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根据创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与语言学,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模仿创造法
模仿是“以他为主”,创造是“以我为主”。创造离不开模仿,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的同等必要。”要引导孩子从模仿开始,然后再进入独创。
如教学《詹天佑》(十册),学生在理解描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一段文字后,可要求学生模仿“人”字形线路的设计,设计出火车过两个或三个有一定距离但又不很远的陡坡时应怎么办,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人”字形线路的设计说明语言,用文字和图示说明自己设计的目的、根据、方法。这样学生从模仿开始,步入创造,培养了学生学习别人之长,来个发展和突破,创造出自己独特办法的能力。
二、多向思考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不仅要运用顺序思维,而且要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行逆向思维,确立中间事物,以这个事物为中心,向前后两个方向思考的背向思维。这样学生有了多向思维能力,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如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鲁班学艺》(十册)时,可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木工的祖师”,提出:为什么后来的人尊称鲁班为木工的祖师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末尾,由下而上,层层追问,寻根究底,进行逆向思维,理解鲁班刻苦学艺的表现,以及前因后果,弄清鲁班之所以成为木工祖师,是他尊敬师傅、下定决心、刻苦学艺的结果。逆向思维,能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能力。背向思维能培养学生从一点出发瞻前顾后考虑问题的能力。多向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培养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探索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深入观察法
观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窗口。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实质的观察、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如指导三年级同学观察《送水》图时,可采用五步观察法:1.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看清画面上有哪些人、物和景;2.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看清事物发生在怎样的天气、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以及人们在干什么;3.由景到人、由人到景看清人和景发生着什么联系;4.从人物形象的组合看大家在干什么,从人物形象的大小看主要人物是谁,推断出中心事物是什么,为图命题;5.从人物组合表象边看边想像人们的语言、行动、神态,理解意图,概括出画的主题。这样在引导学生观察中进行分析、概括、联想、推理,从而获得了创造力。
四、缺点列举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挑剔(也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倾向、谋篇布局,甚至一个标点),通过分析列举出事物的缺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并设法付诸实施。
如教学《东郭先生和狼》(六册)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可围绕“东郭先生在对待狼的问题上有什么缺点和错误”进行评论。
五、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往往能成为创造发明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从本人或他人的意愿出发,提出各种新的设想而进行创造发明。
如教学《捞铁牛》(六册)时,学生知道怀丙和尚是利用浮力把铁牛捞起来的。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想除了怀丙和尚的办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铁牛一头一头捞起来?学生就会提出一个又一个设想。学生根据本人的希望和意愿,在提出各种新设想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能力。
六、检核表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抓住有些课文的特点,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创造发明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一个来核对讨论,在核对讨论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
以上所述只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六种主要方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探索出许多更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模仿创造法
模仿是“以他为主”,创造是“以我为主”。创造离不开模仿,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的同等必要。”要引导孩子从模仿开始,然后再进入独创。
如教学《詹天佑》(十册),学生在理解描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一段文字后,可要求学生模仿“人”字形线路的设计,设计出火车过两个或三个有一定距离但又不很远的陡坡时应怎么办,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人”字形线路的设计说明语言,用文字和图示说明自己设计的目的、根据、方法。这样学生从模仿开始,步入创造,培养了学生学习别人之长,来个发展和突破,创造出自己独特办法的能力。
二、多向思考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不仅要运用顺序思维,而且要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行逆向思维,确立中间事物,以这个事物为中心,向前后两个方向思考的背向思维。这样学生有了多向思维能力,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如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鲁班学艺》(十册)时,可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木工的祖师”,提出:为什么后来的人尊称鲁班为木工的祖师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末尾,由下而上,层层追问,寻根究底,进行逆向思维,理解鲁班刻苦学艺的表现,以及前因后果,弄清鲁班之所以成为木工祖师,是他尊敬师傅、下定决心、刻苦学艺的结果。逆向思维,能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能力。背向思维能培养学生从一点出发瞻前顾后考虑问题的能力。多向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培养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探索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深入观察法
观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窗口。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实质的观察、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如指导三年级同学观察《送水》图时,可采用五步观察法:1.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看清画面上有哪些人、物和景;2.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看清事物发生在怎样的天气、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以及人们在干什么;3.由景到人、由人到景看清人和景发生着什么联系;4.从人物形象的组合看大家在干什么,从人物形象的大小看主要人物是谁,推断出中心事物是什么,为图命题;5.从人物组合表象边看边想像人们的语言、行动、神态,理解意图,概括出画的主题。这样在引导学生观察中进行分析、概括、联想、推理,从而获得了创造力。
四、缺点列举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挑剔(也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倾向、谋篇布局,甚至一个标点),通过分析列举出事物的缺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并设法付诸实施。
如教学《东郭先生和狼》(六册)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可围绕“东郭先生在对待狼的问题上有什么缺点和错误”进行评论。
五、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往往能成为创造发明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从本人或他人的意愿出发,提出各种新的设想而进行创造发明。
如教学《捞铁牛》(六册)时,学生知道怀丙和尚是利用浮力把铁牛捞起来的。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想除了怀丙和尚的办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铁牛一头一头捞起来?学生就会提出一个又一个设想。学生根据本人的希望和意愿,在提出各种新设想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能力。
六、检核表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抓住有些课文的特点,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创造发明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一个来核对讨论,在核对讨论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
以上所述只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六种主要方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探索出许多更切实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