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长期的心理工作中发现性格孤僻对听障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影响很大,听障学生自身缺陷导致的性格因素、所承受的外界压力、所生活的家庭环境等都可能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本文从听障学生性格孤僻的表现形式、成因、压力源、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望让听障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避免孤僻性格对听障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人际交往 性格孤僻
中图分类号:G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221-01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安宁状态。也就是说,身体的健康并不能代表个体的“健康”。所谓健康,应当是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和谐的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期积压,就会造成听障学生人格的缺失及扭曲。于是,校园暴力、厌世、自虐、自杀等由心理障碍引发的严重后果屡屡出现。据推算,目前我国患孤独症或孤僻性格的学生约有30—50万人。其中性格孤僻就是听障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
一、听障学生的孤僻表现形式
孤僻的听障学生由于其个性缺陷,与他人交往不多,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独来独往。有的自视甚高,看自己看到的全是优点、长处,看别人看到的全是缺点、短处,不屑与他人交往;另一种情况倾向于自卑,怕受到嘲笑、讥讽、拒绝,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
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及热情,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久之,会引发群体对他们的自然排斥,心理问题更会逐渐的加重。
二、听障学生的孤僻性格成因
(一)性格因素导致听障学生孤僻。
孤僻性格多见于内向型学生。听障学生性格内向,容易缺乏与人交往的动力,这种无动力的交往使得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小,交往的对象越来越少,而这些变化又会继续减弱聋童与他人交往的动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促使听障学生性格越来越内向,最终导致孤僻。
(二)受家庭环境影响。
有数据显示,学校教育的时间只占整个生活时间的五分之一,家庭教育的时间则是生活时间的大部分,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人格形成的影响有多大。
1.父母离异导致听障学生孤僻。由于听障学生的残疾,听障学生家长离婚率很高。听障学生遭受双亲分道的重创,那种被丢弃、被忽视的孤独感,长辈出于同情、怜悯的亲情加温以及同龄人异样的眼光,都让听障学生幼小而敏感的心灵难以承受,只能选择关闭自己,保全自尊,减少受伤的机会。
2.当前家庭的生活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听障学生良好性格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部分的父母均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听障学生一起交流,他们所关心的只限于吃饱穿暖不生病(指生理上的疾病)的层面,很少关注听障学生的情感,认为听障学生是弱小、不成熟、不谙世事的。其实听障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家长的忽视及缺少玩伴、没有倾听者、交流者的现状,均让听障学生陷于一个孤独的状态。
3.过度保护造成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很多听障学生家长存在愧疚心理,认为自己没能给听障学生一个健全的身体,而存在对子女关心过度的现象,听障学生的一切事务他们全权代劳,唯恐保护不周。听障学生跟同龄人一起玩耍时,父母会因为怕听障学生磕到、碰到、受欺负而出面拦阻,减少了听障学生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听障学生逐渐失去与人交往的兴趣与能力,变得怕见人、怕说话,自私、任性、脾气暴躁,找不到快乐的状态。
4.隔代抚养对听障学生孤僻性格形成的影响。由于老年人喜静不喜动,与听障学生的互动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听障学生孤僻性格的形成。我的学生孙某,9岁,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从事服务行业。孙某从小随祖父母长大,与同龄人交往很少,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入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其孤僻性格更加凸现,他自述没有朋友,也不喜欢与人交谈,对老师热情报以冷漠的状态。
(三)受不当的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以严著称。“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的思想至今仍存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脑中。直到现在,体罚也从未停止过。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听障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引发自卑心理,使听障学生羞于与他人交往,进而引起性格孤僻甚至自闭。我市特殊教育虽然在倡导素质教育,但由于人才选拔体制的限制,仍然是用高考分数进行衡量。这就把特教学校教育置于尴尬的局面,向差异性巨大的听障学生要分数,于是学校只能将不适合听障学生的普通教材拿出来,将出成绩的重压套在学生头上,给学生加上了无形的枷锁。同时,部分不合理的评价标准迫使教师也追求分数,从学习任务量及精神方面直接对学生加压。
