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典诗词,涵养人品情操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un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从而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略。古典诗词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元素,做到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注重从艺术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从容的心态,离不开古典诗歌潜移默化地熏陶渐染。
  一、把“育人”当做最高的追求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师要始终把培养能在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人作为最高追求。教学设计也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具体篇目的特点,合理地拟定教学目标。
  如《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的名作,作者借归途中遇雨的偶发之事,抒发了自己从容不迫、苦乐随缘、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的潇洒气度。郑文焯评此词云:“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联系作者生平背景,结合学情分析,教师可将三维目标定为:①通过展示交流课前准备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常识;②通过诵读、讨论、教师点拨,进行自主学习,理解词句涵义,学习赏析、评价诗词的方法;③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词人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对照自我,学会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丰富情感世界。
  上面案例目标的设定,既有知识和能力(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词的常识等),又注重过程和方法(展示交流资料、诵读、讨论等),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体会词人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对照自我,正视人生坎坷等)。在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同时,凸显了人文性,用作者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二、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
  古典诗词蕴涵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因为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有时被简单地理解为所抒发的只是彼时彼景的际遇情感。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对诗词中的人文元素有敏锐的洞察力,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情怀。
  如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这首诗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沉郁悲怆,格律严谨奇绝,明代胡应麟称:“此诗自当为古今律诗第一。”在引导学生把握此诗的主要意象、鉴赏诗歌艺术魅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的过程中,就有多处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第一是对题目的解释:置身高山或者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汇处。面对无垠的空间,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因此,登高的行为极易引发人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第二是颔联中诗人通过落木和江水的对比,感叹在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如此的短暂。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杜甫并不消沉。他豁达、坦荡、胸襟开阔,在处于萍踪未定的逆境之中,仍不忘登高赏秋抒怀。
  第三是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个“苦”字,表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年老多病。而这种忧愤、心急如焚的心情,使其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已是“百年”之龄,浑身是病。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这三处使得学生在走近杜甫、理解意象、赏析诗歌语言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做。”通过挖掘人文元素,学生深切感受到杜甫在《登高》中所抒发的并不是一己之悲,也包含了对国运衰微的哀叹,这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联系社会生活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找准古典诗歌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学生对其兴致浓厚,乐学好学。
  如前文的《登高》,解释题目时,可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登高的经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有过置身旷野登高远望的经历,联想自己登高远望时的所思所感,学生就会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在赏析尾联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和平的教育: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杜甫被俘,小儿子饿死。电视报道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常年战火不断,那里的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联系生活实际,对照古今中外,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因素,联系生活实际,搭建一座古典诗词和现代人文教育的桥梁,用古典诗词蕴涵的思想情感、民族传统和诗人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力争做到引导學生走进古典诗词,涵养人品情操。
其他文献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明人唐汝询也曾在《唐诗解》中对此诗进行评点:  “此伯
期刊
名著阅读是提升自我知识积累程度、了解文本叙事主题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从精度细读方面入手,了解文章的叙事角度,探究文章的叙事结构和演进,在此基础上了解文本的主题。下面笔者以《雷雨》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一、在阅读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情感充沛是阅读的前提。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分辨能力也不强,非常容易受外界情感的影响,对于名著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举办阅读
期刊
人,是需要偶像的。我的偶像是至今仍活跃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李镇西老师。李镇西老师的第一篇专业论文是《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藉由此文,他迅速确立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做什么”的教育教学观——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凸显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转变。他还提出,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没有
期刊
在2017年刚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被明确提出。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者共为一体,不可分割。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求变高,下面笔者对《散步》在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中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探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可选择的教学策略。  一、教科书中《散步》学习活动的嬗变  人教版教材为《散步》设计的学习
期刊
综合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阐述,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适应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这些含义人人都能理解,关键是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学生语文
期刊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少人都习惯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简单。其实语文教学无谓简单不简单之说,简单还是不简单仅仅是从应试的角度考量的,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所谓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以及养成读书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现阶段的这种偏颇的认识甚至发生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身上。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学又怎么可能出成果呢?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
期刊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每年的得分率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直就没有出现专家们所期盼的改观。究其根源是学生的审美能力欠缺,缺乏对教材作品的体悟与思考。对此,我们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务实研究,以期尽快、高效地解决这项横亘在师生面前的教学难题。  文学类文本解读的难题出在思维上,这关涉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需要更新教与学双向的思维模式。下面,笔者就以高中教材中小说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
期刊
“学导练”的课堂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知解惑,变教师填鸭式讲解为激情引导体验,变课后无效作业为当堂高效测评。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充满生命力。“学导练”模式就是此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学”、教师“引导学”和当堂“练习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采用“学
期刊
《钱唐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时期的作品,入选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课本。诗歌以行走路线为写作的落脚点,集中选取了“湖面、云、黄莺、树、燕子,花、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自然地堆叠出了钱塘湖畔迷人的环境,可谓精彩至极。从写作学角度看: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于是乎,“景物描写”自然成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所在。再者,从专题的题目“江山多娇”以及其他
期刊
雄奇飘逸、豪迈奔放的李白不仅以旺盛的创作力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其昂扬乐观的精神品质,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在逆境失意中保持一份文人的洒脱与傲骨。《蜀道难》是李白的经典之作,收录于苏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宁静严肃的教学方式,以更加民主包容的理念,带领学生走进豪迈奔放的“谪仙人”,走进大开大合的《蜀道难》,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