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轩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他画西藏高原景色和孤独的人物,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与其说是西藏风情画,毋宁说是他内心的独白。艾轩风格的另一特点是他巧妙地把孤寂的抒情性与少许的神秘感美妙地结合了起来。本来,孤独本身即会有某种神秘性,在浩瀚的荒原中孤独,其神秘的意味就更浓。艾轩风格中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起的,那就是他绘画语言的沉着与精致,这种绘画语言的求得,既与制作的技术有关,又不全是制作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艾轩;油画;色彩语言
艾轩的色彩语言还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基本以客观再现的方式对自然色彩进行模仿,如作品《三军过后尽开颜》,有种文革时期“红光壳”的感觉。到了年代,他的创作风格受到怀斯的影响,经过自己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色彩特色。他的色彩语言与王沂东热烈奔放的暖色调截然不同,而是多运用黑、白、灰、蓝、紫等冷色加之精堪的古典写实技法来表现他对藏族人民的自我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使画面色彩浑厚沧桑又拥有丰富的对比和变化。藏族的色彩其实是丰富多样的,红、黄等暖色处处皆是,但艾轩偏偏选择黑白蓝紫等冷色来表现,这与他童年的遭遇和对人性的理解息息相关。这也是他对藏族人民贫乏恶劣的生活环境、空虚荒宪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的体现。孤寂、冷漠、伤感、神秘等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灰冷色调正是表达这种情感的最合适的色彩。他不对自然色彩进行照搬,将色彩赋以真挚浓厚的情感。他的色彩语言有深刻精神内涵和象征意味。他在遵循客观的光影、条件色、对比色规律的基础上,对色彩进行主观的提炼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赋予了色彩深刻的情感内涵。
他的色彩还有丰富的笔触和质感变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色彩冷暖对比和肌理还不明显,以明暗对比为主。主要运用黑白灰三色的调和与分配来表现孤独的意境。以大色块的组合来构成画面。在《若尔盖冻土带》(图中,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展示了一位沧桑的藏族男性,背景的高亮调衬托出男性深暗的脸,从男性粗糖默黑的脸上让观者能够一眼望穿高原严寒恶劣的气候给人们带来的残酷生活环境,刺痛观者的心灵。在《说不清明天的风》,画面下部深暗的地面与白色的天空形成一条略有倾斜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空寂荒宪的空间感,人物黑色的头发越过分界线,产生一种生动的色彩面的构成效果。阴冷的亮蓝紫色调的马使沉重的氛围显得更加阴郁。画中人孤独的身影只有马相伴,他在远望、在迷茫,不知明天自己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单纯简练的色彩与用笔是表现孤独美的最好方式。深刻地反映了画家童年时代遭遇所产生的内心的孤独与恐惧。《又清又冷的空气》,也采用侧面外光的照射,增加了人物的浮雕感,衬托出女孩坚朝不拔的意志力。虽然整幅画面是荒凉凄清的冷色调,但女孩的面部是温暖的暖色调,衬托出希望的温暖。女孩面部高光的冷色在灰部暖色的衬托下,似乎浮动着清冷的空气感,使整个画面透出一股凝重、冷寂的气息。女孩面部灰紫色的痕迹印证了高原严寒气候将皮肤摧残的粗糖子裂,但却充满了坚朝的内在美。从她透亮的褐色眼球中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坚强的信念。行发了画者对藏族儿童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运用亚克力覆盖铅笔稿后,运用松节油调配透明色彩进行罩染,一边罩染一边调整色彩关系。暗部进行多变罩染,形成深暗且透气的暗面色彩。色彩明暗、冷暖的对比进一步加强。在大面积的冷色调中总是显露一张暖色调的藏族女孩的脸,来展现人物的原始美和质朴美。在《微风掠过发梢》,大面积阴冷的色调下露出女孩暖色调的脸,巧妙的冷暖对比给人内心一丝温暖的感觉。灰色调的衣袍运用松动厚重的小色块堆积而成,与衣领轻薄细腻的质感形成对比。背景山川上的草地在经过了特殊材料的处理之后,釆用小笔进行染、勾、点,形成具有丰富深浅、远近、厚薄变化的立体感。整个的画面在冷色调的氛围中隐藏着神秘的诗意美。在另一幅作品《秋风掠过荒原》,远山和浓云的写意韵味十足,与近处草地的细腻笔触形成对比,使画面富有中国画中空灵、清冷的意境。女孩面部依然釆用较暖的色调,在蓝色天光的映衬下,产生细微丰富的冷暖和补色对比,加上那双晶宝剔透的大眼睛,衬托出女孩的质朴与可爱、纯洁与美好的特质。