三、听障学生的孤僻性格应对方法
听障学生性格孤僻对其一生的影响很大,需要及早发现,及早矫正。首先,成人要端正自己对听障学生的认知,听障学生不是无知、脆弱、不成熟的代名词,不是私有财产。另外,成人要放下架子与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听障学生的需求来了解他们。
孤僻的听障学生快乐成长,一是家长和教师要多关心听障学生的精神世界,多与孩子做一些交流,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及友好的关系。二是引导听障学生多与同龄人尤其是健全学生一起学习、玩耍,培养听障学生与集体相处的能力与兴趣,必要时家长与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听障学生找朋友时“牵线搭桥”,给听障学生一个良好的开端,建立听障学生与人交往的信心。三是经常在适当的场合鼓励听障学生发言,并肯定他的表现。让听障学生在公众面前露面,为消除听障学生自卑心理创造条件。四是创设温馨安全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重视听障学生兴趣,给听障学生足够的休息娱乐的时间和空间。五是让听障学生学会角色互换。父母、教师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听障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体验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六是多做户外的体育运动。运动让人快乐,避免长时间呆在室内。心理学家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心理发展很重要。 七是采用系统脱敏的方式,鼓励其主动交往。为听障学生设立目标,目标的设立一开始一定要简单,可以是与相熟的人打个招呼,或在家长陪同下自己亲自向售货员买一件物品等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听障学生就越容易去实践,越容易体验到成就感,越愿意去接受下一个目标。八是奖励要跟上。奖励可以是口头的表扬,可以是用肢体表现的肯定与亲昵,也可以是物质的奖励,但都要及时地让听障學生感受到成人对他的满意与赞扬。
综上所述,要认识到性格孤僻的听障学生并不是有病,特教学校通过家校联系卡,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意识到这些孩子心理有一些障碍阻碍了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他们像受了伤的小动物、长了害虫的小苗,需要我们悉心的照顾,正确的治疗,耐心的等待。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相信所有性格孤僻的听障学生都能够走出心理的阴霾,迎来生命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良好个性培养》——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3] 《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 《听障学生发展与社会责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5] 《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关键词]人际交往 性格孤僻
中图分类号:G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221-01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安宁状态。也就是说,身体的健康并不能代表个体的“健康”。所谓健康,应当是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和谐的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期积压,就会造成听障学生人格的缺失及扭曲。于是,校园暴力、厌世、自虐、自杀等由心理障碍引发的严重后果屡屡出现。据推算,目前我国患孤独症或孤僻性格的学生约有30—50万人。其中性格孤僻就是听障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
一、听障学生的孤僻表现形式
孤僻的听障学生由于其个性缺陷,与他人交往不多,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独来独往。有的自视甚高,看自己看到的全是优点、长处,看别人看到的全是缺点、短处,不屑与他人交往;另一种情况倾向于自卑,怕受到嘲笑、讥讽、拒绝,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
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及热情,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久之,会引发群体对他们的自然排斥,心理问题更会逐渐的加重。
二、听障学生的孤僻性格成因
(一)性格因素导致听障学生孤僻。
孤僻性格多见于内向型学生。听障学生性格内向,容易缺乏与人交往的动力,这种无动力的交往使得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小,交往的对象越来越少,而这些变化又会继续减弱聋童与他人交往的动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促使听障学生性格越来越内向,最终导致孤僻。
(二)受家庭环境影响。
有数据显示,学校教育的时间只占整个生活时间的五分之一,家庭教育的时间则是生活时间的大部分,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人格形成的影响有多大。
1.父母离异导致听障学生孤僻。由于听障学生的残疾,听障学生家长离婚率很高。听障学生遭受双亲分道的重创,那种被丢弃、被忽视的孤独感,长辈出于同情、怜悯的亲情加温以及同龄人异样的眼光,都让听障学生幼小而敏感的心灵难以承受,只能选择关闭自己,保全自尊,减少受伤的机会。
