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的星星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y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澳地区第一本《米其林餐饮指南》于2008年12月正式推出。书一上市,怨声四起,本地美食家们斥为“鬼佬评中菜,毫无代表性”。造成这种不满,很大的原因是人们对米其林的标准有太多误解。
  文化差异的确存在。西方评审员若对中式菜系不熟悉,评鉴菜式时难免欠缺衡量的标准(例如:这个狮子头比一般的狮子头好/差很多),对于一种菜色究竟是经典还是创意也较难判断。另外,中式菜系里有许多对软韧弹牙口感(也就是台湾人所谓Q)的追求,这向来是西方人比较难欣赏的,所以举凡凤爪、海蜇、牛筋、软骨,甚至华人誉为顶级美食的鲍参翅肚,对许多西方饕客来说都很难理解,即便心胸开阔,勇于尝试,也不容易判断烹饪的质量。还有中菜时常讲究连皮带骨,表示食材完整新鲜,啃咬啐吐之间另增情趣,并不表示草莽低档,这在西式的高级餐厅里是绝对看不到的。诸如此类的例证不胜枚举,评审员因其中任何一样差异产生偏见,都难免影响评鉴结果。
  米其林总裁对于这种“文化相对论”的回应是:“好菜就是好菜,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法国菜不是只有法国人懂得欣赏,中国菜也不是只有中国人懂得欣赏。”此说法当然也有它的道理在,尤其若你采用的“客观”标准是所谓的“米其林”标准。怎么说呢?这很吊诡:米其林标准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标准,但如果四海皆使用此单一标准,最终也能达成某种角度的客观。
  官方公布的米其林评鉴考量包括:食材质量,口味掌控,烹饪技术,个人风格,价值所在,水平恒定度。这些标准听起来还是很主观笼统,但依我在餐厅工作的经验看来,米其林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形式完美。
  就拿我工作过的二星餐厅Amber为例吧,大厨李察曾在荷兰与法国三星餐厅干过,他的标准以及对厨师们的要求都非比寻常。在Amber工作时,我们每一片色拉叶都是检查过的,稍有缺角凹痕即丢弃;蔬果的切割必须大小长短一致,没有模棱两可的空间;酱汁的调配有时从煮汤开始得花上三天的时间。为了从90分提高到100分,为了确保每一盘食物都完美无缺,在质量最巅峰的时刻出菜,厨房里所需动员的人力物力远远超乎寻常人的想象。
  几星期前,我第一次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利苑吃饭,前菜的拼盘才一上桌,我已经刮目相看。原来一般烧膳店里都有的脆皮烧肉,在这里竟然每一块都切成约两公分的立方体,而且每一块猪腩的瘦肉与肥肉比例几乎都一致,吃起来脆软滑腻,非常平衡。其实烧肉就算切得长短不一也一样好吃,但利苑的做法就是精益求精,为了达成大小肥瘦一致的成品,想必费了极大的功夫,而且废弃不用的边角肉一定不少,成本大大提高。光凭这道菜,我就不讶异他们得了一颗星,如果每一道菜都这么无所不用其极地制作,就是三星了。
  习惯了这种劳力超密集的标准后,我几次有机会与一些颇有国际盛名但非星级的大厨合作时,常常惊讶他们的态度竟如此“随便”(菜切得歪歪扭扭的没问题吗?蔬果有点氧化变色也没关系吗),后来才发现,他们的标准其实很正常,甚至与大多数的餐厅比起来已经算严格了。其实稍微随性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样子做菜轻松快乐很多,而且做出来的菜可以很有个性、很美味,吃起来可能比星级料理更畅快淋漓。但由于随性,最终难免造成质量的波动,违反米其林对完美精确与水平恒定的要求。
  总而言之,米其林的星星并不是厨界成功唯一的指标,它象征的是“米其林标准”,这不代表最好吃、最舒服、最赚钱,但一定精准细致、风格独具、水平恒定。以这种非常细微确切的标准来看,我认为米其林有它的公信度与客观性。如果你能认同这种标准而且荷包能力也允许,去米其林评鉴的星级餐厅用餐应是很有价值的美好经验。如果你本来就喜欢小吃和茶餐厅,对米其林的星星也就不要太在意了吧!
