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热情总是在学生的收效甚微中冷却。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写话”和“习作”的过渡期,他们往往为“写什么”和“怎么写”而烦恼。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从不会写、不爱写到善作乐写呢?结合本学期的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共情,从生活体验引导善作乐写
共情就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也就是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这也适用于习作教学,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内心,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细节,从而对自己的习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怎样在教学中实践“共情”呢?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写话”和“习作”的过渡期,所以我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从生活小日记入手。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任何文章都不能脱离生活,缺少生活体验的文章必然空洞、无趣。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体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记录在日记中,是为作文课积累素材。其次从“百字小周记”开始。期初我便给学生布置了写“百字小周记”——简要记录自己周一至周五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周末选择其中一件写下来。因为字数不多,学生欣然接受。
可是,现实总是很“骨感”,几次日记、周记交上来都发现同样的模式:早上几点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新的一天开始了。又或者:今天每一节是什么课程,终于下课铃声响起,解放啦。学生反馈:根本不知道怎么选择内容,认为没有什么可记的。怎么才能赋予慧眼,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发现记录下来呢?我又开动脑筋:缩小记录时间轴。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记流水账模式,我限定日记记录的时间,把要写的范围缩小到10-30分钟,如早起时的慌乱、一顿美味的早餐、上学(放学)路上、课间十分钟……这样要求后,学生果然对从睁眼写到闭眼的“百字”说不!写出了精彩的百字感悟。如:《黑色星期五》描写了星期五为要迎接语数两场考试,自己考前紧张又担忧的心情。《外公的呼噜声》记叙了睡前外公的呼噜声之巨大,与他同房间睡觉的无奈。《雨》写出了阵雨让体育课泡汤的郁闷。《早餐店纪事》记录了一件突发事件,表现了老板与顾客之间的互相信任。这些内容,不仅真实,还有孩子们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初战告捷,我颇感欣慰。
拓长观察空间感:怎樣才能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内容写详细写生动?我又开动启新模式:首先启动情景再现机制。借助课堂情景作文让学生先写作,写后我提出预设的细节问题,让学生用已写的内容回答,学生刚开始都是瞠目结舌,于是,我让之前的表演再来一遍,让学生好好观察,再写再回答,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久而久之,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时,拓展观察空间:每周让学生观察生活:如在公交车上观察身边人的神态;如天上白云的形状……
在每周的分享会上,我把选择同一话题的优秀学生周记通过朗读进行对比,引导其他写同主题的孩子们扬长避短,启发他们的生活体验,结果效果极佳:在女生版的《雨中足球赛》中,小作者鄙视了男生队的“大获全输”,详细描写了女生队大显身手的情景。而男生版的《胜利》则是《雨中足球赛》的姊妹篇,有反思了上一场足球赛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更有详写取得双赢时松一口气的神态。
在欣赏优秀周记时,其他观众与参赛队员共情,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争相调动五感,发言补充,也写出了精彩的比赛观后记。
二、移情,由修改方法学会善修乐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有《红楼梦》。谈迁六次修改,二十年《国榷》成。小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怎样让学生从不修改自己的习作到学会善修乐改呢?
