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同往年试题一样,秉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了考查学生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在落实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进程中,体现了增长考生知识见识,提高考生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等特点,不但服务高校人才的选拔,还同时引导了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下面是我从分析2018年语文高考试题中获得的启示。
启示一:命题内容有新拓展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阅读试题包括基础小题中的阅读文段,文言文阅读文段,阅读试题中的各类阅读文段以及作文材料中的阅读文段等,这些阅读文段作文载体,能够很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功能,能够起到增长考生知识见识的功能,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载体功能,能够凸显语文学科的导向功能,因此,在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载体功能方面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阅读材料涉猎面广。议论类文本内容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与传承,文学类文本为革命英雄事迹,实用文本内容为中国科技新成就,语言运用内容为科学考察船以及学校生活内容。加上古诗文阅读欣赏默写,以及作文材料内容,一套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近乎一小册“百科全书”。这既是对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应,又是对考生阅读涉猎面和各种文体、各种内容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是对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的导引。(2)材料内容呈现出时代感。关于量子科技、大洋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的事情,均为近期报道,可谓选材新鲜;作文材料内容为2018年来已经发生与将要出现的国家重大的、历史性的事件;文学类文本与古诗文的内容,也透露着时代应有的优秀文化因素。试卷的时代感,呼唤考生的时代精神风貌与思想素养,考查现实生活的实际语文理解与运用能力。(3)试题中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人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的育人功能的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启示二:作文就是做人、做事
今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要求,基于新世纪中国触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给2035年18岁左右的一代人阅读的文章。与往年一样,作文试题依然用写文章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做事能力。可以看出要写好这篇文章,要做好两件事情:沟通与交流,首先要知道“应做之事”是什么,还要知道“应做之事”怎样做。其中,“应做之事”是什么还比较容易,即写一篇给2035年18岁左右的一代人阅读的文章,接下来就必须知道文章的读者(2035年18岁左右的一代人)和作者(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必须知道文章的内容,必须知道文章的写作背景(新世纪日新月异的中国)。作为考生的自己大多是“世纪宝宝”,2018年18岁左右,即将步入或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未来的读者他们也是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因此,这篇考场文章属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这样,考生就清楚应该以什么身份、什么口气、什么态度与读者交流,内容只要是关于新世纪中国触发的联想和思考即可,因此,可以是“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可以是“同行、成长”,当然也可以是“追梦、圆梦”。不论写哪个方面的内容,都要知道个人梦想和国家追求紧密相连: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都要知道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都要知道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都要知道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觉地担當,自觉地奋斗,才能托起多姿多彩的家庭梦、事业梦、人生梦,才能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文章是关于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感悟的交流,是青年之间责任与使命这个接力棒的传递……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没有崇高的理想,博大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视野只会戚戚于个人的贫贱,汲汲于自我的富贵,因此,做事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写做事,没有高度的思想内涵,没有青年人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立意方面的失败,更决定了内容方面的失败。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作文考试考查了思之明、知之详、识之真的状况,考查取舍的确定、条理的安排状况,从而来选拔出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人。
上面这些从语文试题命制中得到的启示,启发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落实,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炼:(1)发挥语文试题中素材这一载体中的内涵功能,起到立德育人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平时在进行阅读试题的练习时,在进行写作的素材练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试题中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注重素材中的内涵、思想,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中不仅汲取中流砥柱般人物的精神影响,更加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体会文化的自信,让这些文化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等。(2)加强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平常在教学中推荐学生阅读各领域中的经典作品,不能仅仅局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开拓自己的阅读宽度,从而丰富人生的深度,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的基础中,领略各方面知识的魅力;大语文时代需要和强调的不是阅读本身,不是通过阅读获得什么,需要的是阅读习惯,你必须热爱阅读,而不是想要通过阅读获得什么,阅读什么都不会给你,实在要说阅读能给你的东西,我想那也是唯一能给你的,就是阅读让你领会了如何阅读,领悟到了如何“理解他人”,如何“理解世界”,甚至如何“理解异类”,如何理解“非生命”,这些阅读的感悟,这些从阅读中得到的启示等才是大语文时代的高考内容,因此,语文试题中的小题考查内容让我们看到语文考查考生什么,是考察你是否能够理解,而不是你记住了什么。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在同时的教学中,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只需要阅读习惯,他们还需要做到什么都读,小说要读,散文要读,诗歌要读,美剧要读,新闻要读,连说明书也要读,人类创造过或正在创造的一切,都是你应当去学着理解的,只有那些保持着对知识和阅读热爱的学生,才能在高考和人生里程中收获良多。(3)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贯彻,以前认为素质教育的贯彻是校长的事情,是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偏科的全面开花的学习的事情,其实不然,语文学科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加强对素质教育中体美劳方面的认识,有句话说的好,思想决定行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到体美劳的重要性,认识到体美劳的魅力,自然会在行动中去实践!(3)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作文。“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的眼光要放的高远,不能仅仅在知识的层面上和学生花时间,更加要在学生的立意方面,能力方面做好工作,从而实现质的突破,让这一代青年明白肩上承担的责任,才能够更加有做主人公的感觉,去勇于接受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
时代在发展,教育终归是培养时代的弄潮儿,因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只是记住什么,而是快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推演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考试的改革重在挑选出符合这样的人才,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我们对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一是有责任感的人才,二是具有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人才,三是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因此,通过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让我充分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山西省翼城中学)
