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正确领会教学大纲,是胜任语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新大纲还强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笔者见解如下:
一、深刻认识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新大纲强调: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避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人为地被割裂,有助于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和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课内教学是课外学习的基础,对课外学习起指导作用: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新大纲还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科学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强调语文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大纲在关于教学评估中指出:“教学是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习语文水平发展”。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既要重知识,又要重能力,既要重视书面表达,又要重视语文实践,评估时要注重全程评估,不仅要看知识。还要重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把握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语文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的语文实践能力。
1.以主要活动为主要形式,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突出特征,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语文实践活动既把实践看做是知识的感性来源和知识的检验标准,又把实践看做是发现知识的手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现代教育思想的主体教育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双手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动手意识,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享受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3.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强化语文实践活动中语言文字训练功能。在活动中,进行语言、口语交际、语言积累,以及能力发展,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线。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言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参观、访问博物馆,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办手抄报、墙报、图书角,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朗颂、演讲剧本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沟通和融合,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勤学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课内外联系,培养实践能力
注重课外延伸,是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方式。利用课本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措施之一。如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文描定了解放军英雄连队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在抗日战争中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学生学习了这一课后,去搜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描写英雄人物的故事,并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片段。课后学生从报刊上、荧屏上、图书室里去找资料:读故事,作笔记。然后,分小组召开了故事会,举办成语和片段描写摘抄墙报比赛。通过课外延伸,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点燃了学生心灵之火。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去获取知识,既让学生深入实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竞争中受到启发,得到进步;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受到教育,又培养学生阅读、知识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的能力。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加强语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把握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正确引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课内外联系,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深刻认识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新大纲强调: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避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人为地被割裂,有助于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和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课内教学是课外学习的基础,对课外学习起指导作用: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新大纲还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科学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强调语文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大纲在关于教学评估中指出:“教学是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习语文水平发展”。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既要重知识,又要重能力,既要重视书面表达,又要重视语文实践,评估时要注重全程评估,不仅要看知识。还要重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把握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语文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的语文实践能力。
1.以主要活动为主要形式,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突出特征,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语文实践活动既把实践看做是知识的感性来源和知识的检验标准,又把实践看做是发现知识的手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现代教育思想的主体教育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双手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动手意识,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享受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3.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强化语文实践活动中语言文字训练功能。在活动中,进行语言、口语交际、语言积累,以及能力发展,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线。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言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参观、访问博物馆,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办手抄报、墙报、图书角,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朗颂、演讲剧本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沟通和融合,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勤学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课内外联系,培养实践能力
注重课外延伸,是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方式。利用课本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措施之一。如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文描定了解放军英雄连队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在抗日战争中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学生学习了这一课后,去搜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描写英雄人物的故事,并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片段。课后学生从报刊上、荧屏上、图书室里去找资料:读故事,作笔记。然后,分小组召开了故事会,举办成语和片段描写摘抄墙报比赛。通过课外延伸,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点燃了学生心灵之火。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去获取知识,既让学生深入实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竞争中受到启发,得到进步;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受到教育,又培养学生阅读、知识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的能力。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加强语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把握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正确引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课内外联系,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