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体育教学应“以人为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踢毽子这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沟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当前创新性中学体育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在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科学体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29-02
一、踢毽子是一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
踢毽子是一项至今己有两千多年历史流传全国各地的民间体育活动,它简便易学,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据传这项运动始于我国西汉时期,汉代画像砖上就有踢毽子的人物形象,兴盛于六朝和隋唐,据传当时已发展出多种高超技巧。有宋人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
“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键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
到了明朝,《帝京景物略》记民谣曰:“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竹;杨柳儿落,踢毽子……”①
又有清代《竹枝词》云:“青泉万迭稚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日夕未曾归。”记载了当时孩童们因痴心踢毽子,脱裙裳、着短衣,日落忘归的欢快场面,说明这时踢毽子早已成为老少皆宜的普及性健身娱乐活动,且史料记载其踢法已多达百余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清人潘荣陛还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了毽子的构造和功能,所谓“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有人甚至根据踢毽子的运动原理推测它是羽毛球运动的早期形式。②
即使在近代,踢毽子项目仍深受我国青少年喜爱,许多省市还举办过踢毽子比赛,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踢毽子如今已成为我们中学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项目,并表现出更为灵活、花样各异、内容丰富的独特风格,可以随意采取脚内侧踢、脚外侧踢、脚正面踢、脚左右交换踢、定时踢、屈腿踢、脚后跟踢、双人交换踢、双人比赛踢、集体接力踢、行进间踢等多种形式,而且不受场地、天气的影响,如遇刮风下雨在室内也可以进行,对中学生很有吸引力。就身体健康而言,踢毽子的时候,人体要做举腿、转身、跳跃、屈伸等运动,不仅能使下肢得到锻炼,而且全身各部位都能协调活动,可以提高中学生上下肢的力量、速度、耐力,提高心脏功能的承受能力,尤其对于增强踝、膝、髋关节和腰椎的灵活性与柔韧性,促进这些部位的肌肉和软组织的正常发育均有明显的益处。踢毽子有利于中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和健美,形成发展灵敏、协调能力强的身体素质。
总的说来,踢毽子可以改善青少年的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和吸收,加强新陈代谢,促进健康成长,值得提倡。通过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还发现有效组织和实践这项运动,还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自我情感,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实践依据,也有助于更好地配合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
二、踢毽子能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心理沟通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拥有积极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妥善处理自我内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和谐心理状态。在初中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感受到学生从一名儿童转变为少年的敏感心理过程,尤其是在13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他们从听话、顺从到对立和反叛的转变可能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从而导致性格上容易情绪化和走极端,上课时容易走神和疲劳。因此,在这个敏感时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让一个健康活泼的学生以平稳健康的心态度过人生这个重要的生理敏感期呢?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尤其是男学生踢毽子,期望从踢好毽子入手来纠正学生中存在的某些不稳定心态。踢毽子的基本动作要点是“膝如轴,腰似绵,纵起猿,轻落燕”,要求练习者心静气宁,呼吸和动作自然和谐,并控制好身体的重心。女生对此都没有大的问题,而男生开始有排斥和畏难情绪,笔者就有意让女生给男生做示范,把踢毽子作为男女生一起娱乐沟通的一种方式。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和考试测试,在老师和女生的帮助下,6%的男生可以一次连续踢到80个以上,踢到50个左右的占65%,踢10到30个之间的占25%,踢5到10个的占4%。在我校掀起了一股踢毽子的高潮,尤其是男生练习踢毽子的自觉性高涨,技术不断提高,花样增加,笔者还发现踢毽子能有效地促进和增强学生的各种人际关系,如男女生之间有礼貌了,男生更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了,同学之间说脏话的减少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学生班集体的意识也增强了。实践证明,踢毽子能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心理沟通。
1、促进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沟通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将踢毽子安排为体育游戏的形式③,并在活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如性别、心理、体质和体能上的差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一般会通过男女生的组合来进行,让女生和男生共同练习,男生在女生的正确练习帮助下进步都会很大,男生的心态好了,反过来就会极大地影响女生,从而又会带动女生。这就要求每队组合都要学会相互帮助和理解,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心理失衡,通过不断的磨合,再加以适当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达成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期望与羡慕、优势和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等多元情感体验,促进了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互助、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化心理品质。
2、促进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沟通
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爱好来提高男生和女生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节课个别学生能踢两个以上作为表扬基础,然后每节课不断增加数量来作为表扬基础,这样就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学生敏感内心下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有的学生学习和竞赛有点倦怠的时候,他的同组伙伴就会鼓励他坚持下去,并教给他更为有效的练习方法。这样以来,也促进了一个组内所有同性别学生之间友好积极的协作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促进全组良好,健康心态的良性环境,并由此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班貌打下基础,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使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3、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中学生的感情世界丰富而细腻,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并大大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身体接触等密切接触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如纠正动作错误时的接触,练习活动中的拖、拉、推、压、拍等动作,正是在这种师生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对运动的认知、心理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以及有关“怎样教”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④。
