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1 创设成功情境,启发学生成就意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在新课下,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生活练习题,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生活性的习题: 6个苹果、 5个梨、 4个桔子、3个桃、 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生活情境,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 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知识,而学生往往也只知道去“做”数学,而不懂得去“用”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的画面,画面里有猴子,大象,小鸟,长颈鹿,狮子等等动物若干只,要求学生数出各种动物的只数,由于动物种类多,只数也多,学生们数出的结果也不一致。这时让学生讨论数的方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分小组数,每小组只数一种动物,最后得出了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现实情境的体验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还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是很有用的。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3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得主动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由此可见,参与效率与学习时所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相关。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与学法也就不同。一堂好课往往是揉合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得主动有实效。例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课,课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把各自想象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画在纸上,这时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把展示出来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然后是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明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练习中的“找一找”、“摆一摆”、“折一折”再次通过个人、小组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成长。
4 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方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它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6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 课堂练习精编巧练,练得扎实有效。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在每节课中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并在练习的设计上下功夫,做到精心编排,巧妙练习。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自己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一堂课练习的时间有限,在备课中我们就应该考虑到练习的量不可太大,但必须尽量覆盖整节课的知识点,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技能的典型性,选题的针对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要形式多样,还要充分考虑练习的实用性、以及练习的检测功能和思维训练功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拓展性、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堂课的练习设计有:(1)基本练习(巩固知识)。(2)提高练习(形成技能)。(3)综合拓展(发展能力)。当然有时也根据课的不同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计算课的改错题,概念课的易混辨析题,解决问题课的变式题,几何课的操作题等,形式多样、有趣且有实际意义的练习设计,学生乐于参与,思维活跃,训练扎实,才能有效实现训练目标。
这里我以五年级“约数和倍数”的复习课的练习设计为例,说明练习中知识的综合应用。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设计了如下题目:
为了便于和同学们加强联系,我把我的手机号码留给大家:139□23□□□□□。从左往右依次是:
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第三个□里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
第四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第五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
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
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利用已学的概念很快知道了老师的手机号码。接着,老师又说:“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或家长手机号码,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设计’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题目设计的要求是:①不能直接将号码出示。②充分利用本单元已学的概念,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来设计问题,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③问题表述要清楚,题目设计要新颖。
透过练习看到了我的精巧构思,我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拓展性,实用性融在一道题中,“做题”和“编题”并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1 创设成功情境,启发学生成就意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在新课下,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生活练习题,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生活性的习题: 6个苹果、 5个梨、 4个桔子、3个桃、 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生活情境,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 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知识,而学生往往也只知道去“做”数学,而不懂得去“用”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的画面,画面里有猴子,大象,小鸟,长颈鹿,狮子等等动物若干只,要求学生数出各种动物的只数,由于动物种类多,只数也多,学生们数出的结果也不一致。这时让学生讨论数的方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分小组数,每小组只数一种动物,最后得出了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现实情境的体验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还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是很有用的。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3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得主动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由此可见,参与效率与学习时所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相关。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与学法也就不同。一堂好课往往是揉合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得主动有实效。例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课,课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把各自想象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画在纸上,这时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把展示出来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然后是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明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练习中的“找一找”、“摆一摆”、“折一折”再次通过个人、小组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成长。
4 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方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它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6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 课堂练习精编巧练,练得扎实有效。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在每节课中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并在练习的设计上下功夫,做到精心编排,巧妙练习。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自己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一堂课练习的时间有限,在备课中我们就应该考虑到练习的量不可太大,但必须尽量覆盖整节课的知识点,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技能的典型性,选题的针对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要形式多样,还要充分考虑练习的实用性、以及练习的检测功能和思维训练功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拓展性、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堂课的练习设计有:(1)基本练习(巩固知识)。(2)提高练习(形成技能)。(3)综合拓展(发展能力)。当然有时也根据课的不同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计算课的改错题,概念课的易混辨析题,解决问题课的变式题,几何课的操作题等,形式多样、有趣且有实际意义的练习设计,学生乐于参与,思维活跃,训练扎实,才能有效实现训练目标。
这里我以五年级“约数和倍数”的复习课的练习设计为例,说明练习中知识的综合应用。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设计了如下题目:
为了便于和同学们加强联系,我把我的手机号码留给大家:139□23□□□□□。从左往右依次是:
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第三个□里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
第四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第五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
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
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利用已学的概念很快知道了老师的手机号码。接着,老师又说:“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或家长手机号码,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设计’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题目设计的要求是:①不能直接将号码出示。②充分利用本单元已学的概念,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来设计问题,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③问题表述要清楚,题目设计要新颖。
透过练习看到了我的精巧构思,我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拓展性,实用性融在一道题中,“做题”和“编题”并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