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说明文教学现状
在说明文教学中,笔者观摩了许多教师对该种文体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过程,发现初中说明文的教学存在以下弊端:说明文教学容易走极端,要么照本宣科,将本是生动有趣的知识讲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要么放任自流,教材都讲得清清楚楚了,何必多费口舌?导致学生在说明文的学习过程中找不到一条良好的学习途径。不但如此,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人们的冷落:老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所以,说明文在教学、学习的疆域中很少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说明文教学现象,笔者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作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比、分析教学和学习问卷结果,在说明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为说明文没有很大欣赏价值,所以教学上照本宣科;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不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教师不能整体把握说明文教材的地位及教学要求;教师不知道具体怎么去教学说明文,错误把握文章内涵的实质,脱离文体;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中传递的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老师教学方法欠生动,教学方法无创新;在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学习中,学生喜欢学习说明文的人数比例偏低,导致说明文阅读考查失分率偏高;说明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环节设计较少,学生朗读说明文课文偏少,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能力不强;课内说明文写作训练较少,导致学生说明文写作经验不足;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理解不到位,常与记叙文文体知识概念混淆。
三、教学策略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用以说明食物的性质、特点、作用、成因及结果等,使人对这一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就其特点而言,可以分为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文的切入点可以用“十字”教学法(即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对象
任何一篇事物说明文都有它的说明对象,可以说,“对象”是一篇说明文最基本的内容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才能具体的弄清其具有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概括其特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就易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教学说明文只有把握文章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才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才能使学生对被说明的事物有确切的了解。
(三)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文的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都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服务的,抓住了它,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1.时间顺序
所谓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在介绍克隆绵阳“多利”一段时,通过“……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7月……”一系列体现其创造过程的时间标志词语,详细的介绍了克隆绵阳“多利”的诞生过程, 体现了 “多利”在克隆过程中的进展情况。
2.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和结构的文章,一般都是以它所占的空间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来写。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就属于这类情况。
3.逻辑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进行分层说明。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由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主要到次要、现象到本质、原因到结果、特点到用途等,或者与此相反。在《中国石拱桥》中就运用了县概括后具体的说明顺序。即先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再分别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来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说明事理运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就要以“顺序”为切入点,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了。
(四)方法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画图表等。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方法,往往是由说明的目的和内容决定的。在教学说明文时,要一一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这样就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准确的理解写作文章的目的。仅以“分类别、打比方”为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进攻的方式时,分类对“游击战”和“阵地战”加以说明,把沙漠进攻的方式说得体力清楚、透彻。
(五)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具有准确、科学的特点,教学时应认真体会。可以说,其语言的准确性在文章中是第一位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知识表达得科学和严密。要说明得准确就得按照事物、事理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不少文章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砌成整块大石杯…….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分析此段语言的准确性,先要注意分析到词语“极其”修饰的中心语是“精巧”,再联系后面的两句“能……又能……”来思考,便不难理解“极其”的作用在于表明了工程精巧的程度;“各种”修飾的中心语是“石料”,联系下文句“便于就地取材”,便不难理解“各种”表达的作用是“表明我国石料种类繁多,便于就地选取建筑材料”。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关键是抓住重点修饰的成分,然后在分析它是如何从数量上、范围上或程度上修饰、限制中心语,再联系有关的上下句,最后确定它的表达作用。此外,很多说明文章的语言也不乏生动的特点,教者在研究教材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总结。
总之,说明文教学抓住了以上“十字”法的特点去切入,理清文章的这五个方面,教学目的明确,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也就有一定的规律行了。
在说明文教学中,笔者观摩了许多教师对该种文体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过程,发现初中说明文的教学存在以下弊端:说明文教学容易走极端,要么照本宣科,将本是生动有趣的知识讲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要么放任自流,教材都讲得清清楚楚了,何必多费口舌?导致学生在说明文的学习过程中找不到一条良好的学习途径。不但如此,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人们的冷落:老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所以,说明文在教学、学习的疆域中很少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说明文教学现象,笔者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作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比、分析教学和学习问卷结果,在说明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为说明文没有很大欣赏价值,所以教学上照本宣科;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不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教师不能整体把握说明文教材的地位及教学要求;教师不知道具体怎么去教学说明文,错误把握文章内涵的实质,脱离文体;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中传递的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老师教学方法欠生动,教学方法无创新;在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学习中,学生喜欢学习说明文的人数比例偏低,导致说明文阅读考查失分率偏高;说明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环节设计较少,学生朗读说明文课文偏少,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能力不强;课内说明文写作训练较少,导致学生说明文写作经验不足;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理解不到位,常与记叙文文体知识概念混淆。
三、教学策略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用以说明食物的性质、特点、作用、成因及结果等,使人对这一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就其特点而言,可以分为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文的切入点可以用“十字”教学法(即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对象
任何一篇事物说明文都有它的说明对象,可以说,“对象”是一篇说明文最基本的内容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才能具体的弄清其具有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概括其特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就易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教学说明文只有把握文章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才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才能使学生对被说明的事物有确切的了解。
(三)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文的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都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服务的,抓住了它,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1.时间顺序
所谓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在介绍克隆绵阳“多利”一段时,通过“……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7月……”一系列体现其创造过程的时间标志词语,详细的介绍了克隆绵阳“多利”的诞生过程, 体现了 “多利”在克隆过程中的进展情况。
2.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和结构的文章,一般都是以它所占的空间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来写。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就属于这类情况。
3.逻辑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进行分层说明。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由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主要到次要、现象到本质、原因到结果、特点到用途等,或者与此相反。在《中国石拱桥》中就运用了县概括后具体的说明顺序。即先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再分别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来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说明事理运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就要以“顺序”为切入点,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了。
(四)方法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画图表等。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方法,往往是由说明的目的和内容决定的。在教学说明文时,要一一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这样就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准确的理解写作文章的目的。仅以“分类别、打比方”为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进攻的方式时,分类对“游击战”和“阵地战”加以说明,把沙漠进攻的方式说得体力清楚、透彻。
(五)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具有准确、科学的特点,教学时应认真体会。可以说,其语言的准确性在文章中是第一位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知识表达得科学和严密。要说明得准确就得按照事物、事理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不少文章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砌成整块大石杯…….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分析此段语言的准确性,先要注意分析到词语“极其”修饰的中心语是“精巧”,再联系后面的两句“能……又能……”来思考,便不难理解“极其”的作用在于表明了工程精巧的程度;“各种”修飾的中心语是“石料”,联系下文句“便于就地取材”,便不难理解“各种”表达的作用是“表明我国石料种类繁多,便于就地选取建筑材料”。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关键是抓住重点修饰的成分,然后在分析它是如何从数量上、范围上或程度上修饰、限制中心语,再联系有关的上下句,最后确定它的表达作用。此外,很多说明文章的语言也不乏生动的特点,教者在研究教材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总结。
总之,说明文教学抓住了以上“十字”法的特点去切入,理清文章的这五个方面,教学目的明确,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也就有一定的规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