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斗沙岛,那一抹停泊的蓝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大尾小,东高西低,罗斗沙岛宛如一艘“月牙船”,停泊在琼州海峡东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伴着琼州海峡的潮水,罗斗沙岛一直在漂移,一刻都没停歇。后來,“罗斗沙”玩失踪,神秘地消失好几年。清康熙年间,“罗斗沙”又从海底突然冒出来,重新形成一片新沙洲。“罗斗沙”重出“江湖”后依旧保持原有的“江湖”习气,整天玩“水上漂”。
  在人们的记忆里,罗斗沙曾是一个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秃岛。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下乡知青以战“沙虎”之名来到岛上安营扎寨。刚上岛,他们就遇到暴风沙。
  当时,他们挖一个树坑,沙子就填一个树坑。煮饭时,锅盖稍稍盖晚一点,米饭就会变成沙饭。面对肆虐的风沙,他们立下铮铮誓言:“不治风沙终不还!”
  他们排起人墙,挡住风口,然后挖坑种树浇水。然而,要在秃岛上种树种草种春风,又谈何容易?树苗种了死,死了种,种了又死呀!但他们“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经过“死磕”,硬是把木麻黄栽在沙地里。春雨过后,一棵棵木麻黄树拼命地生根发芽。阳光过处,一棵棵木麻黄树拼命向上生长。吸吮着阳光雨露,这些细小的幼苗终于长成了大树。可以说。知青们是吃着沙饭挺过来的,而木麻黄树却是吃着风沙挺起来的。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将海岛的蓝色梦想彻底摧毁。台风过处,好多木麻黄树被拦腰折断或者被连根拔起,轰然倒下。面对如此惨象,知青们禁不住号啕大哭。树木断裂处流出来的树汁,不就是知青眼里掉下的眼泪吗?
  “罗斗沙”不相信眼泪!哭过之后,他们又像以往无数次一样,重新挖坑种树浇水施肥。他们对着幼小的树苗喊:“即使倒下,也要站起来迎接下一轮风沙!”为了让木麻黄树茁壮成长,他们捞来小鱼小虾积成肥喂养幼树。幼树在春风里生、春风里长,那温暖的春风除了吹绿树芽,也见证了幼苗的成长。
  木麻黄树长大后,挺拔劲秀,绿意葱茏。松针般的枝条厚积亭顶,周边挂满了小棒槌状的褐色的“球果”。很多人都说,每个“球果”里都有段“罗斗沙”的故事。
  我钻进林间,脚下尽是木麻黄针叶。踩着厚厚的落叶针毡,耳边完全是木麻黄的歌唱。耳朵贴着树干细细地听,听到一种浅浅的“沙沙”声。这种声音似情人在窃窃私语,如新婚宴尔在呢喃。
  风乍起,林涛飒飒作响,像是林海在歌唱。此时,林声、风声、涛声、鸟声混在一起,浑然成天籁之音。林涛声唤醒了海岛的早晨,也唤醒了树上的鸟儿。
  “啾啾”“咯咯”,鸟儿在枝丫间顾盼,跳跃,欢快地鸣唱。那些鸟叫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透过树的缝隙向上仰望,我隐约看见一群又一群的鸟儿从远处飞来。它们绕树盘旋三周后,突然哗哗地落下。一时间,木麻黄林里到处都是鸟声、鸟影。灰的、黄的、红的、黑的,全都拉开它们婉转动听的歌喉。
  “啾啾”“吱吱啾啾”“唧唧啾啾——”它们一会儿短鸣,一会儿长调。这种声调里,既有春天的旋律,又有春天的宣言。林带里全都是鸟,万只鸟儿或飞、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万鸟闹春的图景。这些鸟密密麻麻,遮隐着冉冉春光。
  我蹑手蹑脚钻到树林里,“呼——”群鸟忽然腾空而起,遮天蔽日。
  鸟儿时而排成“一”字,时而排成“人”字,伸长着脖子,对着天空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很多人都说,这些“咿呀、咿呀”的叫声,就是“罗斗沙”的“岛语”。而这些“岛语”也恰恰证明“罗斗沙”早已成了一个四季鸟岛。的确,在“罗斗沙”上,不仅春季有鸟儿来栖息,连冬季都有海鸟来繁殖。仲夏时节,更可见到万只海鸟集中到岛上产蛋,而且一个沙窝一个鸟蛋。这些鸟蛋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待海沙的温度升至“爆点”,鸟宝宝便会破壳而出。如果海沙温度过高,这些海鸟就用嘴衔来海水给海沙降温……
