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常书鸿早期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焦点透视、空间、结构、色彩等西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技巧的熟练运用。他准确把握住了西方传统艺术的精髓,非常注重物体的素描关系。塑造扎实而画面柔和,用色沉着而冷静,用笔细腻,构图饱满,主体突出,没有过多的去描绘背景。他创作的油画作品给人一种恬静、淡雅之感,同时也充斥着理性的光辉在里面。
关键词:常书鸿;油画作品;古典主义;艺术精神
常书鸿的绘画造型严谨,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就对写实的绘画充满兴趣。虽然最初接触绘画是从国画开始的,但他却对这种抽象的东西兴致不高,这也注定了他后来对绘画造型严谨的追求。在法国留学期间常书鸿经过了严格而又正统的学院式教育,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如果说中国画讲求对人格修养的体现的话,那么西方油画在造型上则讲求的是一种绘画者与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属理性层面的范畴。在法国留学的这段时期里常书鸿的作品题材主要是以人体、人物为主,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古典主义绘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常书鸿对于人体艺术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晚年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对于人体艺术我国自古有之,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裸体艺术雕刻,敦煌的人体艺术更不必细说,是伟大艺术家的创造。但要明确一点的是人体艺术不等同于春宫画,两者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好的人体艺术是有助于我国艺术繁荣发展的。这表明当时的常书鸿在艺术上已经有远见卓识的见解。
1932 年常书鸿为九·一八事变,创作了他的第一幅油画人物《乡愁曲》,画中的主角是他的妻子陈芝秀。画中女主身着中国传统旗袍,双手握着一竹笛,侧身而坐,作吹笛状。常书鸿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牵挂之情,借画抒情,把女主角的面部表情刻画出一副若蹙难掩愁痕之情,给人一种凄婉之美。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常书鸿对人的面目结构理解之细腻、把握之精准。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塑造扎实、主题突出,堪称佳作。从整幅作品看常书鸿在造型上是十分严谨的,人物的姿态、比例都是那么的自然,就连扶笛手指的摆放也是相当考究。1933 年的《人体练习》表现的是一幅课堂写生场景的油画,女人体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区域,构图饱满。人体的头和脚都画出了画面,给人一种庄严伟岸之感。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把画中主体用写实手法处之,辅助背景以大块色块概括,松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中仍然很强调明暗的對比,人体暗部与亮部不同面积的占比,使得立体感十足。这幅作品在女人体的处理上是相当成功的,饱满的五官、丰腴的胸部,在常书鸿笔下却以那么简洁的几笔处理出来,足见他对写实油画表现技巧的熟练掌握。
常书鸿在人体研究和表现方面有着极高的修养,像历代欧洲大师一样对这艺术题材的永恒话题充满兴趣。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当代,人体之所以在绘画中受到推崇,在于人体各个器官、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完美的结合,是大自然造物的完美体现。同时人体也是绘画题材中最难表现的,它需要绘画者具有过硬的造型基础,对人体全身结构了如指掌和具备良好的色彩修养。人体画作为一个经常被重复的题材,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必须避免其中一些粗俗的东西,让其充满艺术上的高尚。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大型的壁画创作中几乎全部以人体作为创作的对象,摒弃了如树木、山川、河流之类的自然物象。在他看来人体能够表达这人世间的崇高和伟大,自然物象与之相较就显得卑微了很多。这种观点在很多艺术家看来是成立的,画好人物肖像和人体成为学画者的终极目标。
