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好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有关概念的理解
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质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特征。
中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特点、实践性和物化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万千物质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中学生抑或是学前儿童,也是一种程度不等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三、要研究美术学习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的如下特点要予以重视和研究。
1、中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至、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起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
3、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
4、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的事实证据不胜枚举,无需过多说明。有关调查资料讲:儿童从学前期到小学期随着年龄递增,其创造力骤减的速度十分惊人。美术学习也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长,越不敢画,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论者分析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若果真如此,“知识经验”的增多和“规律性”的掌握,反而造成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丧失,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如果说学生会被死记的“知识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倒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纵上所述,只有教师认真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的学习目标预期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对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有关概念的理解
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质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特征。
中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特点、实践性和物化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万千物质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中学生抑或是学前儿童,也是一种程度不等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三、要研究美术学习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的如下特点要予以重视和研究。
1、中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至、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起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
3、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
4、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的事实证据不胜枚举,无需过多说明。有关调查资料讲:儿童从学前期到小学期随着年龄递增,其创造力骤减的速度十分惊人。美术学习也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长,越不敢画,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论者分析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若果真如此,“知识经验”的增多和“规律性”的掌握,反而造成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丧失,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如果说学生会被死记的“知识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倒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纵上所述,只有教师认真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的学习目标预期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