我想到了心理学中的“移情”,它更好的翻译被称为“转移”,它是指一个人将过去的一段重要关系,转移到现在的关系中。习作中的移情,就是利用评价单修改作文,把写周记、日记的热情转移到投稿前的修改习作中。
(一)移情于作文报的投稿修改
写日记、周记步入正轨后,大部分学生不再记录流水账,为了激发孩子们的习作热情,我在班级创办了作文报,鼓励孩子们踊跃投稿。为了稿件的质量,发稿之前首先要交给他们修改自己的周记的方法。
审题:作文要紧贴中心,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写。
内容:选材要有新意,避免雷同,要表达积极正面的思想。
结构:文章内容要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衔接自然,写好过渡语。
形象:安排好详略,恰当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
书写: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为了学生修改能卓有成效,我上了两节修改示范课,引导学生如何修改才能让作文更出彩,学生一有进步就不遗余力的表扬。随着学生不断发来精彩的周记,我们班的作文报也顺利出炉了。看着自己的文字化作铅字贴在文化栏上,孩子们的脸上、眼中、心里满是盈盈的喜悦,也更激发了全班同学的投稿热情。期末,班级优秀的习作由此走进校刊,走向各类征文比赛。
“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让孩子们用心体味生活,成为习作移情的有心人,感悟身边的人和事中蕴藏着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我在作文报上专门开设了一块“百字专刊”栏。这一块用于鼓励那些善于发现但是暂时还不能把文章写长的孩子,把他们的精彩发现记录下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观察习作兴趣,也为其他更多孩子开拓了独立的思维能力打开了一扇窗。
(二)移情于修改机制的改变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上十遍、二十遍”。教师如何有条不紊地让四年级的孩子进行长期行之有效的习作修改呢?
我认为,除了要给学生切实可操作的依据,还要有简便可行的举措,改变旧时单一的修改模式。如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创设五星评价单,进而引导学生对照评价单上的具体要求,及时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五星评价单可按照前面提到的五点,从审题、内容、结构、形象性和书写进行设置。如苏教版四下习作一要求: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做充分。在教学修改时,我设计了评价单,先根据评价单点评了一篇中等生习作,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单要求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最后让学生根据评价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并同桌交流,互评互改。
其次,要使评价单的作用真正有实效,要使学生的习作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学生的二次作文和教师的二次批改不可缺少。二次作文可以不必全篇重写,可要求学生在原有文章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用修改符号增删补减。如果觉得整段需要修改的,可以在文章末尾重写或修改此段。教师的二次批改也要讲究时效,应以讲授方法为主。培养一部分优秀的孩子甚至成为了小助手,帮助自己在小组内引领组员修改和为组员打气,让他们真正将善作乐写移情于修改中。一学期结束,通过评价单基本上形成学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结合又确保了学生真正改有所得。
共情、移情,让学生由善作乐写到善修乐改,习作指导路其仍“漫漫”且“修远”,我愿在今后教学中“上下而求索”。
一、共情,从生活体验引导善作乐写
共情就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也就是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这也适用于习作教学,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内心,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细节,从而对自己的习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怎样在教学中实践“共情”呢?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写话”和“习作”的过渡期,所以我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从生活小日记入手。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任何文章都不能脱离生活,缺少生活体验的文章必然空洞、无趣。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体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记录在日记中,是为作文课积累素材。其次从“百字小周记”开始。期初我便给学生布置了写“百字小周记”——简要记录自己周一至周五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周末选择其中一件写下来。因为字数不多,学生欣然接受。
可是,现实总是很“骨感”,几次日记、周记交上来都发现同样的模式:早上几点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新的一天开始了。又或者:今天每一节是什么课程,终于下课铃声响起,解放啦。学生反馈:根本不知道怎么选择内容,认为没有什么可记的。怎么才能赋予慧眼,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发现记录下来呢?我又开动脑筋:缩小记录时间轴。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记流水账模式,我限定日记记录的时间,把要写的范围缩小到10-30分钟,如早起时的慌乱、一顿美味的早餐、上学(放学)路上、课间十分钟……这样要求后,学生果然对从睁眼写到闭眼的“百字”说不!写出了精彩的百字感悟。如:《黑色星期五》描写了星期五为要迎接语数两场考试,自己考前紧张又担忧的心情。《外公的呼噜声》记叙了睡前外公的呼噜声之巨大,与他同房间睡觉的无奈。《雨》写出了阵雨让体育课泡汤的郁闷。《早餐店纪事》记录了一件突发事件,表现了老板与顾客之间的互相信任。这些内容,不仅真实,还有孩子们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初战告捷,我颇感欣慰。
拓长观察空间感:怎樣才能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内容写详细写生动?我又开动启新模式:首先启动情景再现机制。借助课堂情景作文让学生先写作,写后我提出预设的细节问题,让学生用已写的内容回答,学生刚开始都是瞠目结舌,于是,我让之前的表演再来一遍,让学生好好观察,再写再回答,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久而久之,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时,拓展观察空间:每周让学生观察生活:如在公交车上观察身边人的神态;如天上白云的形状……
在每周的分享会上,我把选择同一话题的优秀学生周记通过朗读进行对比,引导其他写同主题的孩子们扬长避短,启发他们的生活体验,结果效果极佳:在女生版的《雨中足球赛》中,小作者鄙视了男生队的“大获全输”,详细描写了女生队大显身手的情景。而男生版的《胜利》则是《雨中足球赛》的姊妹篇,有反思了上一场足球赛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更有详写取得双赢时松一口气的神态。
在欣赏优秀周记时,其他观众与参赛队员共情,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争相调动五感,发言补充,也写出了精彩的比赛观后记。
二、移情,由修改方法学会善修乐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有《红楼梦》。谈迁六次修改,二十年《国榷》成。小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怎样让学生从不修改自己的习作到学会善修乐改呢?