艾轩的色彩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他将古典写实技法与主观性色彩语言紧密结合,画面既具有视觉上的真实性,又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寄托在写实的物象之中,运用借景行情,创作了一系列情景交融且有意境的画面。”将画面色彩提炼为黑白灰蓝紫等冷色的相互结合与调配,赋予画面冷峻感伤的氛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色彩,一方面,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使他对冷色情有独钟,冷色、灰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另一方面,他对藏族同胞有独特的理解,他眼中的藏民是饱受恶劣环境摧残、精神空虚寂寞的形象,他舍弃了传统藏族题材绘画中的红黄绿等鲜艳颜色,转而以蓝紫灰等冷色去表达他对藏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的色彩是富有诗意韵味的色彩,他描绘的藏族环境基本是雪地、荒原透着秋冬季节阴冷的天光和空气,而没有春夏季节的暖色调,借着阴冷荒凉的景物行发忧伤悲凉的情绪。背景的冷色往往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感,他借用中国画中的笔墨韵律及留白,创造出神秘、悠远的意境,以衬托主体人物的精神世界。在大片的冷色调中,他总是在人物的脸部表现几块暖色,使人物具有血肉之感,这来之不易的几笔暖色是点睛之笔,烘托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提醒人们留意藏族恶略的生存环境在人的脸上留下的累累冻痕。
参考文献:
[1]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書画出版社,2007
[2]潘耀昌《融合中的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艾轩;油画;色彩语言
艾轩的色彩语言还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基本以客观再现的方式对自然色彩进行模仿,如作品《三军过后尽开颜》,有种文革时期“红光壳”的感觉。到了年代,他的创作风格受到怀斯的影响,经过自己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色彩特色。他的色彩语言与王沂东热烈奔放的暖色调截然不同,而是多运用黑、白、灰、蓝、紫等冷色加之精堪的古典写实技法来表现他对藏族人民的自我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使画面色彩浑厚沧桑又拥有丰富的对比和变化。藏族的色彩其实是丰富多样的,红、黄等暖色处处皆是,但艾轩偏偏选择黑白蓝紫等冷色来表现,这与他童年的遭遇和对人性的理解息息相关。这也是他对藏族人民贫乏恶劣的生活环境、空虚荒宪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的体现。孤寂、冷漠、伤感、神秘等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灰冷色调正是表达这种情感的最合适的色彩。他不对自然色彩进行照搬,将色彩赋以真挚浓厚的情感。他的色彩语言有深刻精神内涵和象征意味。他在遵循客观的光影、条件色、对比色规律的基础上,对色彩进行主观的提炼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赋予了色彩深刻的情感内涵。