色彩对于油画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同时色彩的表达还能间接传递出一位成熟艺术家的用色习惯。色彩作为绘画的重要语言形式,它有着不同于造型的表现力。自然界中的色彩是从光的运动和反射中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人类眼睛这一视觉器官,恐怕世间再不可能创造和欣赏这美妙的色彩了。常书鸿从小就喜欢带色彩的绘画,成年后又选择了对色彩要求很高的油画作为自己的专业,这与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色彩观察力不无关系,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常书鸿从小就喜欢临摹国内外名家的彩色画片,加之他在窦古特和劳朗斯的严格要求下对油画进行过严苛的训练过程,和不断地穿梭于各大美术馆参观、学习各个时期、各国大师的绝世佳作使常书鸿对色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一名好的画家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色彩大师,了解色彩的化学性质和各种色彩间混合的效果,在绘画中懂得如何处理色彩才能最大限度保持其色的美感。从常书鸿的油画作品看,造型不仅严谨,而着色也显示出大师一般的沉稳。
《画家家庭》是常书鸿以自己的三口之家为蓝本的绘画作品,作品以深蓝色作为背景,女儿、妻子和画家,从前往后一字排开。女儿的发型和妻子的富有中国式的图案,加上常书鸿手上的调色板和画笔,无疑在向世人表明他们是中国的画家家庭,温馨的场面也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女儿常沙娜这样评价这幅作品:“他那讲究的色调及细微的表现手法,真切的描绘了谧静祥和的家庭气氛。”常书鸿采用了补色的冷暖对比来处理画面关系,背景的深蓝色和人物脸上的黄色并置在一起时,颜色的鲜明度相互增强,主题突出。画面上白色和蓝色纯而不艳,在微妙的变化中显得是那么的宁静而祥和。《老人半身像》是一张处理松弛有度的作品,常书鸿通过精准的造型和有力的眼神将老人矍铄的精神表现的恰到好处。色调以灰色为主,在这幅画中淡绿色的背景与老人面部及身上微微泛红的肤色相得益彰。这是一幅有着明显古典主义作画风格的作品,重素描而轻色彩,画面明暗关系明确,老人手臂及背部大面积的暗色处理简略而不空虚,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出常书鸿在用色方面的讲究沉着。
参考文献:
[1]刘晓毅.常书鸿油画民族化研究[J].中国油画,2009(04)
[2]许江.中国油画的历史使命[J].美术,2011(01)
[3]艾中信.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J].美术研究, 1979 (04)
[4]刘晓毅.常书鸿艺术思想与创作研究[C].中国美术学院,2005
关键词:常书鸿;油画作品;古典主义;艺术精神
常书鸿的绘画造型严谨,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就对写实的绘画充满兴趣。虽然最初接触绘画是从国画开始的,但他却对这种抽象的东西兴致不高,这也注定了他后来对绘画造型严谨的追求。在法国留学期间常书鸿经过了严格而又正统的学院式教育,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如果说中国画讲求对人格修养的体现的话,那么西方油画在造型上则讲求的是一种绘画者与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属理性层面的范畴。在法国留学的这段时期里常书鸿的作品题材主要是以人体、人物为主,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古典主义绘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常书鸿对于人体艺术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晚年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对于人体艺术我国自古有之,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裸体艺术雕刻,敦煌的人体艺术更不必细说,是伟大艺术家的创造。但要明确一点的是人体艺术不等同于春宫画,两者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好的人体艺术是有助于我国艺术繁荣发展的。这表明当时的常书鸿在艺术上已经有远见卓识的见解。