2.当前家庭的生活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听障学生良好性格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部分的父母均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听障学生一起交流,他们所关心的只限于吃饱穿暖不生病(指生理上的疾病)的层面,很少关注听障学生的情感,认为听障学生是弱小、不成熟、不谙世事的。其实听障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家长的忽视及缺少玩伴、没有倾听者、交流者的现状,均让听障学生陷于一个孤独的状态。
3.过度保护造成听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很多听障学生家长存在愧疚心理,认为自己没能给听障学生一个健全的身体,而存在对子女关心过度的现象,听障学生的一切事务他们全权代劳,唯恐保护不周。听障学生跟同龄人一起玩耍时,父母会因为怕听障学生磕到、碰到、受欺负而出面拦阻,减少了听障学生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听障学生逐渐失去与人交往的兴趣与能力,变得怕见人、怕说话,自私、任性、脾气暴躁,找不到快乐的状态。
4.隔代抚养对听障学生孤僻性格形成的影响。由于老年人喜静不喜动,与听障学生的互动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听障学生孤僻性格的形成。我的学生孙某,9岁,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从事服务行业。孙某从小随祖父母长大,与同龄人交往很少,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入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其孤僻性格更加凸现,他自述没有朋友,也不喜欢与人交谈,对老师热情报以冷漠的状态。
(三)受不当的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以严著称。“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的思想至今仍存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脑中。直到现在,体罚也从未停止过。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听障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引发自卑心理,使听障学生羞于与他人交往,进而引起性格孤僻甚至自闭。我市特殊教育虽然在倡导素质教育,但由于人才选拔体制的限制,仍然是用高考分数进行衡量。这就把特教学校教育置于尴尬的局面,向差异性巨大的听障学生要分数,于是学校只能将不适合听障学生的普通教材拿出来,将出成绩的重压套在学生头上,给学生加上了无形的枷锁。同时,部分不合理的评价标准迫使教师也追求分数,从学习任务量及精神方面直接对学生加压。
三、听障学生的孤僻性格应对方法
听障学生性格孤僻对其一生的影响很大,需要及早发现,及早矫正。首先,成人要端正自己对听障学生的认知,听障学生不是无知、脆弱、不成熟的代名词,不是私有财产。另外,成人要放下架子与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听障学生的需求来了解他们。
孤僻的听障学生快乐成长,一是家长和教师要多关心听障学生的精神世界,多与孩子做一些交流,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及友好的关系。二是引导听障学生多与同龄人尤其是健全学生一起学习、玩耍,培养听障学生与集体相处的能力与兴趣,必要时家长与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听障学生找朋友时“牵线搭桥”,给听障学生一个良好的开端,建立听障学生与人交往的信心。三是经常在适当的场合鼓励听障学生发言,并肯定他的表现。让听障学生在公众面前露面,为消除听障学生自卑心理创造条件。四是创设温馨安全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重视听障学生兴趣,给听障学生足够的休息娱乐的时间和空间。五是让听障学生学会角色互换。父母、教师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听障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体验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六是多做户外的体育运动。运动让人快乐,避免长时间呆在室内。心理学家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心理发展很重要。 七是采用系统脱敏的方式,鼓励其主动交往。为听障学生设立目标,目标的设立一开始一定要简单,可以是与相熟的人打个招呼,或在家长陪同下自己亲自向售货员买一件物品等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听障学生就越容易去实践,越容易体验到成就感,越愿意去接受下一个目标。八是奖励要跟上。奖励可以是口头的表扬,可以是用肢体表现的肯定与亲昵,也可以是物质的奖励,但都要及时地让听障學生感受到成人对他的满意与赞扬。
综上所述,要认识到性格孤僻的听障学生并不是有病,特教学校通过家校联系卡,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意识到这些孩子心理有一些障碍阻碍了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他们像受了伤的小动物、长了害虫的小苗,需要我们悉心的照顾,正确的治疗,耐心的等待。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相信所有性格孤僻的听障学生都能够走出心理的阴霾,迎来生命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良好个性培养》——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3] 《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 《听障学生发展与社会责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5] 《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