  铺天盖地的飞鸟,扑棱着翅膀,飞上天空,飞向大海。然而,大海的天气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已乌云密布。乌云越聚越密,越压越低。顷刻间,暴风雨倾泻下来……
  风雨过后,夜空终于出现了朦胧的月亮光影。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座海岛。我虽然看不清月亮的脸,但这是我见过最美的月亮。月光像被海水淘洗过,带着大海的味道。海岛上的树、鸟、人,甚至海岛的一切都融入半明半暗的月色里。此时,一阵薄雾也从月色里慢慢地晕开。渐渐地,渐渐地,雾越聚越多,越聚越浓,直至将罗斗沙全笼罩起来。薄雾在岛内游动,在幻变,萦绕出一番云阶月地的仙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坐在礁石上看云起云飞,观雾浓雾淡,我心情渐渐地平复起来。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是多好的状态呀!
  不知不觉,雾渐渐地稀薄,渐渐地融化了。此时,我的内心似乎也与雾融化在一起,既无悲也无喜,既无所求也无所惧,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其实,内心清简,一切皆安,多好!
  浓雾散尽了,太阳也渐渐地红起脸。
  突然,一道七彩的霞光瞬间席卷而来,片刻之间便拉皱琼州海峡的天空。“哧哧!”祥云犹若七彩火球一般不断在空中翻腾、跳跃、飞舞、燃烧、爆裂。约莫一刻钟工夫,七彩火球幻化成一条金色的河流,河流两岸耸立着亭台楼阁、城郭古堡,远远望去就如同仙境一般。
  七彩祥云持续在天空中燃烧,一直“烧”至海之南。祥云下的海口市也是霞辉缭绕,宛若海市蜃楼……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期盼已久的春节大假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滋扰,想起小学中学课本里收录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这次不妨重温一次,就从《朝花夕拾》一书读起。曾经在少年时光里影响过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次阅读,那些文字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难以忘怀;而首篇《狗猫鼠》中的隐鼠偶尔做了少年鲁迅的小小宠物,由此生出不同层次的爱憎,今天读起来更让我多了些新的感悟,恰恰遇上这个鼠年。  在母亲端午节绣的荷包品目中,总少不了小
期刊
上初一那年寒假,父亲对我说,他们单位食堂有位老师傅,姓孙,七十多岁,是个高人,会画画,尤其是画蝴蝶,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他问我想不想跟孙师傅学画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天一大早,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去他们的单位。从我家居住的蟹脐沟村到父亲的单位,大约十公里路。因为是由东向西,地势升高,这中间有两个长长的上坡路。父亲骑不动了,我就跳下车,跟着车跑,或在后面推一把。虽然天寒地冻,但一路颠跑,到
期刊
记忆拉回到34年前,我们在同一天跨入晋江一中高一5班。  你是政治课代表,我是英语课代表;你是略带病态的苍白色,我却是健健康康的小麦色;你是班级前几名,我却严重偏科,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我是个慢热型的人,但你第一次主动和我说话,我便滔滔不绝!你说过你没有知音,却执着地把我引为知音,你说只有我懂你。缘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不可思议!  我英语成绩稳居No.1,你也是前几名,你提议我们到操场,一个
期刊