1932 年常书鸿为九·一八事变,创作了他的第一幅油画人物《乡愁曲》,画中的主角是他的妻子陈芝秀。画中女主身着中国传统旗袍,双手握着一竹笛,侧身而坐,作吹笛状。常书鸿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牵挂之情,借画抒情,把女主角的面部表情刻画出一副若蹙难掩愁痕之情,给人一种凄婉之美。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常书鸿对人的面目结构理解之细腻、把握之精准。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塑造扎实、主题突出,堪称佳作。从整幅作品看常书鸿在造型上是十分严谨的,人物的姿态、比例都是那么的自然,就连扶笛手指的摆放也是相当考究。1933 年的《人体练习》表现的是一幅课堂写生场景的油画,女人体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区域,构图饱满。人体的头和脚都画出了画面,给人一种庄严伟岸之感。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把画中主体用写实手法处之,辅助背景以大块色块概括,松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中仍然很强调明暗的對比,人体暗部与亮部不同面积的占比,使得立体感十足。这幅作品在女人体的处理上是相当成功的,饱满的五官、丰腴的胸部,在常书鸿笔下却以那么简洁的几笔处理出来,足见他对写实油画表现技巧的熟练掌握。
常书鸿在人体研究和表现方面有着极高的修养,像历代欧洲大师一样对这艺术题材的永恒话题充满兴趣。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当代,人体之所以在绘画中受到推崇,在于人体各个器官、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完美的结合,是大自然造物的完美体现。同时人体也是绘画题材中最难表现的,它需要绘画者具有过硬的造型基础,对人体全身结构了如指掌和具备良好的色彩修养。人体画作为一个经常被重复的题材,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必须避免其中一些粗俗的东西,让其充满艺术上的高尚。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大型的壁画创作中几乎全部以人体作为创作的对象,摒弃了如树木、山川、河流之类的自然物象。在他看来人体能够表达这人世间的崇高和伟大,自然物象与之相较就显得卑微了很多。这种观点在很多艺术家看来是成立的,画好人物肖像和人体成为学画者的终极目标。
色彩对于油画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同时色彩的表达还能间接传递出一位成熟艺术家的用色习惯。色彩作为绘画的重要语言形式,它有着不同于造型的表现力。自然界中的色彩是从光的运动和反射中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人类眼睛这一视觉器官,恐怕世间再不可能创造和欣赏这美妙的色彩了。常书鸿从小就喜欢带色彩的绘画,成年后又选择了对色彩要求很高的油画作为自己的专业,这与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色彩观察力不无关系,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常书鸿从小就喜欢临摹国内外名家的彩色画片,加之他在窦古特和劳朗斯的严格要求下对油画进行过严苛的训练过程,和不断地穿梭于各大美术馆参观、学习各个时期、各国大师的绝世佳作使常书鸿对色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一名好的画家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色彩大师,了解色彩的化学性质和各种色彩间混合的效果,在绘画中懂得如何处理色彩才能最大限度保持其色的美感。从常书鸿的油画作品看,造型不仅严谨,而着色也显示出大师一般的沉稳。
《画家家庭》是常书鸿以自己的三口之家为蓝本的绘画作品,作品以深蓝色作为背景,女儿、妻子和画家,从前往后一字排开。女儿的发型和妻子的富有中国式的图案,加上常书鸿手上的调色板和画笔,无疑在向世人表明他们是中国的画家家庭,温馨的场面也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女儿常沙娜这样评价这幅作品:“他那讲究的色调及细微的表现手法,真切的描绘了谧静祥和的家庭气氛。”常书鸿采用了补色的冷暖对比来处理画面关系,背景的深蓝色和人物脸上的黄色并置在一起时,颜色的鲜明度相互增强,主题突出。画面上白色和蓝色纯而不艳,在微妙的变化中显得是那么的宁静而祥和。《老人半身像》是一张处理松弛有度的作品,常书鸿通过精准的造型和有力的眼神将老人矍铄的精神表现的恰到好处。色调以灰色为主,在这幅画中淡绿色的背景与老人面部及身上微微泛红的肤色相得益彰。这是一幅有着明显古典主义作画风格的作品,重素描而轻色彩,画面明暗关系明确,老人手臂及背部大面积的暗色处理简略而不空虚,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出常书鸿在用色方面的讲究沉着。
参考文献:
[1]刘晓毅.常书鸿油画民族化研究[J].中国油画,2009(04)
[2]许江.中国油画的历史使命[J].美术,2011(01)
[3]艾中信.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J].美术研究, 1979 (04)
[4]刘晓毅.常书鸿艺术思想与创作研究[C].中国美术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