他的色彩还有丰富的笔触和质感变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色彩冷暖对比和肌理还不明显,以明暗对比为主。主要运用黑白灰三色的调和与分配来表现孤独的意境。以大色块的组合来构成画面。在《若尔盖冻土带》(图中,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展示了一位沧桑的藏族男性,背景的高亮调衬托出男性深暗的脸,从男性粗糖默黑的脸上让观者能够一眼望穿高原严寒恶劣的气候给人们带来的残酷生活环境,刺痛观者的心灵。在《说不清明天的风》,画面下部深暗的地面与白色的天空形成一条略有倾斜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空寂荒宪的空间感,人物黑色的头发越过分界线,产生一种生动的色彩面的构成效果。阴冷的亮蓝紫色调的马使沉重的氛围显得更加阴郁。画中人孤独的身影只有马相伴,他在远望、在迷茫,不知明天自己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单纯简练的色彩与用笔是表现孤独美的最好方式。深刻地反映了画家童年时代遭遇所产生的内心的孤独与恐惧。《又清又冷的空气》,也采用侧面外光的照射,增加了人物的浮雕感,衬托出女孩坚朝不拔的意志力。虽然整幅画面是荒凉凄清的冷色调,但女孩的面部是温暖的暖色调,衬托出希望的温暖。女孩面部高光的冷色在灰部暖色的衬托下,似乎浮动着清冷的空气感,使整个画面透出一股凝重、冷寂的气息。女孩面部灰紫色的痕迹印证了高原严寒气候将皮肤摧残的粗糖子裂,但却充满了坚朝的内在美。从她透亮的褐色眼球中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坚强的信念。行发了画者对藏族儿童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运用亚克力覆盖铅笔稿后,运用松节油调配透明色彩进行罩染,一边罩染一边调整色彩关系。暗部进行多变罩染,形成深暗且透气的暗面色彩。色彩明暗、冷暖的对比进一步加强。在大面积的冷色调中总是显露一张暖色调的藏族女孩的脸,来展现人物的原始美和质朴美。在《微风掠过发梢》,大面积阴冷的色调下露出女孩暖色调的脸,巧妙的冷暖对比给人内心一丝温暖的感觉。灰色调的衣袍运用松动厚重的小色块堆积而成,与衣领轻薄细腻的质感形成对比。背景山川上的草地在经过了特殊材料的处理之后,釆用小笔进行染、勾、点,形成具有丰富深浅、远近、厚薄变化的立体感。整个的画面在冷色调的氛围中隐藏着神秘的诗意美。在另一幅作品《秋风掠过荒原》,远山和浓云的写意韵味十足,与近处草地的细腻笔触形成对比,使画面富有中国画中空灵、清冷的意境。女孩面部依然釆用较暖的色调,在蓝色天光的映衬下,产生细微丰富的冷暖和补色对比,加上那双晶宝剔透的大眼睛,衬托出女孩的质朴与可爱、纯洁与美好的特质。
艾轩的色彩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他将古典写实技法与主观性色彩语言紧密结合,画面既具有视觉上的真实性,又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寄托在写实的物象之中,运用借景行情,创作了一系列情景交融且有意境的画面。”将画面色彩提炼为黑白灰蓝紫等冷色的相互结合与调配,赋予画面冷峻感伤的氛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色彩,一方面,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使他对冷色情有独钟,冷色、灰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另一方面,他对藏族同胞有独特的理解,他眼中的藏民是饱受恶劣环境摧残、精神空虚寂寞的形象,他舍弃了传统藏族题材绘画中的红黄绿等鲜艳颜色,转而以蓝紫灰等冷色去表达他对藏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的色彩是富有诗意韵味的色彩,他描绘的藏族环境基本是雪地、荒原透着秋冬季节阴冷的天光和空气,而没有春夏季节的暖色调,借着阴冷荒凉的景物行发忧伤悲凉的情绪。背景的冷色往往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感,他借用中国画中的笔墨韵律及留白,创造出神秘、悠远的意境,以衬托主体人物的精神世界。在大片的冷色调中,他总是在人物的脸部表现几块暖色,使人物具有血肉之感,这来之不易的几笔暖色是点睛之笔,烘托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提醒人们留意藏族恶略的生存环境在人的脸上留下的累累冻痕。
参考文献:
[1]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書画出版社,2007
[2]潘耀昌《融合中的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