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人》这篇课文特色鲜明,通过对人物的行动、心理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市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的陈俊老师在教学桑娜收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时,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品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段一】行动凸显人物形象
师:“非这样做不可”中的“非”是什么意思?
生:不。不这样做不行。
生:“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就是“一定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師:桑娜觉得她必须做什么?
生:桑娜觉得她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师:她为什么觉得必须这样做呢?
生:因为西蒙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待在一起,如果没有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呢?所以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很好。那么你认为在读这句话时应怎样读?
生:“非这样做不可”要重读,要读出她当时的坚决。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桑娜认为必须这样做,她当时认真考虑过没有?
生:没有。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说明当时她做这件事时并没有多加考虑。
师:桑娜自家贫困,生活艰难,但做这件事时并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是什么原因驱使她这样做的?
生:是她的良心驱使她这样做的。
师:从这句朴实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生:桑娜是个心地善良、对别人充满同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人的人。
【赏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非这样做不可”,感悟桑娜的善良。她未经考虑就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是因为看到了一番异常凄惨但却十分感人的景象: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身上,用旧毛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她已经尽到了作为母亲的最后责任。可是失去了母亲的孤儿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呢?面对此情此景,一种强烈的情感在她的心中激荡,容不得桑娜再去考虑什么了,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孩子抱回去。这是人间至真的情、至深的爱。
【片段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师:根据“忐忑”的字形结构,说说“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七上八下的、心神不定的意思。
师:读课文第9至11自然段,说说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什么。
生:桑娜想,他会说什么呢?④
生:桑娜想,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①
生:她想,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②
生:她想,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③
师:如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这四句话该怎样排列?
(教师在黑板上逐条粘贴写有上述四句话的纸条,学生上台将四条内容按照①②③④的顺序排列)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照这样的顺序写?
生:因为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后,心里很乱,忐忑不安。
师:读这几个句子,体会一下她的心情。
(生读句子)
【赏析】教师紧扣“忐忑不安”,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矛盾心理。首先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忐忑”形,知“忐忑”义。接着,让学生找出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并按照逻辑顺序重新排列,思考课文为什么不按这样的顺序写,深入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最后,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巧引妙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桑娜善良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油然而生。
【片段三】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生:渔夫说的“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我们”出现了两次,能不能去掉一个?
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渔夫在说了第一个“我们”之后,为什么停了一下?
(生读文思考)
生:渔夫家里有五个孩子,生活已经很艰难了,再加上收养的两个孩子,生活会更艰难。渔夫停了一下,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生:“我们”指自己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渔夫已经把这两个孩子当成家里的成员了,所以他在说了第一个“我们”后停了一下。
生: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说第一个“我们”时,渔夫深深地感到了未来生活的艰难。这个“我们”,表现了他沉重的心情,是不能去掉的。他接着又怎么说?
生:因为有了七个孩子,生活会更艰难,所以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渔夫不管今后生活怎样艰苦,也不会放弃这两个孩子,也会抚养这两个孩子。
【赏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品质。课文对渔夫的正面描写不多,对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他只说了两次话,却是点睛之笔。渔夫在了解情况后,更多的是考虑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同时,他也准备挑起这副更沉重的生活担子。所以他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寥寥数语,内涵丰富却又朴素自然,让人动容。一个“我们”,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渔夫的形象在对话中逐渐真实,逐渐清晰,逐渐丰满。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行动凸显人物形象
师:“非这样做不可”中的“非”是什么意思?
生:不。不这样做不行。
生:“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就是“一定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師:桑娜觉得她必须做什么?
生:桑娜觉得她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师:她为什么觉得必须这样做呢?
生:因为西蒙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待在一起,如果没有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呢?所以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很好。那么你认为在读这句话时应怎样读?
生:“非这样做不可”要重读,要读出她当时的坚决。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桑娜认为必须这样做,她当时认真考虑过没有?
生:没有。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说明当时她做这件事时并没有多加考虑。
师:桑娜自家贫困,生活艰难,但做这件事时并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是什么原因驱使她这样做的?
生:是她的良心驱使她这样做的。
师:从这句朴实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生:桑娜是个心地善良、对别人充满同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人的人。
【赏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非这样做不可”,感悟桑娜的善良。她未经考虑就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是因为看到了一番异常凄惨但却十分感人的景象: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身上,用旧毛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她已经尽到了作为母亲的最后责任。可是失去了母亲的孤儿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呢?面对此情此景,一种强烈的情感在她的心中激荡,容不得桑娜再去考虑什么了,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孩子抱回去。这是人间至真的情、至深的爱。
【片段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师:根据“忐忑”的字形结构,说说“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七上八下的、心神不定的意思。
师:读课文第9至11自然段,说说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什么。
生:桑娜想,他会说什么呢?④
生:桑娜想,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①
生:她想,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②
生:她想,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③
师:如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这四句话该怎样排列?
(教师在黑板上逐条粘贴写有上述四句话的纸条,学生上台将四条内容按照①②③④的顺序排列)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照这样的顺序写?
生:因为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后,心里很乱,忐忑不安。
师:读这几个句子,体会一下她的心情。
(生读句子)
【赏析】教师紧扣“忐忑不安”,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矛盾心理。首先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忐忑”形,知“忐忑”义。接着,让学生找出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并按照逻辑顺序重新排列,思考课文为什么不按这样的顺序写,深入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最后,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巧引妙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桑娜善良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油然而生。
【片段三】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生:渔夫说的“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我们”出现了两次,能不能去掉一个?
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渔夫在说了第一个“我们”之后,为什么停了一下?
(生读文思考)
生:渔夫家里有五个孩子,生活已经很艰难了,再加上收养的两个孩子,生活会更艰难。渔夫停了一下,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生:“我们”指自己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渔夫已经把这两个孩子当成家里的成员了,所以他在说了第一个“我们”后停了一下。
生: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说第一个“我们”时,渔夫深深地感到了未来生活的艰难。这个“我们”,表现了他沉重的心情,是不能去掉的。他接着又怎么说?
生:因为有了七个孩子,生活会更艰难,所以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渔夫不管今后生活怎样艰苦,也不会放弃这两个孩子,也会抚养这两个孩子。
【赏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品质。课文对渔夫的正面描写不多,对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他只说了两次话,却是点睛之笔。渔夫在了解情况后,更多的是考虑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同时,他也准备挑起这副更沉重的生活担子。所以他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寥寥数语,内涵丰富却又朴素自然,让人动容。一个“我们”,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渔夫的形象在对话中逐渐真实,逐渐清晰,逐渐丰满。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