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近代文人史上,一个让人不得不提的人就是鲁迅,其对于中国文坛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有人说,文人先要沉下心来,然后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恰恰与鲁迅先生的作风背道而驰。在中国风起云涌的近代时期,鲁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挺起中国的脊梁,不自欺、不自痹,弃医从文的鲁迅以笔为武器,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刺进敌人的胸膛。“民族魂”的呐喊就如同中国近代昏暗天空中的一声惊雷,叫醒了彷徨中快要失掉自信力了的中国人,让他们也挺起了中国的脊梁。生而为人,就要拿出做人的尊严,鲁迅帮近代的中国人重拾了自己的尊严,于民族、于国家都是不能被遗忘的存在。本文将从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探究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反抗;唤醒
近代中国动荡不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践踏着中国人的生活与自尊,鲁迅就此提出要“改造国民性”,对此鲁迅在作品中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批判,他创作的《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等一系列作品正是对近代中国颓废人民及社会的无限讽刺与抨击。鲁迅通过对阿Q、华老栓夫妇等一系列人物的描写刻画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中国近代的人们看清了自己的模样,惊醒过来。
一、从《狂人日记》看中国社会的“吃人”现象
《狂人日记》以狂人为第一视角,进行了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中的每一篇小日记大都写的是狂人的内心活动,前四篇都有写到“眼色”:“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贵翁的眼色便怪” [1]鲁迅很善于把握人们的心理,封建礼教“吃人”现象真正的恐怖之处不在于“吃人”所造成的结果,而在于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理压迫的这个过程,所以《狂人日记》着重在于写狂人的心理活动,由此可见鲁迅灵敏的思维和卓越的语言应用能力。
眨眼一看,《狂人日记》像是写下层人民受到迫害,但实际上鲁迅想要表达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狂人看似疯癫,但他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2]序中已经说到了狂人的“病”已经痊愈了,暗示狂人才是正常人,而其他人才是不正常的人,疯言疯语道出的却是真相。家人一直限制着狂人,把他当作疯子来对待是因为狂人才是真正的启蒙者,他反抗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这与家长的利益相悖,所以狂人是被打压的对象。
鲁迅通过赋予狂人癫狂而又清醒的双重象征意义,在作品中灌输了自己反封建的思想,给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们敲响了警钟。鲁迅在书中写到“仁义道德”四个字就是“吃人”,赤裸裸地批判了封建礼教,揭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在中国这个病态的时期,鲁迅敢于站出来,指出中国社会的诟病,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与学习的,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跪着的人民一定不会生活在站着的国家,鲁迅在最后把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救救孩子……”中国要想崛起,就要把握好未来,而中国的未来正是在孩子身上。
鲁迅在其文章中经常写到“看客”这一角色:《祝福》中的“我”、《狂人日记》中的街坊邻居等等,“吃人者”不仅仅是狂人的家人,这些看客也是“吃人者”的一员,正是他们的麻木、冷漠,更加助长了直接“吃人”者的气焰。而狂人觉醒后要唤醒的正是这么一群人,他没有理由不对这群人感到忧愤,在封建礼教压迫的绝望环境下,狂人以一个“疯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无能为力。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向世人们振臂高呼:“醒醒吧!看看你们所处的社会,你们甘愿做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奴隶吗?你们不想要像人一样地活着吗?”
二、鲁迅和青年们
在绍兴教书时,鲁迅班里有个高材生,叫祝静远。此人有才华,但性格孤高自傲,平日里为人处世,难免格格不入。对于鲁迅来说,见过了因孤高自傲而不为人赏识,最后渐渐流于平庸的悲剧,自然不愿祝静远重蹈覆辙。由于直說怕伤害祝静远的自尊,于是,鲁迅思前想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翻译的一套外国文学书籍,送给了祝静远。在当时,这可是读书人梦寐以求却又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得知这书是鲁迅自己翻译的,祝静远颇为惊讶。一番恭维后,鲁迅却坦诚自己不擅长翻译,词不达意,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鲁迅告诉祝静远,自己并非谦逊,而是实事求是,做得不好,就坦然面对,寻求进步的方法。鲁迅意味深长,而祝静远智商一流,自然能领会鲁迅的话中之意。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虚心受教,正因为鲁迅,他才学会了谦逊。
从上文的故事可以发现,鲁迅对于青年的关心和帮助也是非常大的,一是因为鲁迅跟青年人在一起时喜欢青年人身上的朝气和活力;另一方面是鲁迅在青年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鲁迅是这样告诫青年人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此时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了对青年人的帮助上,挽救中国,首先要找到中国重新崛起的希望,青年人就是希望。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3]鲁迅对于青年的态度是辩证的,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是值得培养和提拔的。“五四”运动发生以后,青年学生空前活跃起来,鲁迅也有意尽力帮助青年学生。当然,鲁迅所帮助的青年是“醒着的”、“要前进的”青年,这才是值得用心去引导和栽培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鲁迅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既无功利之心,有不求青年回报,为的只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让中国的脊梁再次挺起来。
三、但求中华之崛起
从鲁迅之文和鲁迅所为中大可看出来鲁迅做的这些并不是单单为了抗争而抗争,亦不是为了开拓而开拓,鲁迅放眼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个近代多难的国家里,总要有一个先锋开路,鲁迅就主动地承担起了这个角色。他的作品也好,行动也好,都刻上了开拓者的标志,其对中国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从他决定发声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国都处在他的影响之下。
参考文献
[1][2]鲁迅:《呐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8-22
[3]鲁迅:《华盖集 导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
参考文献:
[1] 冯荣光.狂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亮点与强音——纪念鲁迅创作和发表《狂人日记》一百周年(上)[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2)
[2] 成志雄.《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经典形象探析[J].北方文学,2018,(11):34,52.
