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柳公权是唐代卓越的书法艺术家。他开创的柳体楷书用笔劲健,使用内擫结构法结构严谨,线条边沿装饰性成分刻画细腻,清瘦的造型,方劲的使转使柳字呈现出高贵典雅的视觉审美特征。柳公权楷书对于隋唐初期的雕版印刷用 字乃至后来的活字印刷用字的装饰性成分刻画与造型样式选择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后世书法学习影响深 远。柳字瘦硬的骨感之美,加之法度谨严,堪称唐人尚法的典范,開辟了楷书艺术造型表现领域新的天地。
关键词:瘦硬; 骨感美; 高贵典雅; 线条边沿; 细腻
一、柳书用线的装饰性特征
柳公权传世楷书书法作品中,许多已真迹不存, 从现存的碑石及其拓片来看,《神策军碑》 与《玄秘塔碑》可以说是柳书楷书艺术领域影响最为深广的两通碑石。与颜真卿楷书书法相比较,内擫法结字方法是其显著特征。唐代书法家根据都城长安古城皇城居中,周围是井字形大道环绕的建筑样式创设了九宫格来研究分析楷书的间架结构。陈康说: “九宫格字体的结构法是唐人创制的,后来学帖的人日多,讲法度的人日众,采用九宫格习字的,也格外的多。”[2]由于采用 内擫法结字方法,所有构成汉字的线条都有由中宫 向外辐射的特点。因此,通常人们评价柳书有中宫 收紧的特点,同颜真卿外拓法结构形成的开张具有 强烈视觉张力的汉字造型有着显著的区别。晋唐楷 书的高度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三 国时期钟繇开始已经将隶书的蚕头雁尾弱化,将扁 平的隶书造型扶正,这是隶书楷化的重要特征。尽 管早期的楷书还具有浓郁的隶书特征( 如三国时期吴国的《谷朗碑》等基本保留了雁尾的装饰成分) , 但已经开启了一代风气;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是笔法的变化,如何在自然的书写之中完成对于构成汉字楷书线条的美化,如何在线条边沿附加具有装饰性美感的装饰性成分成为书法艺术家探索个性化笔墨表现语言的重点。
二、柳书造型重法对早期印刷用字使用的影响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经籍的流传几乎 全靠手抄。在唐朝时期,宫廷中有楷书手的设置,常 设八十人,而且要四品以上官员子弟才能担任该职 务。楷书手的选拔一般由任职馆阁的书法家参与, 欧阳询等著名书法家均参与过楷书手的选拔。。英国大英博物馆藏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公元 868 年) 雕版印刷之《金刚经》,1900 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907 年被斯坦因盗取流入英国。长约一丈六尺的《金刚经》雕版印刷卷子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也是有明确刊印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仔细考察雕版印刷本《金刚经》卷中的汉字造型,取法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三家书法是其显著的特征。从版刻《金刚经》中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等经句中可以看出,汉字造型的内擫法使用,提顿折转的转折方式等均具有浓郁的柳公权楷书书法特征,尽管其中也不乏颜书、欧书的个别特征,但柳书的特征是显著的。欧阳询生活在公元 557 年至 641 年,颜真卿生活在公元 709 年至 785 年,柳公权生活在公元 778 年至865 年。公元 868 年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印行刚好在柳公权去世后三年,距离柳公权唐拓本《金刚 经》流传 44 年,其影响明显强于欧、颜,一是时间距离较短,二是柳书造型的规范化特征所致。
柳公权楷书造型精炼,特别注重法度,方劲的起收笔特别适合印刷用字的雕刻处理,线条边沿的装饰性成分使用高度成熟,且规整划一,是适宜印刷用字造型需求的。因此,柳公权楷书的很多特征被楷书手借用于雕版或后来的活字印刷用字造型处理之中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刻本将柳书的方正用笔、撇捺用笔简单化了,细腻的用笔、用线变化在刻工的操刀下变得直白甚至苍白,更加剧了柳书生辣的意味,掩盖了其含蓄蕴藉的意趣。所以,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成为对善学者的考验了。
三、柳公权楷书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柳公权出生的年代,正是颜真卿书法风靡一时的时代,杜诗、韩笔与颜书是唐时三绝。颜真卿在李希烈叛军中遇害身亡时,柳公权刚好 7 岁。颜真卿的刚直不阿,正色立朝的品格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除学习二王书法之外,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柳公权用功至勤。在存世的柳公权行书《蒙诏帖》中,通过用笔和一些汉字造型我们可以清晰的辨别出颜真卿书法影响的烙印。柳公权早年楷书 之中,明显具有颜书的一些气息。柳公权是一位善 学者,他结合北碑结字用笔的处理手法将颜真卿外 拓的结构方法加以收紧,将颜真卿提笔按过的圆转 转折加入方折,形成提笔挫锋顿笔折笔的转折,将线 条运动过程中转折处转折痕迹凸显于线条外部,形 成方劲生辣的转折用笔形式; 在钩挑中,将颜真卿的回笔提转演变为含蓄的回笔回转形式,钩挑显得含 蓄蕴藉。柳公权书法是在颜真卿书法基础上的演 化,颜柳书法紧密联系在一起,难怪唐人将两人书法 誉为“颜筋柳骨”。由于柳公权书法用笔精炼,方劲 瘦硬,含蓄内敛由此形成了富于骨感美的柳体书法 样式。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云: “书贵瘦硬方通神。”柳书瘦长的造型,重心距离水平面略高, 切合了人们的这一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原祁,等. 第二册卷第 29 书家传八唐四柳公权. 佩文斋书画谱[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4: 727.