当然,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分歧也是常有的现象,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还是老师。老师首先要宽容和有爱心,并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引导,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学生,通过良好的表率行为和有效沟通达到消除学生不良情绪,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以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身份帮助学生在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挑战自我,不但顺利实现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促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并将这种快乐和谐传染到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
三、对创新性中学体育教学科学体系的思考
中学体育教学也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不但能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还能起到促进心理发育成长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要在这一领域不断创新,营造“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理念。针对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多的普遍现象,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的科学体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必将是全体中学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时代新任务。⑤
增强学生体质固然是体育教学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但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我国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基本上都比较循规蹈矩,几乎所有的教学课堂都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更谈不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虽然给教师能带来很多方便,但其价值无疑是有限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只要运用恰当,都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成长和多项能力的提高,如踢毽子,能通过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踢法而有效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又诸如其他情商的培养,如注意力、自信感、审美感,以及自由、平等、公平、互尊、互励性竞争及自律等情操,都会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滋润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从中形成良好的、积极的、符合新时代规范的道德行为。
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其生理方面的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将体育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踢毽子等在内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应该既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融锻炼于趣味性之中,坚持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心理、放松情绪,并对学生进行思想、作风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同步发展,陶冶他们美的情操,培养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只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信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得到改善。
中学体育教育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教育系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吕建峰.踢毽子的课堂教学简介[J].中国学校教育,2007,(9).
②刘延柱.漫话踢毽子、羽毛球和射箭[J].力学与实践,2008,30.
③杨云.游戏——让快乐融入中学体育教学[J].才智,2010,(10).
④袁广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⑤高国勋.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10,(4).
⑥林屈明.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2).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科学体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29-02
一、踢毽子是一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
踢毽子是一项至今己有两千多年历史流传全国各地的民间体育活动,它简便易学,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据传这项运动始于我国西汉时期,汉代画像砖上就有踢毽子的人物形象,兴盛于六朝和隋唐,据传当时已发展出多种高超技巧。有宋人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
“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键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
到了明朝,《帝京景物略》记民谣曰:“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竹;杨柳儿落,踢毽子……”①
又有清代《竹枝词》云:“青泉万迭稚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日夕未曾归。”记载了当时孩童们因痴心踢毽子,脱裙裳、着短衣,日落忘归的欢快场面,说明这时踢毽子早已成为老少皆宜的普及性健身娱乐活动,且史料记载其踢法已多达百余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清人潘荣陛还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了毽子的构造和功能,所谓“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有人甚至根据踢毽子的运动原理推测它是羽毛球运动的早期形式。②
即使在近代,踢毽子项目仍深受我国青少年喜爱,许多省市还举办过踢毽子比赛,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踢毽子如今已成为我们中学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项目,并表现出更为灵活、花样各异、内容丰富的独特风格,可以随意采取脚内侧踢、脚外侧踢、脚正面踢、脚左右交换踢、定时踢、屈腿踢、脚后跟踢、双人交换踢、双人比赛踢、集体接力踢、行进间踢等多种形式,而且不受场地、天气的影响,如遇刮风下雨在室内也可以进行,对中学生很有吸引力。就身体健康而言,踢毽子的时候,人体要做举腿、转身、跳跃、屈伸等运动,不仅能使下肢得到锻炼,而且全身各部位都能协调活动,可以提高中学生上下肢的力量、速度、耐力,提高心脏功能的承受能力,尤其对于增强踝、膝、髋关节和腰椎的灵活性与柔韧性,促进这些部位的肌肉和软组织的正常发育均有明显的益处。踢毽子有利于中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和健美,形成发展灵敏、协调能力强的身体素质。
总的说来,踢毽子可以改善青少年的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和吸收,加强新陈代谢,促进健康成长,值得提倡。通过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还发现有效组织和实践这项运动,还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自我情感,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实践依据,也有助于更好地配合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
二、踢毽子能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心理沟通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拥有积极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妥善处理自我内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和谐心理状态。在初中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感受到学生从一名儿童转变为少年的敏感心理过程,尤其是在13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他们从听话、顺从到对立和反叛的转变可能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从而导致性格上容易情绪化和走极端,上课时容易走神和疲劳。因此,在这个敏感时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让一个健康活泼的学生以平稳健康的心态度过人生这个重要的生理敏感期呢?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尤其是男学生踢毽子,期望从踢好毽子入手来纠正学生中存在的某些不稳定心态。踢毽子的基本动作要点是“膝如轴,腰似绵,纵起猿,轻落燕”,要求练习者心静气宁,呼吸和动作自然和谐,并控制好身体的重心。女生对此都没有大的问题,而男生开始有排斥和畏难情绪,笔者就有意让女生给男生做示范,把踢毽子作为男女生一起娱乐沟通的一种方式。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和考试测试,在老师和女生的帮助下,6%的男生可以一次连续踢到80个以上,踢到50个左右的占65%,踢10到30个之间的占25%,踢5到10个的占4%。在我校掀起了一股踢毽子的高潮,尤其是男生练习踢毽子的自觉性高涨,技术不断提高,花样增加,笔者还发现踢毽子能有效地促进和增强学生的各种人际关系,如男女生之间有礼貌了,男生更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了,同学之间说脏话的减少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学生班集体的意识也增强了。实践证明,踢毽子能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心理沟通。
