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我在学校中已度过28个春秋。28年来,作为一名《甘肃教育》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每当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回味教书育人的甘甜时,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一页页飘着油墨香味的《甘肃教育》。
1982年8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老家西部的关山林区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林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教学条件,迫使我不得不如饥似渴地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于是我求亲靠友四处邮寄与小学教学有关的书籍,并向我中学时期非常崇拜的特级教师谢玉珊写信求教。谢老师很快给我回了一封信。他对我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潜心读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指导我说:“要做一名好教师,学习很重要,但一定要得法。你不妨从《甘肃教育》上学起,那上面的文章贴近教学实际,针对性、操作性强。”
从那时起,我就与《甘肃教育》结缘了。
三年之后,我被调到了县城小学。白天,我忙碌于课堂,晚上,我徜徉于《甘肃教育》这一百花园。对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我从“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等方面入手,不轻易放过一个细节,反复揣摩,反复品味。读得多了,视野自然开阔起来。为了便于查找,增强实用性,我又将文章归类,仔细比较、鉴赏、摘记,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慢慢地,我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上各类“示范课”的机会也不断增多。
1990年,我幸运地到兰州参加了西北五省(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暨甘肃省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从兰州归来,受专家所作报告的启迪,我对自己多年的学习与思考及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写出了一篇长达5000余字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谈》。此时,恰好天水市要召开小学语文教改研讨会,受县教研室的委派,我将此文上报到天水市教科所。两个星期后,时任天水市教科所所长的郭茂利先生在肯定我论文观点新颖的同时,指出了两个严重问题:大而空,不扎实。并批示道:“要抓住一个重点写深写透。”怎样才能在“深”与“透”上实现突破呢?我翻箱倒柜,找出了多年积攒的《甘肃教育》,以此为专题,整整化了两周的时间,潜心阅读。经过反复比较研读,我的思路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最后我以《浅谈语文学法指导》为题,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论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结果在全市教改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与会同行的好评。
后来我又将此稿寄到《甘肃教育》,并得以发表,当时在全县教师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那时起,县教研室每学期都抽调我到各学区“送教”下乡,上“示范课”。
其间,阅读《甘肃教育》成了我教学之余雷打不动的习惯。苦练基本功,提升教研能力。
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95年5月,我参加了天水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二年,我代表天水市参加了在兰州市东郊学校举办的全省小学语文课堂观摩比赛,荣获三等奖。参加省市教学比赛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更坚定了我读刊用刊的信心。新世纪初,随着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又承担了全县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此时《甘肃教育》上的许多文章和观点又让我受益,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在县职教中心给学员讲课,我的课因贴近实际,贴近教学,受到学员欢迎。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我在《甘肃教育》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完成市级重点教研课题两项,荣获市基础教育优秀教研成果一项。我先后被评为省青年教学能手、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等。
韶华易逝,深情永存。一弦一柱思华年,千言万语寄衷情,值此《甘肃教育》创刊30周年之际,写成此文,聊表寸心。
(作者系张家川县新建小学教师)
1982年8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老家西部的关山林区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林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教学条件,迫使我不得不如饥似渴地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于是我求亲靠友四处邮寄与小学教学有关的书籍,并向我中学时期非常崇拜的特级教师谢玉珊写信求教。谢老师很快给我回了一封信。他对我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潜心读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指导我说:“要做一名好教师,学习很重要,但一定要得法。你不妨从《甘肃教育》上学起,那上面的文章贴近教学实际,针对性、操作性强。”
从那时起,我就与《甘肃教育》结缘了。
三年之后,我被调到了县城小学。白天,我忙碌于课堂,晚上,我徜徉于《甘肃教育》这一百花园。对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我从“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等方面入手,不轻易放过一个细节,反复揣摩,反复品味。读得多了,视野自然开阔起来。为了便于查找,增强实用性,我又将文章归类,仔细比较、鉴赏、摘记,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慢慢地,我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上各类“示范课”的机会也不断增多。
1990年,我幸运地到兰州参加了西北五省(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暨甘肃省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从兰州归来,受专家所作报告的启迪,我对自己多年的学习与思考及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写出了一篇长达5000余字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谈》。此时,恰好天水市要召开小学语文教改研讨会,受县教研室的委派,我将此文上报到天水市教科所。两个星期后,时任天水市教科所所长的郭茂利先生在肯定我论文观点新颖的同时,指出了两个严重问题:大而空,不扎实。并批示道:“要抓住一个重点写深写透。”怎样才能在“深”与“透”上实现突破呢?我翻箱倒柜,找出了多年积攒的《甘肃教育》,以此为专题,整整化了两周的时间,潜心阅读。经过反复比较研读,我的思路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最后我以《浅谈语文学法指导》为题,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论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结果在全市教改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与会同行的好评。
后来我又将此稿寄到《甘肃教育》,并得以发表,当时在全县教师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那时起,县教研室每学期都抽调我到各学区“送教”下乡,上“示范课”。
其间,阅读《甘肃教育》成了我教学之余雷打不动的习惯。苦练基本功,提升教研能力。
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95年5月,我参加了天水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二年,我代表天水市参加了在兰州市东郊学校举办的全省小学语文课堂观摩比赛,荣获三等奖。参加省市教学比赛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更坚定了我读刊用刊的信心。新世纪初,随着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又承担了全县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此时《甘肃教育》上的许多文章和观点又让我受益,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在县职教中心给学员讲课,我的课因贴近实际,贴近教学,受到学员欢迎。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我在《甘肃教育》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完成市级重点教研课题两项,荣获市基础教育优秀教研成果一项。我先后被评为省青年教学能手、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等。
韶华易逝,深情永存。一弦一柱思华年,千言万语寄衷情,值此《甘肃教育》创刊30周年之际,写成此文,聊表寸心。
(作者系张家川县新建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