[2] 陈 康. 书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古籍书店复印,第七章结体第一节唐九宫格. 65.
关键词:瘦硬; 骨感美; 高贵典雅; 线条边沿; 细腻
一、柳书用线的装饰性特征
柳公权传世楷书书法作品中,许多已真迹不存, 从现存的碑石及其拓片来看,《神策军碑》 与《玄秘塔碑》可以说是柳书楷书艺术领域影响最为深广的两通碑石。与颜真卿楷书书法相比较,内擫法结字方法是其显著特征。唐代书法家根据都城长安古城皇城居中,周围是井字形大道环绕的建筑样式创设了九宫格来研究分析楷书的间架结构。陈康说: “九宫格字体的结构法是唐人创制的,后来学帖的人日多,讲法度的人日众,采用九宫格习字的,也格外的多。”[2]由于采用 内擫法结字方法,所有构成汉字的线条都有由中宫 向外辐射的特点。因此,通常人们评价柳书有中宫 收紧的特点,同颜真卿外拓法结构形成的开张具有 强烈视觉张力的汉字造型有着显著的区别。晋唐楷 书的高度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三 国时期钟繇开始已经将隶书的蚕头雁尾弱化,将扁 平的隶书造型扶正,这是隶书楷化的重要特征。尽 管早期的楷书还具有浓郁的隶书特征( 如三国时期吴国的《谷朗碑》等基本保留了雁尾的装饰成分) , 但已经开启了一代风气;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是笔法的变化,如何在自然的书写之中完成对于构成汉字楷书线条的美化,如何在线条边沿附加具有装饰性美感的装饰性成分成为书法艺术家探索个性化笔墨表现语言的重点。
二、柳书造型重法对早期印刷用字使用的影响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经籍的流传几乎 全靠手抄。在唐朝时期,宫廷中有楷书手的设置,常 设八十人,而且要四品以上官员子弟才能担任该职 务。楷书手的选拔一般由任职馆阁的书法家参与, 欧阳询等著名书法家均参与过楷书手的选拔。。英国大英博物馆藏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公元 868 年) 雕版印刷之《金刚经》,1900 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907 年被斯坦因盗取流入英国。长约一丈六尺的《金刚经》雕版印刷卷子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也是有明确刊印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仔细考察雕版印刷本《金刚经》卷中的汉字造型,取法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三家书法是其显著的特征。从版刻《金刚经》中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等经句中可以看出,汉字造型的内擫法使用,提顿折转的转折方式等均具有浓郁的柳公权楷书书法特征,尽管其中也不乏颜书、欧书的个别特征,但柳书的特征是显著的。欧阳询生活在公元 557 年至 641 年,颜真卿生活在公元 709 年至 785 年,柳公权生活在公元 778 年至865 年。公元 868 年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印行刚好在柳公权去世后三年,距离柳公权唐拓本《金刚 经》流传 44 年,其影响明显强于欧、颜,一是时间距离较短,二是柳书造型的规范化特征所致。
柳公权楷书造型精炼,特别注重法度,方劲的起收笔特别适合印刷用字的雕刻处理,线条边沿的装饰性成分使用高度成熟,且规整划一,是适宜印刷用字造型需求的。因此,柳公权楷书的很多特征被楷书手借用于雕版或后来的活字印刷用字造型处理之中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刻本将柳书的方正用笔、撇捺用笔简单化了,细腻的用笔、用线变化在刻工的操刀下变得直白甚至苍白,更加剧了柳书生辣的意味,掩盖了其含蓄蕴藉的意趣。所以,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成为对善学者的考验了。
三、柳公权楷书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柳公权出生的年代,正是颜真卿书法风靡一时的时代,杜诗、韩笔与颜书是唐时三绝。颜真卿在李希烈叛军中遇害身亡时,柳公权刚好 7 岁。颜真卿的刚直不阿,正色立朝的品格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除学习二王书法之外,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柳公权用功至勤。在存世的柳公权行书《蒙诏帖》中,通过用笔和一些汉字造型我们可以清晰的辨别出颜真卿书法影响的烙印。柳公权早年楷书 之中,明显具有颜书的一些气息。柳公权是一位善 学者,他结合北碑结字用笔的处理手法将颜真卿外 拓的结构方法加以收紧,将颜真卿提笔按过的圆转 转折加入方折,形成提笔挫锋顿笔折笔的转折,将线 条运动过程中转折处转折痕迹凸显于线条外部,形 成方劲生辣的转折用笔形式; 在钩挑中,将颜真卿的回笔提转演变为含蓄的回笔回转形式,钩挑显得含 蓄蕴藉。柳公权书法是在颜真卿书法基础上的演 化,颜柳书法紧密联系在一起,难怪唐人将两人书法 誉为“颜筋柳骨”。由于柳公权书法用笔精炼,方劲 瘦硬,含蓄内敛由此形成了富于骨感美的柳体书法 样式。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云: “书贵瘦硬方通神。”柳书瘦长的造型,重心距离水平面略高, 切合了人们的这一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原祁,等. 第二册卷第 29 书家传八唐四柳公权. 佩文斋书画谱[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4: 727.
[2] 陈 康. 书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古籍书店复印,第七章结体第一节唐九宫格.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