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注重积累,讲究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头戏,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积累,讲究方法,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
  1.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抒发个性化见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出自己活泼的个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真情,写个性,崇尚学生的真实内心的吐露,挖掘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保证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用真心写,畅快写,倾诉生活的情感;保证学生自由练笔的质量,重视教育学生将笔端面向家庭、学校生活,向社会延伸,拓展写作素材;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用写作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突出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思考学生的得失,忧患自己的前程。教师要突出学生抒发自己的写作情绪,抓好写作的机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上写作。
  2.鼓励学生写作,增长学生的信心
  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重视在作文批改中鼓励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写作中所呈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形势,帮助学生实现发展、提高。
  教师应该欣赏学生,实现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感情的共鸣。表扬是价值判断,欣赏是诉诸审美价值,欣赏更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和快乐。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
  教师评语要有个性,正面肯定学生写作的可贵之处,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经取得的成绩,帮助学生获得进步的信心。教师可以赞美学生,鼓舞学生,带给学生莫大的欣慰和快乐,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哲理,诚挚的理解,深情的认识,这些美好的情感也许会伴随学生一生。
  3.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舞台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运用班级墙报开辟优秀习作栏目,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给师生欣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文学社团的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优秀作品,带领学生开辟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展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将学生的习作汇编成集子,制作封面,自取集子的名称,例如《深思集》、《学海扬帆》等,自己写序言,全班、全年级展示交流。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发表作文,教师可以呼吁学生通过网络发表文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博客,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粘贴学生的优秀作品,给学生鉴赏和评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博客,在博客上发表论文,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知名度高的语文网站,例如中华少年文学网、新作文网、创新作文网、语文天地网,让学生发表文章,品尝成功的快乐。
  二、重视积累,鼓励学生选择好的材料进行写作
  1.深化阅读,重视积累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倾吐的关系,要吸收丰富的养料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获取写作的间接经验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得写作范例的最重要的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就是前人总结的好经验。读书是吸收和积累思想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和语言的表达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让人信手拈来,逐渐整理出好的文章,进而推陈出新,将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因此,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捷径。
  当今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很多信息媒体在流动,教师应该帮助生活阅历浅显的中学生重视贮存信息,造就写作技能,让学生胸中有事写,将阅读的信息转化为创作才能,产生写作的持久的动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杂志,向学生介绍、评价书籍和报刊文章,传播新的信息,拓展学生每日一读等文学活动,拓展学生阅读面,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增长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体验生活,提炼生活
  教师要重视讲解,实现课堂和生活的联系,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
  三、加强方法积累,让学生作文神采飞扬
  写作还是有方法和规律的,教师要教学生掌握规律和技巧,形成有意识地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重视指导和讲评
  教师应重视指导和讲评,教学生领悟审题、命题、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分析满分作文、获奖作文的优点和优势,教会学生写好作文。
  2.关注学生自己修改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反复修改,教师的批改重要,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修改也格外重要。教师可以学期中选择几篇对学生进行详改面批,纵观全篇,整体评价体裁、中心、结构等,重视局部推敲,表达方式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让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修改,实现学生写作技巧和修改方法的丰富与积累。
  综上所述,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的能力。
其他文献
郭春伟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各方面的特点的描写。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人物个性更突出。  第一、要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人海茫茫,但在这众多的人中,你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你要细心观察,总能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写小说,刻画人物,就要留心观察这些不同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每年高考后,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阅卷组都会推出一批优秀作文,江苏也是这样,目的是通过优秀作文对作文题目进行更具体全面的解读,启发并引领高一高二的学生作文向“优秀”靠近。以前,我常以为这些优秀作文是万里挑一,对普通学生来说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可是通过参加高考阅卷,并审阅了不少发表出来的优秀作文后,我的看法逐渐改变,认为自己的一些学生写的作文也很优秀,很多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作文让自己的作文水
传统的《六国论》的教学侧重于在对文章结构的清晰解析过程中,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容易专注于文章的结构,并被众多的文言实、虚词所牵引,进而丧失掉思维的品质,难以获得思维的快乐,对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止步于初步的感知,无法引起深深的共鸣。因而,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生成智慧,进而对作者的处境感同身受,从内心的深处感受苏洵的拳拳爱国之情。  战国时
新课标提出了新课程教学中要落实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高考备考中如何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高雅的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符合时代主流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优化?要以处理好六种关系为突破口:教材、考纲与学生的关系;精讲与精练的关系;课本与专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要把教育的价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绿洲,同时也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沃土。为此,我们要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精彩而高效。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高效课堂应体现“三高”、落实“三讲三不讲”,教师要每日坚持“三”反思。  一、落实“三讲三不讲”——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三讲是指: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易漏
在当今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时代隔膜感与日俱增,古典诗歌被神秘化了、隔膜化了,他们或敬而远之、或浅尝辄止,他们面对诗歌鉴赏这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索然寡味。要改变这种困境,语文老师平常在古典诗歌鉴赏课堂上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为此,笔者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探究古典诗歌鉴赏的路径:  一、诵读感知以触动心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典诗歌讲究音韵声律的特性,注定鉴
关于阅读的意义,通常有“阅读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等鼓舞人心话语,而“生命的宽度”的拓展,也就标志着“自我”的升华。青少年学生正值快速成长和成熟的人生重要阶段,通过各种有益的阅读活动不断充实和提升自我,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意义重大。这里的“阅读活动”指的是除了阅读语文等学科的教科书,更多的还需要坚持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书籍、网络等文本和非文本的阅读,
【摘要】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本文从具体的文本解读入手,深入分析了李煜词作中表现出来的情真、境真、意真、语真,从而揭示了李煜词的艺术本质。  【关键词】李煜 情真 境真 意真    李煜字重光,我国五代南唐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他的一生大致可分成两个时期:前期过的是纵情享乐的王侯生活;而后期,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正是如此不寻常的遭遇,使得他成为一位杰出的词人。  
[摘要]新课程改革至今,苏教版仅剩三篇鲁迅作品。对于日渐退出的鲁迅作品,笔者以为,长久以来对鲁迅的定位及对其作品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在教学中尝试“平常化地走近”,让学生体悟鲁迅的过程变得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在平常中感受鲁迅的不平常,进而提升自我。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鲁迅作品 教学 平常    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我们再度捧读鲁迅的作品,是仍然选择仰着头“神化”他,还是抱着一颗平常心走近
闲笔——体悟还是解析  现当代文艺理论在文学解读时惯用解析、剖割的方式去肢解文本,理性的冰冷压制了中国文艺理论、文学批评中重体悟、重赏鉴、重审美的优良传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传统的沦丧,美感的削减。  诗歌和散文都是纯粹的文学样式,尤其是诗化的散文和优美散文中诗化的句段,它们和中国传统诗词的神韵是气脉相通的,根骨是一脉秉承的。综观那些植根于中华诗词文化,传统文学底蕴深厚的近现代文人,他们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