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地方性美育资源开展的艺术活动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立足观察、甄别资源美育价值、链接幼儿经验等开展支持幼儿艺术经验建构的多元艺术体验与创作活动的策略,以此促进幼儿艺术经验建构;能力、素养提升,为终身艺术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地方性美育资源;幼儿艺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活动是幼儿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并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推进,主动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幼儿感兴趣、有意义活动的行动力不断提升。结合我园苏州市“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利于幼儿艺术经验建构的地方性美育资源的开发运用》,充分解读幼儿学习特点、思维方式,艺术表现形式等,挖掘幼儿园及周边特有的地方性美育资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获得多样感受,逐步提升成为艺术经验、萌发艺术认知,感受艺术活动的愉悦和快乐。
一、立足观察、价值判断,行之有“据”
⒈搜集,投放——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每所幼儿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内部环境条件不同,都具有地方性资源可开发和利用。资源造就更具有活力的幼儿园课程。我园地处苏州太仓城区,这座洋溢着“锦绣江南金太仓”的城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如舞龙、昆曲、古桥、江南丝竹、麦秸画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可欣赏、可感受、可进行艺术创作的资源。如某大班亲子到沙溪古镇游玩,看到有演员在亭子中吟唱昆曲,一起驻足欣赏,并用摄像机进行拍摄,带到班级和大家分享。幼儿园艺术节开幕式中邀请小学生来进行舞龙表演,大家对时而盘旋摇动的龙极感兴趣,同时在班中投放舞龙材料和音乐,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围绕幼儿生活、兴趣进行地方性资源的搜集和投放,在行进过程中不断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资源的互动中看到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兴趣点和活动的生长点。
⒉甄别,判断——分析资源的地方美育价值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得到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对资源的价值进行甄别和判断。如对 “孩子们喜欢哪些内容,需要哪些内容,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进行分析思考。大班课程活动《昆曲》中涉及到的点:关于昆曲的起源、不同“角色”的特点、唱腔、装扮等都可成为课程资源,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分析及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昆曲的唱腔、 “旦角”的服饰、妆容、头饰等散发出独特的美感和特点,深受喜爱,连男孩子也对昆曲“生行”中的帽子,服饰花纹有着浓厚的兴趣。可见,如果把著力点放在唱腔上会遏制课程的生长点。所以,对资源的多元价值必须要学会甄别,判断,筛选出利于幼儿有益经验建构内容,支持后期的实践中进行欣赏和感受,表现和创造,真正发挥资源的作用。
二、有效链接、拓展体验,研之有“理”
⒈链接,分析——剖析资源对幼儿的艺术经验建构价值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将其转化为幼儿经验,只有分析幼儿经验,才能更精准抓住资源的美育核心价值。某大班开展的《舞龙》活动中,对跟随音乐节奏表演不同动态的龙感兴趣,舞龙的幼儿合作表现龙盘旋、忽高忽下等不同造型充满探究。通过审议,教师分析活动价值,链接《指南》中艺术领域关于“艺术欣赏时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建议,并在表演过程中提供民乐《金蛇狂舞》,进一步把资源的作用延展,支持他们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并在倾听及与同伴合作中把律动和音乐有效结合,体验在音乐中舞龙的乐趣,提升对多种音乐风格、节奏等感知。由此,教师通过观察,剖析资源与幼儿艺术水平、兴趣的链接点,开展适宜的艺术创作活动才会事半功倍。
⒉体验、拓展——确定利于幼儿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
幼儿艺术创造中的释放天性需要通过适宜的艺术形式得到满足,教师要深入了解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将带有“玩”味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艺术元素和规律展现。如幼儿欣赏太仓沙溪古镇老街的房子后,被江南的水乡神韵、粉墙黛瓦、石砖古桥的特点所吸引。教师运用视频、照片对比吴冠中的水墨画进行赏析,感受最简单的点、线、面、色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架构,引导幼儿不仅用水墨的形式在宣纸、油纸伞面、布扇面等材料上用浓淡墨作画,更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组合表现,如轻黏土装饰在造型各异的瓶子上;户外运用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在地上拼摆……。同时,教师观察幼儿兴趣和需要,不断拓展艺术创作材料和形式,如幼儿合作在长卷画上用水墨绘画,用柳条、松果、鲜花等组合表现沙溪老街的桃花、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自然材料的点睛运用让画面洋溢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神韵。可见,通过拓展艺术活动的创作形式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在表现,在支持与延展中引导幼儿进一步增强美的体验与成功的喜悦。
三、有效支持、化零为整,融之有“方”
运用地方美育资源建构幼儿艺术经验不仅要扩展对音乐、美术的理解,加强它们之间以及艺术其他领域(舞蹈、喜剧、艺术欣赏等)之间的联系,要把艺术活动嵌入整体课程之中,体现其融合性。
艺术元素和艺术活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利用地方性美育资源开展艺术活动时,有效甄别其价值,链接幼儿生活、兴趣及经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及时通过多元的欣赏、材料的支持,在一日生活中捕捉幼儿的创作灵感,为他们的艺术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自我审美经验,萌发带有个性的审美创造,享受艺术活动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我是快乐的艺术家——高瞻课程创造性艺术活动本土化实践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0
[2]《学前儿童观察评价体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9
作者简介:
