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盲目的课程整合
当教科书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教师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体现所谓课程整合。
例如,教学中运用网络能引起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多数提及的只是如何上网查阅资料,如何存盘、上传,很少提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即如何构思、表现的艺术手法有那些、怎样处理好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就没有体现出美术学科的特色,就好像是上电脑课,而不是上美术课。
为了整合所谓课程资源,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为了过多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有的美术课,“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被弱化削减尽失,难怪有的老师在听过一些美术示范课后感慨,这样的美术课不是美术老师也能上。学科外部资源的引入,只有与美术课程本身互相融合,才能转化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摒弃“学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陈旧观念,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其意是针对美术教学长期滞于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否则,就从一个弊端走向另一个弊端。如同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无论用处有多大,它始终是一个工具,如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如何构思、如何创作,那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美术课堂设计,这样的美术课就没有体现出美术教学的特色。美术教师不能忘本,自己的专业是美术,专业素养以外的东西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握。多媒体的运用需要教师恰当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锦上添花。过度的学科本位是错误的,但没有学科特征的教学更是不对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则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导致所谓课程整合的种种偏颇。
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整合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来,必须与教学内容、手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进行“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让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廊就是不合适的,应当去美术工厂或工艺作坊参观、调查、取经。再有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干扰作用,特别是作业完成阶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会造成很大影响,使他们通过作品来表达感受、情绪的学习目的很难达到。
二、花哨的组织形式
不少教师一上公开课或示范课,就将几张课桌拉成一堆,让学生分堆而坐,说是好“合作学习”,难道非要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吗?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转一转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来搬去,劳神费力呢?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教师以为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各种各样的优质课,示范课频频亮相,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教室里,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独具匠心,还造价不菲。试想,如果日常的每节课都要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无论是财力还是精力都是无法达到的。
有些课型、内容不适合与合作,也不能勉强使用。即使使用也要慎用,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要降温,更需要思考。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教学的过程既要有教师预先创设的东西,也要有学生自然生成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新课堂。许多所谓“示范课”、“优质课”,经过课前的反复演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忙着表演,什么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个性化形象思维的表现都没有了,只剩下热热闹闹的课堂,所有的过程都在按照程式化的预演进行排练,“效果”很好。而这样的所谓示范课给听者带来了什么,怕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三、新异的造型材料
课程内部资源是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也是根本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在美术课程资源内部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即使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出台后,尽管名称有所变化,但绘画的体验与尝试最为重要。
现在,在视觉艺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绘画活动当作旧的传统美术教育的代名词,特别是当教师发现有很多造型材料可以利用,而绘画难以出彩、没有花样,于是千方百计搜集各种新奇的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占据了原来属于绘画造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堂教学尽显繁华。于是,我们在很多美术课堂上看到那么多新奇的材料和豪华奢侈的制作方式,连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用买来的新衬衣做招贴画,用手提电脑、摄像机拍下自己得意的创作,用各种高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贺卡等等,而这样的制作成本是高昂的,缺乏在平时的常规课上推广使用的可能,也缺乏了可实施的真正意义。
当教科书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教师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体现所谓课程整合。
例如,教学中运用网络能引起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多数提及的只是如何上网查阅资料,如何存盘、上传,很少提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即如何构思、表现的艺术手法有那些、怎样处理好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就没有体现出美术学科的特色,就好像是上电脑课,而不是上美术课。
为了整合所谓课程资源,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为了过多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有的美术课,“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被弱化削减尽失,难怪有的老师在听过一些美术示范课后感慨,这样的美术课不是美术老师也能上。学科外部资源的引入,只有与美术课程本身互相融合,才能转化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摒弃“学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陈旧观念,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其意是针对美术教学长期滞于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否则,就从一个弊端走向另一个弊端。如同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无论用处有多大,它始终是一个工具,如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如何构思、如何创作,那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美术课堂设计,这样的美术课就没有体现出美术教学的特色。美术教师不能忘本,自己的专业是美术,专业素养以外的东西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握。多媒体的运用需要教师恰当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锦上添花。过度的学科本位是错误的,但没有学科特征的教学更是不对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则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导致所谓课程整合的种种偏颇。
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整合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来,必须与教学内容、手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进行“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让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廊就是不合适的,应当去美术工厂或工艺作坊参观、调查、取经。再有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干扰作用,特别是作业完成阶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会造成很大影响,使他们通过作品来表达感受、情绪的学习目的很难达到。
二、花哨的组织形式
不少教师一上公开课或示范课,就将几张课桌拉成一堆,让学生分堆而坐,说是好“合作学习”,难道非要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吗?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转一转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来搬去,劳神费力呢?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教师以为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各种各样的优质课,示范课频频亮相,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教室里,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独具匠心,还造价不菲。试想,如果日常的每节课都要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无论是财力还是精力都是无法达到的。
有些课型、内容不适合与合作,也不能勉强使用。即使使用也要慎用,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要降温,更需要思考。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教学的过程既要有教师预先创设的东西,也要有学生自然生成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新课堂。许多所谓“示范课”、“优质课”,经过课前的反复演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忙着表演,什么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个性化形象思维的表现都没有了,只剩下热热闹闹的课堂,所有的过程都在按照程式化的预演进行排练,“效果”很好。而这样的所谓示范课给听者带来了什么,怕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三、新异的造型材料
课程内部资源是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也是根本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在美术课程资源内部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即使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出台后,尽管名称有所变化,但绘画的体验与尝试最为重要。
现在,在视觉艺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绘画活动当作旧的传统美术教育的代名词,特别是当教师发现有很多造型材料可以利用,而绘画难以出彩、没有花样,于是千方百计搜集各种新奇的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占据了原来属于绘画造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堂教学尽显繁华。于是,我们在很多美术课堂上看到那么多新奇的材料和豪华奢侈的制作方式,连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用买来的新衬衣做招贴画,用手提电脑、摄像机拍下自己得意的创作,用各种高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贺卡等等,而这样的制作成本是高昂的,缺乏在平时的常规课上推广使用的可能,也缺乏了可实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