分理性化追求的管理模式,其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它使管理人员陷入了条条框框中,限制了他们对管理思想的深刻洞察,忽视了对管理中的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正确把握。可以说,以权威、命令、政策、法规、守则等管理方式和手段对员工进行控制、监督和惩罚的管理,显然不是建立在尊重人、相信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管理。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强求统一的管理,而未来经济时代的教育是鼓励创新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人本性管理。基于这种判断,有的专家认为,以人为本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将成为21世纪学校管理的主导管理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中的人本精神透析
历史上曾经把以人为本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批判过,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无所适从,现在面对高校管理思想观念的变革,有必要对人本精神的价值重新加以认识。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古已有之,人本精神是东方管理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仁者人也,”他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仁政”。孟子的“民为贵”也反映了这种人本的思想。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第一次鲜明的提出了“人本主义”(Humanism)的哲学口号。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改革,就是要创立人本学,以反对宗教神学。人本主义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相对于蔑视人的神权至上观念,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的进步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在反对非人道主义的思想和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本主义思潮“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的思想原则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和人的思想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提法容易导出人是自然、宇宙的根本或本质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却是从抽象的、先验的“人性”出发,去说明人和社会问题;如果不是以对真理的把握为基础,而把“以人为本”作为实现价值的根据,其结果会导致主观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可见,“以人为本”的提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思想原则,其自身具有内在的矛盾。如果笼统的提“以人为本”,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模糊,在实践中出现混乱。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提“以人为本”时,应该对其思想内涵有科学的解释和明确的界定。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对“人”作明确的说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这关系到教育的培养方向和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针对的主要是高校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待教职工的引进、安置和考评等,主张的是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重视人的发展,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而这种“以人为本”已经突破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尽其才的科学的发展观。
所以这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精神,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有独立个性的人,既善于学习继承,又敢于怀疑批判和创新。而造就创造性人才就需要有高扬人文精神的环境。
三、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中的误区和解决机制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对管理理念僵化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观念上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念还缺乏了解,把人事工作当作组织的行政事务之一,以事为中心,恪守人员进、出、管的管理模式,招募人才、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退休等业务,做到人事相宜。“官本位”的思想严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重身份而轻岗位,人才缺乏交流等现象严重。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理念人本化,树立人本管理理念,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不能视人力为简单的成本,实施简单的人事行政管理。应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聚集人才。
2.“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应对“洋”“土”有别或内外有别
高等学校在引进人才待遇方面普遍存在洋”“土”有别或内外有别的现象。对引进的具有国外经历的人才高薪以待;而对于国内具有同样才能的人才却不予重视。在国内也同样重视外地引进的,轻视自己培养的,或者相反。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思想平等化,必须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待人力资源,着眼全球,实施人才战略。要善于培养、发现和利用国内的人才,使这两方面的人才,各展优势,取长补短。不能搞双重标准。只要是能实实在在地对国家、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不论其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优秀人才。
3.“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应对竞争激励乏力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并不是很完善,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有些不配套,考核、评估办法落后,人员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淡薄,没有追求效益的责任和动力。在体制上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在吸引人才、培训人才、工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遵从上级文件,而不顾高校的实践需要,随意性大,致使人事管理工作无法承担起为高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任。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文化市场化,即在评价各种激励和竞争机制的基础上,从战略的角度配置和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实施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优胜劣汰”战略机制,以适应高校参与国内外高级人才竞争的需要。
4.“人尽其才”的伦理关怀应对流动渠道不畅
在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单位所有,流动渠道不畅,人才资源难尽其用这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主要目标放在了岗位人员的配置上,以岗位配置为目标,缺乏对员工的跟踪考核。教职工上岗之后,基本是一“岗”定终身,自己想调换一下单位或岗位,没有一定的“关系”是基本不可能的。即使有的教职工经过培训,或另有所长,也难以如愿以偿。劳动力基本没有自由支配其劳动的权利。在此情况下,要使职工的积极性得以较好地发挥是不可能的。只要完成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所需劳动力配置,也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跟踪考核分析所投人的劳动力是否适应岗位需要、是否人尽其用,根本无暇顾及。正是由于这种管理上的弊端,大部分高校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人为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我发展空间,使高校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渠道战略化,不拘泥与人力资源的简单配置,而是要做到人才流通渠道顺畅,跟踪分析及时,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做到整体规划合理,人尽其才。
5.“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应对人才价值观念差异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人才价值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思想方法、思想观念上,总是过分强调和信赖物质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东西,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生活条件好,物质待遇高,就可以吸引来人才,也可以使人才被吸引”。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环境更尊重个人价值实现,在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措施时不要只注重表面化的东西,如住房、福利待遇、安家费等等,而缺乏如何创造适合人才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如何才能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方面的思考和创新。因为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物质生活待遇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理想、成就事业、勇于开拓、富于挑战,是他们固有的价值观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是组成他们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综上所述,人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与各种制度规范相比,人是高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高校管理应体现社会注意条件下的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把人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高校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主动积极地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这样的管理环境才易于为人才创造发挥的条件,并能更好的创办有特色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