关键词:反抗;唤醒
近代中国动荡不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践踏着中国人的生活与自尊,鲁迅就此提出要“改造国民性”,对此鲁迅在作品中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批判,他创作的《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等一系列作品正是对近代中国颓废人民及社会的无限讽刺与抨击。鲁迅通过对阿Q、华老栓夫妇等一系列人物的描写刻画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中国近代的人们看清了自己的模样,惊醒过来。
一、从《狂人日记》看中国社会的“吃人”现象
《狂人日记》以狂人为第一视角,进行了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中的每一篇小日记大都写的是狂人的内心活动,前四篇都有写到“眼色”:“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贵翁的眼色便怪” [1]鲁迅很善于把握人们的心理,封建礼教“吃人”现象真正的恐怖之处不在于“吃人”所造成的结果,而在于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理压迫的这个过程,所以《狂人日记》着重在于写狂人的心理活动,由此可见鲁迅灵敏的思维和卓越的语言应用能力。
眨眼一看,《狂人日记》像是写下层人民受到迫害,但实际上鲁迅想要表达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狂人看似疯癫,但他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2]序中已经说到了狂人的“病”已经痊愈了,暗示狂人才是正常人,而其他人才是不正常的人,疯言疯语道出的却是真相。家人一直限制着狂人,把他当作疯子来对待是因为狂人才是真正的启蒙者,他反抗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这与家长的利益相悖,所以狂人是被打压的对象。
鲁迅通过赋予狂人癫狂而又清醒的双重象征意义,在作品中灌输了自己反封建的思想,给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们敲响了警钟。鲁迅在书中写到“仁义道德”四个字就是“吃人”,赤裸裸地批判了封建礼教,揭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在中国这个病态的时期,鲁迅敢于站出来,指出中国社会的诟病,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与学习的,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跪着的人民一定不会生活在站着的国家,鲁迅在最后把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救救孩子……”中国要想崛起,就要把握好未来,而中国的未来正是在孩子身上。
鲁迅在其文章中经常写到“看客”这一角色:《祝福》中的“我”、《狂人日记》中的街坊邻居等等,“吃人者”不仅仅是狂人的家人,这些看客也是“吃人者”的一员,正是他们的麻木、冷漠,更加助长了直接“吃人”者的气焰。而狂人觉醒后要唤醒的正是这么一群人,他没有理由不对这群人感到忧愤,在封建礼教压迫的绝望环境下,狂人以一个“疯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无能为力。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向世人们振臂高呼:“醒醒吧!看看你们所处的社会,你们甘愿做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奴隶吗?你们不想要像人一样地活着吗?”
二、鲁迅和青年们
在绍兴教书时,鲁迅班里有个高材生,叫祝静远。此人有才华,但性格孤高自傲,平日里为人处世,难免格格不入。对于鲁迅来说,见过了因孤高自傲而不为人赏识,最后渐渐流于平庸的悲剧,自然不愿祝静远重蹈覆辙。由于直說怕伤害祝静远的自尊,于是,鲁迅思前想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翻译的一套外国文学书籍,送给了祝静远。在当时,这可是读书人梦寐以求却又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得知这书是鲁迅自己翻译的,祝静远颇为惊讶。一番恭维后,鲁迅却坦诚自己不擅长翻译,词不达意,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鲁迅告诉祝静远,自己并非谦逊,而是实事求是,做得不好,就坦然面对,寻求进步的方法。鲁迅意味深长,而祝静远智商一流,自然能领会鲁迅的话中之意。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虚心受教,正因为鲁迅,他才学会了谦逊。
从上文的故事可以发现,鲁迅对于青年的关心和帮助也是非常大的,一是因为鲁迅跟青年人在一起时喜欢青年人身上的朝气和活力;另一方面是鲁迅在青年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鲁迅是这样告诫青年人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此时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了对青年人的帮助上,挽救中国,首先要找到中国重新崛起的希望,青年人就是希望。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3]鲁迅对于青年的态度是辩证的,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是值得培养和提拔的。“五四”运动发生以后,青年学生空前活跃起来,鲁迅也有意尽力帮助青年学生。当然,鲁迅所帮助的青年是“醒着的”、“要前进的”青年,这才是值得用心去引导和栽培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鲁迅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既无功利之心,有不求青年回报,为的只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让中国的脊梁再次挺起来。
三、但求中华之崛起
从鲁迅之文和鲁迅所为中大可看出来鲁迅做的这些并不是单单为了抗争而抗争,亦不是为了开拓而开拓,鲁迅放眼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个近代多难的国家里,总要有一个先锋开路,鲁迅就主动地承担起了这个角色。他的作品也好,行动也好,都刻上了开拓者的标志,其对中国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从他决定发声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国都处在他的影响之下。
参考文献
[1][2]鲁迅:《呐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8-22
[3]鲁迅:《华盖集 导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
参考文献:
[1] 冯荣光.狂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亮点与强音——纪念鲁迅创作和发表《狂人日记》一百周年(上)[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2)
[2] 成志雄.《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经典形象探析[J].北方文学,2018,(11):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