启示一:命题内容有新拓展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阅读试题包括基础小题中的阅读文段,文言文阅读文段,阅读试题中的各类阅读文段以及作文材料中的阅读文段等,这些阅读文段作文载体,能够很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功能,能够起到增长考生知识见识的功能,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载体功能,能够凸显语文学科的导向功能,因此,在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载体功能方面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阅读材料涉猎面广。议论类文本内容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与传承,文学类文本为革命英雄事迹,实用文本内容为中国科技新成就,语言运用内容为科学考察船以及学校生活内容。加上古诗文阅读欣赏默写,以及作文材料内容,一套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近乎一小册“百科全书”。这既是对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应,又是对考生阅读涉猎面和各种文体、各种内容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是对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的导引。(2)材料内容呈现出时代感。关于量子科技、大洋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的事情,均为近期报道,可谓选材新鲜;作文材料内容为2018年来已经发生与将要出现的国家重大的、历史性的事件;文学类文本与古诗文的内容,也透露着时代应有的优秀文化因素。试卷的时代感,呼唤考生的时代精神风貌与思想素养,考查现实生活的实际语文理解与运用能力。(3)试题中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人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的育人功能的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启示二:作文就是做人、做事
今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要求,基于新世纪中国触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给2035年18岁左右的一代人阅读的文章。与往年一样,作文试题依然用写文章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做事能力。可以看出要写好这篇文章,要做好两件事情:沟通与交流,首先要知道“应做之事”是什么,还要知道“应做之事”怎样做。其中,“应做之事”是什么还比较容易,即写一篇给2035年18岁左右的一代人阅读的文章,接下来就必须知道文章的读者(2035年18岁左右的一代人)和作者(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必须知道文章的内容,必须知道文章的写作背景(新世纪日新月异的中国)。作为考生的自己大多是“世纪宝宝”,2018年18岁左右,即将步入或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未来的读者他们也是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因此,这篇考场文章属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这样,考生就清楚应该以什么身份、什么口气、什么态度与读者交流,内容只要是关于新世纪中国触发的联想和思考即可,因此,可以是“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可以是“同行、成长”,当然也可以是“追梦、圆梦”。不论写哪个方面的内容,都要知道个人梦想和国家追求紧密相连: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都要知道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都要知道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都要知道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觉地担當,自觉地奋斗,才能托起多姿多彩的家庭梦、事业梦、人生梦,才能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文章是关于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感悟的交流,是青年之间责任与使命这个接力棒的传递……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没有崇高的理想,博大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视野只会戚戚于个人的贫贱,汲汲于自我的富贵,因此,做事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写做事,没有高度的思想内涵,没有青年人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立意方面的失败,更决定了内容方面的失败。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作文考试考查了思之明、知之详、识之真的状况,考查取舍的确定、条理的安排状况,从而来选拔出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人。
上面这些从语文试题命制中得到的启示,启发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落实,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炼:(1)发挥语文试题中素材这一载体中的内涵功能,起到立德育人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平时在进行阅读试题的练习时,在进行写作的素材练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试题中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注重素材中的内涵、思想,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中不仅汲取中流砥柱般人物的精神影响,更加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体会文化的自信,让这些文化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等。(2)加强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平常在教学中推荐学生阅读各领域中的经典作品,不能仅仅局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开拓自己的阅读宽度,从而丰富人生的深度,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的基础中,领略各方面知识的魅力;大语文时代需要和强调的不是阅读本身,不是通过阅读获得什么,需要的是阅读习惯,你必须热爱阅读,而不是想要通过阅读获得什么,阅读什么都不会给你,实在要说阅读能给你的东西,我想那也是唯一能给你的,就是阅读让你领会了如何阅读,领悟到了如何“理解他人”,如何“理解世界”,甚至如何“理解异类”,如何理解“非生命”,这些阅读的感悟,这些从阅读中得到的启示等才是大语文时代的高考内容,因此,语文试题中的小题考查内容让我们看到语文考查考生什么,是考察你是否能够理解,而不是你记住了什么。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在同时的教学中,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只需要阅读习惯,他们还需要做到什么都读,小说要读,散文要读,诗歌要读,美剧要读,新闻要读,连说明书也要读,人类创造过或正在创造的一切,都是你应当去学着理解的,只有那些保持着对知识和阅读热爱的学生,才能在高考和人生里程中收获良多。(3)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贯彻,以前认为素质教育的贯彻是校长的事情,是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偏科的全面开花的学习的事情,其实不然,语文学科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加强对素质教育中体美劳方面的认识,有句话说的好,思想决定行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到体美劳的重要性,认识到体美劳的魅力,自然会在行动中去实践!(3)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作文。“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的眼光要放的高远,不能仅仅在知识的层面上和学生花时间,更加要在学生的立意方面,能力方面做好工作,从而实现质的突破,让这一代青年明白肩上承担的责任,才能够更加有做主人公的感觉,去勇于接受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
时代在发展,教育终归是培养时代的弄潮儿,因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只是记住什么,而是快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推演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考试的改革重在挑选出符合这样的人才,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我们对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一是有责任感的人才,二是具有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人才,三是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因此,通过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让我充分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山西省翼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