在外面吃得多了,总是各种不适,总想着回家吃顿安宁饭,自己动手或妻子做,两三碟小菜,荤素搭配,不寡不腻,吃得舒坦、自在,关键还有调适脾胃的功能。  菜不多,也并不意味着凑合,一定都是爱吃的具有自家独特口感的,比方说:熘包菜的醋就放得特别的多一些,一般人可吃不了;菜薹炒得刚刚熟,要吃起来还有些脆感;马齿苋一般凉拌了吃,蒜和醋不能少;西芹一般切成寸段用腊肉丝炒;西红柿炒蛋要分开来炒,炒好了再烩,这样色香
期刊
雨,一直下,滋润了四月的乡村,盘活了寂静的宅院。  走进湖溪古色古香的马上桥村,雨,倏然厚重起来。门口“一经堂”的匾额,暗红色的底子,姜黄色的字体,仿佛在牵引你走入时光深处。这是吕姓家族北宋时由山西迁移至此形成的花厅,占地1797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共有44间房,272根落地柱,以“且”字形布局。正厅面阔三间,通面宽由门楼、照壁、正厅和两进后堂组成,左右为厢楼。厢楼有前后贯通的长廊连接
期刊
爸爸最近收藏起了饮料瓶,放在他睡觉的地方。我猜不出爸爸收藏瓶子干啥?  阴郁了很久的天气终于放晴,爸爸说要去郊外找点泥巴回来。我这才明白爸爸收藏饮料瓶的目的。几个小时以后,爸爸蹒跚着走进屋子,一股泥土的气息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突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种玉米的日子。那时候,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前途。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儿。  爸爸把泥巴装进瓶子,慢慢地拿出他从乡下带来的种子和缩小版的农
期刊
一  八人同行南下,散落在同一节车厢里,抬头聊聊天,低头扒手机。  就只两个小时,从浙南到闽南,这次行程的目的地就在我脚下。如果穿越,就回到了唐总章二年,我族祖先从中原来到闽地,平定叛乱,遂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就回到了明崇祯十五年,我族这支祖先从这里迁徙到了浙南,他们北上的路程,不知走了多少时日。  “浙江的朋友,走喽,走喽!”举着小旗的地陪在喊。我却跟随祖先的脚步,回溯来时的路。  史上从闽
期刊
尖细的风从后院的墙缝里钻进来,他紧了紧身上的棉大衣,仍旧有些冷。  这才刚刚入冬,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前几天还艳阳高照,没想到寒流直入,一下就让他冷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习惯坐在靠水壁那张破旧的沙发椅上,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身后陈旧的水壁,张贴着久远年代里毛主席的画像,扭头看看,他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时光像泛黄的纸张,残缺了边沿并结满厚厚的灰尘。  左边的墙壁上挂着母亲的遗像,母亲一直看
期刊
洞庭湖已镂刻成古色的酒葫芦,新墙河就是系在葫芦口子上的一条曲曲折折的白色缎练。从破岚口出发,一路的懵懵懂懂,我行吟在新墙河的历史与现实的时光隧道中。  新墙河古称微水,在众丘之下,山陵之中,是河流千年淤积的平畈,平坦坦舒展在丘陵山脚下,有时看起来好像是静止的,实际上在流淌着,微微地……我想,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一定来过新墙河,否则不会有这么贴切的名字——微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以降,新墙
期刊
洞河深藏。  最先映入水面的是两岸的麦田,接着是山梁上的茅竹,它们都没能逃过深陷在深山里洞河的眼睛。而田野上那些小心翼翼的樱花,还没来得及争艳,就在春风里一一献给了洞河。八公里洞河一路向南,在茅坪造就了一段“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的“小桃源”之境。洞河发源于南漳县李庙镇胡家坪村,流经4个村,路过茅坪村老龙洞、将军石一带,我想,大概由此而得洞河之名吧。一不小心就遇到了楚国早期的都城文化遗址,沾着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