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问题事关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稳定,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客观地面对、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制定出可行的策略,才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原因
  1.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经改变过去由国家统一分配为面向市场、自主就业。但是还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对自身期望过高,他们期待能够留在大城市里,到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等,这种不现实的预期目标,只会给自身就业设置障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由于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过于理想化,还存在“有业不就”的情况;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怀有“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往往会失去机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依赖性很强,对求职、走向社会还缺乏足够的勇气,凡此种种都不能适应当今的就业形势。
  2.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同其他劳动力一样应当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那些不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必然很难马上找到对口工作,同时对那些已经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来讲,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技术要求,还必然被从工作岗位上“剥离”出来,需要重新寻找工作。这两种情况被称为“非自愿失业”,再从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还有,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大学毕业生就学于3年或4年前,所学专业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又必然产生“摩擦失业”。由于高校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当时社会上所需要的专业,一个培养周期后是否仍然为社会所需要只能是一种预测。这就形成了招生的“超前性”与社会需求“滞后性”的矛盾。
  二 、应对策略
  1.面向市场,自我完善
  高校应瞄准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校领导不能再把就业工作简单化,将就业指导工作理解为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招聘会就大功告成。在课程的设置、科目的选择上要给学生充分的灵活性,跨专业、跨院系的择课都应提倡,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在社会上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即自我完善机制。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即毕业就业后,对那些希望多学知识的毕业生,母校应尽可能提供条件满足,这也是对 “产品”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对“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要与“消费者”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地回访、做市场调研等,不仅有利于双方的沟通联系,了解第一手的资料,更有利于找差距、补不足,利于今后“产品”质量的提高。
  2.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就业难,已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大学生及家长都应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大学生并不是就业市场的弱者,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因为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面对现实,学会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3.各尽其责,共享和谐
  近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11项政策措施,有关部委、部门和团体先后发出14个配套文件,107项具体政策:国家加大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统筹力度,允许学生调整专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工作;鼓励自主创业以及面向毕业生录用公务员等政策,使“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逐步完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用人单位是否也应该改变以往重使用轻培养、重当前利益轻长远规划的思想,多给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而不应等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成熟以后坐享其成。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要各尽其责外,还需精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共享繁荣。
其他文献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体系、新的教材都让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充分研究、开发教材,才能高效率地指导课堂。下面是笔者使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新教材的若干体会和感悟。  一、领会新课标,把握教材结构  初次浏览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整套教材不再像以往一样“以知识
期刊
网络自我效能感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内部条件的综合反映,开展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必将对教学设计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注目标的“完整性”。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辐射学习过程、内容和绩效各个维度。其中,在学习绩效维度上,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开始逐渐扩展到“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生涯发展”等方面。这恰恰是传统的教学目标
期刊
再热情饱满的老师,课堂也难免发生偶然事件。面对不愉快,如何处理才会显示“大师”级的风采?怎样才能捕捉住机智教育的契机,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撷取几个教学中的片段,以抛砖引玉,期待更睿智的精彩。  一、巧用教学内容,收获“理解”的精彩  记得那时正在学习《学弈》,当讲到“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时,坐在前排的李欣托着腮,歪着头,眯着眼傻笑,跑神了。
期刊
课堂巡视是信息技术课上必不可少的教师活动。一般来说,课堂巡视环节要占到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多半时间。教师进行课堂巡视的时候,往往就是学生进行练习新知或完成电子作品的自主时段。巡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手参与和具体操作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另外,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也包括对机房课堂秩序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兼顾个别学生机软硬件故障的快速检修。  表面看来,到了课堂巡视环节,
期刊
时下一个非常时髦的口号受到大家的重视,这就是赏识学生。其实美国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一个赏识效应,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学生,并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创意。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是教孩
期刊
本期嘉宾:  余伟武汉教育博客后台管理员  方立群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广雅小学  黄宁广西柳州市电教站  梁卷明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实验中学  叶耀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顾晓红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    如何在网络时代“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WEB2.0给了我们指引。近年来,教育博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网海”中,我们孜孜不倦地记录自己的教育心得、心路历程。同时,也在寻找着与他人思想碰撞的火
期刊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条理清晰的语言优化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  信息科技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条理性。有逻辑有条理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
期刊
记得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由此可见,体态言语是一门更高深的教学艺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都胜似千言万语,在课堂中简直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的确,在观摩名师课例时,我们总会步入如诗如画的情感境界,不时为他们挥洒自如的手势与惟妙惟肖的表情而感染。原来,我们曾经忽视的体态言语正是课堂教学的“情感源泉”。  灵动的眼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讲活讲好,使学生愿学、喜欢学,学有成效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探索、实践。上好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考试制度改革、良好的育人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
期刊
学习了宜兴市公园路小学朱艳芳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谈谈我对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练习)有效性的实践。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