1、促进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沟通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将踢毽子安排为体育游戏的形式③,并在活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如性别、心理、体质和体能上的差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一般会通过男女生的组合来进行,让女生和男生共同练习,男生在女生的正确练习帮助下进步都会很大,男生的心态好了,反过来就会极大地影响女生,从而又会带动女生。这就要求每队组合都要学会相互帮助和理解,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心理失衡,通过不断的磨合,再加以适当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达成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期望与羡慕、优势和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等多元情感体验,促进了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互助、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化心理品质。
2、促进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沟通
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爱好来提高男生和女生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节课个别学生能踢两个以上作为表扬基础,然后每节课不断增加数量来作为表扬基础,这样就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学生敏感内心下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有的学生学习和竞赛有点倦怠的时候,他的同组伙伴就会鼓励他坚持下去,并教给他更为有效的练习方法。这样以来,也促进了一个组内所有同性别学生之间友好积极的协作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促进全组良好,健康心态的良性环境,并由此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班貌打下基础,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使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3、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中学生的感情世界丰富而细腻,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并大大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身体接触等密切接触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如纠正动作错误时的接触,练习活动中的拖、拉、推、压、拍等动作,正是在这种师生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对运动的认知、心理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以及有关“怎样教”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④。
当然,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分歧也是常有的现象,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还是老师。老师首先要宽容和有爱心,并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引导,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学生,通过良好的表率行为和有效沟通达到消除学生不良情绪,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以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身份帮助学生在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挑战自我,不但顺利实现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促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并将这种快乐和谐传染到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
三、对创新性中学体育教学科学体系的思考
中学体育教学也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不但能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还能起到促进心理发育成长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要在这一领域不断创新,营造“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理念。针对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多的普遍现象,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的科学体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必将是全体中学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时代新任务。⑤
增强学生体质固然是体育教学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但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我国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基本上都比较循规蹈矩,几乎所有的教学课堂都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更谈不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虽然给教师能带来很多方便,但其价值无疑是有限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只要运用恰当,都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成长和多项能力的提高,如踢毽子,能通过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踢法而有效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又诸如其他情商的培养,如注意力、自信感、审美感,以及自由、平等、公平、互尊、互励性竞争及自律等情操,都会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滋润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从中形成良好的、积极的、符合新时代规范的道德行为。
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其生理方面的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将体育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踢毽子等在内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应该既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融锻炼于趣味性之中,坚持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心理、放松情绪,并对学生进行思想、作风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同步发展,陶冶他们美的情操,培养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只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信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得到改善。
中学体育教育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教育系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吕建峰.踢毽子的课堂教学简介[J].中国学校教育,2007,(9).
②刘延柱.漫话踢毽子、羽毛球和射箭[J].力学与实践,2008,30.
③杨云.游戏——让快乐融入中学体育教学[J].才智,2010,(10).
④袁广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⑤高国勋.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10,(4).
⑥林屈明.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