我想到了心理学中的“移情”,它更好的翻译被称为“转移”,它是指一个人将过去的一段重要关系,转移到现在的关系中。习作中的移情,就是利用评价单修改作文,把写周记、日记的热情转移到投稿前的修改习作中。
(一)移情于作文报的投稿修改
写日记、周记步入正轨后,大部分学生不再记录流水账,为了激发孩子们的习作热情,我在班级创办了作文报,鼓励孩子们踊跃投稿。为了稿件的质量,发稿之前首先要交给他们修改自己的周记的方法。
审题:作文要紧贴中心,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写。
内容:选材要有新意,避免雷同,要表达积极正面的思想。
结构:文章内容要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衔接自然,写好过渡语。
形象:安排好详略,恰当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
书写: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为了学生修改能卓有成效,我上了两节修改示范课,引导学生如何修改才能让作文更出彩,学生一有进步就不遗余力的表扬。随着学生不断发来精彩的周记,我们班的作文报也顺利出炉了。看着自己的文字化作铅字贴在文化栏上,孩子们的脸上、眼中、心里满是盈盈的喜悦,也更激发了全班同学的投稿热情。期末,班级优秀的习作由此走进校刊,走向各类征文比赛。
“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让孩子们用心体味生活,成为习作移情的有心人,感悟身边的人和事中蕴藏着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我在作文报上专门开设了一块“百字专刊”栏。这一块用于鼓励那些善于发现但是暂时还不能把文章写长的孩子,把他们的精彩发现记录下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观察习作兴趣,也为其他更多孩子开拓了独立的思维能力打开了一扇窗。
(二)移情于修改机制的改变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上十遍、二十遍”。教师如何有条不紊地让四年级的孩子进行长期行之有效的习作修改呢?
我认为,除了要给学生切实可操作的依据,还要有简便可行的举措,改变旧时单一的修改模式。如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创设五星评价单,进而引导学生对照评价单上的具体要求,及时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五星评价单可按照前面提到的五点,从审题、内容、结构、形象性和书写进行设置。如苏教版四下习作一要求: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做充分。在教学修改时,我设计了评价单,先根据评价单点评了一篇中等生习作,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单要求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最后让学生根据评价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并同桌交流,互评互改。
其次,要使评价单的作用真正有实效,要使学生的习作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学生的二次作文和教师的二次批改不可缺少。二次作文可以不必全篇重写,可要求学生在原有文章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用修改符号增删补减。如果觉得整段需要修改的,可以在文章末尾重写或修改此段。教师的二次批改也要讲究时效,应以讲授方法为主。培养一部分优秀的孩子甚至成为了小助手,帮助自己在小组内引领组员修改和为组员打气,让他们真正将善作乐写移情于修改中。一学期结束,通过评价单基本上形成学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结合又确保了学生真正改有所得。
共情、移情,让学生由善作乐写到善修乐改,习作指导路其仍“漫漫”且“修远”,我愿在今后教学中“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