冯琴(1982-),女,江苏太仓,汉族,幼教一级,本科,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朱秀琴(1978-),女,江苏太仓,汉族,幼教一级,本科,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关键词:地方性美育资源;幼儿艺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活动是幼儿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并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推进,主动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幼儿感兴趣、有意义活动的行动力不断提升。结合我园苏州市“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利于幼儿艺术经验建构的地方性美育资源的开发运用》,充分解读幼儿学习特点、思维方式,艺术表现形式等,挖掘幼儿园及周边特有的地方性美育资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获得多样感受,逐步提升成为艺术经验、萌发艺术认知,感受艺术活动的愉悦和快乐。
一、立足观察、价值判断,行之有“据”
⒈搜集,投放——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每所幼儿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内部环境条件不同,都具有地方性资源可开发和利用。资源造就更具有活力的幼儿园课程。我园地处苏州太仓城区,这座洋溢着“锦绣江南金太仓”的城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如舞龙、昆曲、古桥、江南丝竹、麦秸画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可欣赏、可感受、可进行艺术创作的资源。如某大班亲子到沙溪古镇游玩,看到有演员在亭子中吟唱昆曲,一起驻足欣赏,并用摄像机进行拍摄,带到班级和大家分享。幼儿园艺术节开幕式中邀请小学生来进行舞龙表演,大家对时而盘旋摇动的龙极感兴趣,同时在班中投放舞龙材料和音乐,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围绕幼儿生活、兴趣进行地方性资源的搜集和投放,在行进过程中不断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资源的互动中看到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兴趣点和活动的生长点。
⒉甄别,判断——分析资源的地方美育价值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得到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对资源的价值进行甄别和判断。如对 “孩子们喜欢哪些内容,需要哪些内容,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进行分析思考。大班课程活动《昆曲》中涉及到的点:关于昆曲的起源、不同“角色”的特点、唱腔、装扮等都可成为课程资源,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分析及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昆曲的唱腔、 “旦角”的服饰、妆容、头饰等散发出独特的美感和特点,深受喜爱,连男孩子也对昆曲“生行”中的帽子,服饰花纹有着浓厚的兴趣。可见,如果把著力点放在唱腔上会遏制课程的生长点。所以,对资源的多元价值必须要学会甄别,判断,筛选出利于幼儿有益经验建构内容,支持后期的实践中进行欣赏和感受,表现和创造,真正发挥资源的作用。
二、有效链接、拓展体验,研之有“理”
⒈链接,分析——剖析资源对幼儿的艺术经验建构价值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将其转化为幼儿经验,只有分析幼儿经验,才能更精准抓住资源的美育核心价值。某大班开展的《舞龙》活动中,对跟随音乐节奏表演不同动态的龙感兴趣,舞龙的幼儿合作表现龙盘旋、忽高忽下等不同造型充满探究。通过审议,教师分析活动价值,链接《指南》中艺术领域关于“艺术欣赏时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建议,并在表演过程中提供民乐《金蛇狂舞》,进一步把资源的作用延展,支持他们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并在倾听及与同伴合作中把律动和音乐有效结合,体验在音乐中舞龙的乐趣,提升对多种音乐风格、节奏等感知。由此,教师通过观察,剖析资源与幼儿艺术水平、兴趣的链接点,开展适宜的艺术创作活动才会事半功倍。
⒉体验、拓展——确定利于幼儿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
幼儿艺术创造中的释放天性需要通过适宜的艺术形式得到满足,教师要深入了解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将带有“玩”味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艺术元素和规律展现。如幼儿欣赏太仓沙溪古镇老街的房子后,被江南的水乡神韵、粉墙黛瓦、石砖古桥的特点所吸引。教师运用视频、照片对比吴冠中的水墨画进行赏析,感受最简单的点、线、面、色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架构,引导幼儿不仅用水墨的形式在宣纸、油纸伞面、布扇面等材料上用浓淡墨作画,更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组合表现,如轻黏土装饰在造型各异的瓶子上;户外运用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在地上拼摆……。同时,教师观察幼儿兴趣和需要,不断拓展艺术创作材料和形式,如幼儿合作在长卷画上用水墨绘画,用柳条、松果、鲜花等组合表现沙溪老街的桃花、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自然材料的点睛运用让画面洋溢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神韵。可见,通过拓展艺术活动的创作形式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在表现,在支持与延展中引导幼儿进一步增强美的体验与成功的喜悦。
三、有效支持、化零为整,融之有“方”
运用地方美育资源建构幼儿艺术经验不仅要扩展对音乐、美术的理解,加强它们之间以及艺术其他领域(舞蹈、喜剧、艺术欣赏等)之间的联系,要把艺术活动嵌入整体课程之中,体现其融合性。
艺术元素和艺术活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利用地方性美育资源开展艺术活动时,有效甄别其价值,链接幼儿生活、兴趣及经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及时通过多元的欣赏、材料的支持,在一日生活中捕捉幼儿的创作灵感,为他们的艺术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自我审美经验,萌发带有个性的审美创造,享受艺术活动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我是快乐的艺术家——高瞻课程创造性艺术活动本土化实践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0
[2]《学前儿童观察评价体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9
作者简介:
冯琴(1982-),女,江苏太仓,汉族,幼教一级,本科,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朱秀琴(1978-),女,江苏太仓,汉族,幼教一级,本科,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