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每天站在讲台前洋洋洒洒地讲一箩筐大道理,不管学生听得昏昏沉沉、耳朵起茧,甚至麻木;不管那些大道理只在他们的耳畔逗留片刻,就乘鹤西归,如同雨水打在石壁上,一下子滑入小溪,一会儿便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服从于习惯,也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怪圈:面对学生,患上了“唠叨症”“小题大作症”“歇斯底里症”。结果呢,凭你说得天花乱坠、口干舌躁,学生还是“我行我素”“依然如故”。
就不能想个办法让自己和学生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细细回想自己的童年,最爱缠着爷爷听他讲那老得跟他牙齿似的《狼来了》《虎外婆》的故事,而且常听不厌,在一次又一次的温习中明白要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的道理。细细回想工作后的培训,面对台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着深不可测的教育理论,而我不知其所言时,思绪不也如脱缰之野马,往往讲座结束还无法收回神游思绪吗?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学生?将心比心,我何不学着让“故事”说话?
心动不如行动,我这个“行动派”半点也憋不住!学校赛事较多,第二届读书节、科技创新大赛都即将开锣。以往的比赛经验告诉我,学生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多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在“狮吼神功”的威胁下,或许会有些行动,但全是敷衍了事。
故事能改变这种现象吗?
周一晨会用故事《断箭》告诉同学凡事靠己,别依赖外物,老师就像那支断箭,除了精神支撑,对比赛成绩的取得起不到根本作用。周二讲《昂起头来真美》的故事,让同学明白自信就是美丽,凭着我们曾经取得的辉煌战绩,不怕比别人差。周三晨会说了《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难》让同学领悟: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无独有偶,周三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任课老师作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从全班同学的签名整齐度测班级凝聚力,发现每个同学都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地写上了自己的大名……
坚持再坚持,两个星期过去,故事的效果慢慢显现出来。班上争吵、打架的少了,眼保健操睁眼的少了,上课走神的少了,主动打扫卫生的多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多了,关心班级事务的多了……故事确实比“狮吼神功”有效呀!
让“故事”说话并产生效果也非易事,还得“备备课”:
首先,备故事——“心中有故事”,做到成竹在胸。故事很多,但平日不注重积累,等讲故事时,会尴尬地发现无从下手,真是“故事到讲方恨少”。于是赶鸭子上架,瞎编乱造,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是说者模糊,听者糊涂,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专门用一本本子(我管它叫《共同成长》)收集书上、网上看到的经典的教学故事。
其次,备情感——“这个故事很精彩”,做到色香味俱全。烧菜时用上味精、葱、姜之类的佐料,能使烧成的菜新鲜、可口,讲故事也如此。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虽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但似春风拂面,走进房间就被隔绝在外,后劲不足。讲故事时,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加上肢体语言,讲完后还余音绕梁,才能让学生久久沉醉其中,不能忘怀。为此,我现在喜欢讲故事前自己先看上两三遍,经过思索而悟出其中规律,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并把教育故事与故事教义联系起来,装在心里,自然而非造作地在讲故事时表现出来。
“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见离具体事物越遥远,那他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微小。”加里宁的话在我耳边悄悄响起,我要将“故事”进行到底,为学生的智慧成长搭起一层宽阔的阶梯!
就不能想个办法让自己和学生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细细回想自己的童年,最爱缠着爷爷听他讲那老得跟他牙齿似的《狼来了》《虎外婆》的故事,而且常听不厌,在一次又一次的温习中明白要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的道理。细细回想工作后的培训,面对台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着深不可测的教育理论,而我不知其所言时,思绪不也如脱缰之野马,往往讲座结束还无法收回神游思绪吗?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学生?将心比心,我何不学着让“故事”说话?
心动不如行动,我这个“行动派”半点也憋不住!学校赛事较多,第二届读书节、科技创新大赛都即将开锣。以往的比赛经验告诉我,学生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多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在“狮吼神功”的威胁下,或许会有些行动,但全是敷衍了事。
故事能改变这种现象吗?
周一晨会用故事《断箭》告诉同学凡事靠己,别依赖外物,老师就像那支断箭,除了精神支撑,对比赛成绩的取得起不到根本作用。周二讲《昂起头来真美》的故事,让同学明白自信就是美丽,凭着我们曾经取得的辉煌战绩,不怕比别人差。周三晨会说了《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难》让同学领悟: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无独有偶,周三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任课老师作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从全班同学的签名整齐度测班级凝聚力,发现每个同学都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地写上了自己的大名……
坚持再坚持,两个星期过去,故事的效果慢慢显现出来。班上争吵、打架的少了,眼保健操睁眼的少了,上课走神的少了,主动打扫卫生的多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多了,关心班级事务的多了……故事确实比“狮吼神功”有效呀!
让“故事”说话并产生效果也非易事,还得“备备课”:
首先,备故事——“心中有故事”,做到成竹在胸。故事很多,但平日不注重积累,等讲故事时,会尴尬地发现无从下手,真是“故事到讲方恨少”。于是赶鸭子上架,瞎编乱造,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是说者模糊,听者糊涂,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专门用一本本子(我管它叫《共同成长》)收集书上、网上看到的经典的教学故事。
其次,备情感——“这个故事很精彩”,做到色香味俱全。烧菜时用上味精、葱、姜之类的佐料,能使烧成的菜新鲜、可口,讲故事也如此。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虽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但似春风拂面,走进房间就被隔绝在外,后劲不足。讲故事时,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加上肢体语言,讲完后还余音绕梁,才能让学生久久沉醉其中,不能忘怀。为此,我现在喜欢讲故事前自己先看上两三遍,经过思索而悟出其中规律,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并把教育故事与故事教义联系起来,装在心里,自然而非造作地在讲故事时表现出来。
“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见离具体事物越遥远,那他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微小。”加里宁的话在我耳边悄悄响起,我要将“故事”进行到底,为学生的智慧成长搭起一层宽阔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