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中专创新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一、激趣导学
兴趣,被誉为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份,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因素,对创造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和导向功能,
1、情景激趣:创设新颖奇妙、引入入胜的情景,使学生兴趣顿生,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老师所设计的情景中。可以通过故事、幻灯、模型、动画、光碟、电视剧片断、实物展示,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
2、问题激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喜开始的。”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学不到。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3、引入激趣:通过语言、音乐、形象、景观、实物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迅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导入环节,是激发兴趣的常见方法,有的导入轻松活泼、自然流畅,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导入凝重深沉,令人扼腕长叹;有的导入动人心弦,令人情不自禁……
4、创新激趣:探索、尝试取得成功,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快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同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挑战性问题以及探究性问题并创造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在有趣中激发,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质疑导学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常见的方法如下:
1、自学质疑: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獨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阅读、理解、研究、综合、感悟教材,不仅会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对学习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从而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由于学生知识量的不足和学科特点及内容难度的不同,仍然存在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也自然形成学生质疑的问题,使学生不会质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和目标。
2、教师设疑: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补充完善学生的质疑,教师设疑,贵在一个“巧”字,在内容和时机上精心策划,设在重点、难点,生于无疑处,不少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设疑经验:有时为激发兴趣而设疑;有时为巩固深化知识而设疑:有时因承前启后、为后读课文埋下伏笔而设疑……
3、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学生的重要特征,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深化质疑、提高质疑质量的重要措施。合作交流、讨论质疑,是创新学习课堂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功效,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大力提倡大家“一起学习。可以相互激励,促进学习”。
三、精讲点拨
精讲精析,不仅能澄清学生自学中的疑难与困惑,而且对启迪学生思维、扩大知识视野、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精讲相关的背景材料:有的背景材料反映教学内容的发生、发展过程或问题的前因后果, 以及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凡是对理解教学内容具有潜在性、导向性作用而学生却又无法了解的,教师应作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剖析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以保证学生学习畅通,起到点拨、引导、释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自学讨论中未解决的疑点,反复思考,深入剖析,精心备课,耐心讲解,务求学生弄懂、弄通。
3、揭示客观规律: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由概念,规律,方法构成的,且客观规律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本质的,最基本的规律,在学科知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其深入剖析,揭示它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它的条件和范围,理解它的重大意义,掌握它的应用方法。
4、讲授科学方法:每一学科均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讲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掌握该学科的学习方法。使其终身受益。
四、拓展创新
测评反馈,是拓展创新的前提,它不仅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发现薄弱环节、纠正学生知识错误的极好时机。
1、结合教学重点内容,设计填空、选择、基本计算等基础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是否能应用本课时所学的概念、规律进行解释、分析、计算、判断。
2、针对教学难点内容。设计选择、判断、问答练习题,检测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规律的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概念和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3、检查新旧知识联系下的同化情况。设计与旧知识相联系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比较、鉴别、判断、问答及综合练习题目,检测学生迁移、重组、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激趣导学
兴趣,被誉为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份,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因素,对创造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和导向功能,
1、情景激趣:创设新颖奇妙、引入入胜的情景,使学生兴趣顿生,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老师所设计的情景中。可以通过故事、幻灯、模型、动画、光碟、电视剧片断、实物展示,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
2、问题激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喜开始的。”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学不到。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3、引入激趣:通过语言、音乐、形象、景观、实物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迅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导入环节,是激发兴趣的常见方法,有的导入轻松活泼、自然流畅,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导入凝重深沉,令人扼腕长叹;有的导入动人心弦,令人情不自禁……
4、创新激趣:探索、尝试取得成功,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快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同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挑战性问题以及探究性问题并创造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在有趣中激发,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质疑导学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常见的方法如下:
1、自学质疑: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獨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阅读、理解、研究、综合、感悟教材,不仅会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对学习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从而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由于学生知识量的不足和学科特点及内容难度的不同,仍然存在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也自然形成学生质疑的问题,使学生不会质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和目标。
2、教师设疑: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补充完善学生的质疑,教师设疑,贵在一个“巧”字,在内容和时机上精心策划,设在重点、难点,生于无疑处,不少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设疑经验:有时为激发兴趣而设疑;有时为巩固深化知识而设疑:有时因承前启后、为后读课文埋下伏笔而设疑……
3、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学生的重要特征,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深化质疑、提高质疑质量的重要措施。合作交流、讨论质疑,是创新学习课堂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功效,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大力提倡大家“一起学习。可以相互激励,促进学习”。
三、精讲点拨
精讲精析,不仅能澄清学生自学中的疑难与困惑,而且对启迪学生思维、扩大知识视野、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精讲相关的背景材料:有的背景材料反映教学内容的发生、发展过程或问题的前因后果, 以及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凡是对理解教学内容具有潜在性、导向性作用而学生却又无法了解的,教师应作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剖析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以保证学生学习畅通,起到点拨、引导、释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自学讨论中未解决的疑点,反复思考,深入剖析,精心备课,耐心讲解,务求学生弄懂、弄通。
3、揭示客观规律: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由概念,规律,方法构成的,且客观规律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本质的,最基本的规律,在学科知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其深入剖析,揭示它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它的条件和范围,理解它的重大意义,掌握它的应用方法。
4、讲授科学方法:每一学科均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讲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掌握该学科的学习方法。使其终身受益。
四、拓展创新
测评反馈,是拓展创新的前提,它不仅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发现薄弱环节、纠正学生知识错误的极好时机。
1、结合教学重点内容,设计填空、选择、基本计算等基础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是否能应用本课时所学的概念、规律进行解释、分析、计算、判断。
2、针对教学难点内容。设计选择、判断、问答练习题,检测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规律的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概念和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3、检查新旧知识联系下的同化情况。设计与旧知识相联系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比较、鉴别、判断、问答及综合练习题目,检测学生迁移、重组、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