其他文献
一天,我们的一位香港朋友到巴黎来,他邀请我们到巴黎有名的大酒店布雷斯托饭店吃饭。  服务是第一流的。一道道菜上上来,有条不紊,上热菜时,服务员总要提醒一句:“小心盘子烫手。”不仅菜热,连装菜的盘子也是加过热的。据说,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温,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热气的蒸发,让顾客闻到菜的香味。  吃完热菜,服务员推着一辆车过来,彬彬有礼地说:“请选奶酪。”车上有牛奶酪、绵羊奶酪、山羊奶酪;有鲜奶酪,也有陈奶
邓小平喜欢打桥牌我早就听说过,但水平如何我不清楚,那时我还没和他打过牌。有一次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当然地信口说道,邓小平的牌,就因为他是邓小平,所以不错。我这话比较含蓄,可以有多种含义:一是可以理解为因为你是邓小平,水平高,所以打得不错;二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你是邓小平,别人都让着你。  没过多久,也就是1984年的夏天,胡耀邦请我到北戴河休假。当时邓小平也在北戴河,听说我来了,邀我过去打牌,而且指名和
潘向黎  著名作家、首席编辑。著有小说、散文集多部,如《无梦相随》、《十年杯》、《红尘白羽》、《纯真年代》、《茶可道》等,其中《茶可道》獲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奖。  有享受下午茶传统的英国人,表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是这样表达的:“这不是我的那杯茶。”我喜欢这种用茶来代替“口味”、“兴趣”的表达,够含蓄,而且典雅,带着淡淡的幽默。回到茶本身,喝茶的人固然常常有自己的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杯茶,这不消
当年,很多去上海最早送漱口冰水的冰激凌店兴致勃勃尝鲜的人,都中了圈套。他们拿起冰水里的柠檬嘬了又嘬,或许以为这杯精美的饮料也是店招牌,所以下次去就会很诚恳地对服务生说,你们这里的东西都太甜,我就要上次那杯冰水吧,遭到服务生的耻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食物的误操作越来越多。那是因为吃东西的仪式感越来越强,于是乎,所谓高级和低级食物的泾渭也越来越分明,通过食物误操作来嘲笑人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多
老婆晚上不吃饭,理由是减肥,这让我欣喜若狂,因为这让我免于牵绊,有空间、有时间、有心情侍弄我的几个下酒菜。  第一个是炒花生米。我自创了一个完美的炒花生米法,名曰250法。怎么个250法呢?那就是炒时在心里数数。分三步走,先数100下,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催香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花生米开始有了那种隐约的、干燥的、芬芳的气息,这是初步胜利;在数第101下时,花生米开始烦躁起来,发出骇人的爆响,这时候
一日,阿凤气鼓鼓地走来,把什么物事塞到四眼手中,又气鼓鼓地走了。杰仔眼尖,瞥见是一张折成菱形的纸条,就大嚷是什么是什么。四眼苦笑,说阿凤把我写的情书给退回来了。什么?这年头居然有人写情书!这四眼也太色胆包天了。大伙儿发一声喊,就要按倒他从裤袋往外掏纸条。四眼扶了扶眼镜,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这情书完全可以公开的。  众人就眼睛直直地展开了那纸条看。怪不得四眼如此镇静,那上头哪有什么绵绵情话,硬是
“收拾”一词是整顿、修理的意思,但在关中,却有另一种含义:“收”者,收留也;“拾”者,把地上没人要的东西捡起来。具体到人,就是娶寡妇或“活人妻”(离婚的妇女),总之,就是娶一个身价不高的女人。河南的水灾,四川的镇反,甘肃的饥荒,流落到关中大量的妇女,正好填补上关中大旱时流落到山西去的妇女缺失。“收拾”这词,大概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收拾”老婆儿的波折  “兆庆要收拾老婆儿了!”在我去官村相亲
这是发生在1940年的事情。新郎姓王,名永安,是新四军的一位兵站站长。  这年的暮春时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出了一位科长,前往兵站检查工作。使这位科长大惑不解的是,兵站站长竟然在贴有大红喜字的新房里接待他并向他汇报工作;尤其使这位科长惊讶的是,兵站站长的“工作汇报”中,居然有一条堂而皇之的内容———说自己结婚了。要知道,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部队干部、战士结婚都有严格规定,并必须得到组织的批准。 
游走各地的美食节目主持人品尝美食之后,要展开一番评价,我总在为他们担心词穷这件事。台湾的主持人很喜欢形容这个吃食“很Q、弹牙”,或者很多汁,先是酸的,回味甘甜之类;内地的主持人早就用完了这些词,开门见山讲做法,你只能从他的表情判断东西是否好吃。但他们从不会流露出不好吃的表情,如果他们说“很特别”,相信我,这东西一定有怪味,很大的怪味。就像《交换空间》被装修完房子的主人摘下眼罩看到晴天霹雳的装修效果
蔡澜说,美食总是从牺牲一点健康开始的。我同意这话。那些打着养生旗号的饭馆,我基本不去,经验告诉我,那些东西必定特别难吃,养什么生呢?养生前能不能先把它做好吃了!  我的理念是,横竖都要生病,不如带着好心情生病。那种装神弄鬼的饭馆我也绝对不去,一听到“独门秘籍”就不愿意去了。饭店的味道是不是独一无二,结论是食客得出的。正常的饭馆应该什么样呢?就是以做饭为生,没有这些过度的修饰。  最好吃的食物,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