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河西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拓片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观技艺,在文化传承、城市延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拓片;传承;历史意义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河西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拓片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观技艺,在文化传承、城市延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一种传统的记录形式 ,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根据所拓文物的不同,主要分为,甲骨文拓片、历代砖瓦拓片、古币拓片、铜器拓片、汉画像拓片以及碑拓等几大门类,并形成了南帖北碑两大流派。从色彩上又分有墨拓与朱拓两种,是当今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城市记忆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达,人们大多数都在用数码的产品记录生活。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地理位置和文化遗产。一些城市有着数量多且价值高的石刻遗存,而人们记录这些遗存文物的方法仅是通过拍照来存留,拍照留存这种方式虽简单便捷,但却无法保留这些文物石刻的本来面目,而拓片作品有着浓厚历史沉淀,能够传神的体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的心境,是照片或复印品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通过拓片艺术的形式,更深层次的挖掘城市文化,使城市建筑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得以记录和留存下来,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
拓片作品是每个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生活旧物用它独特的方式保存了消失的价值、还原了人们珍贵的历史记忆。
例如
二、一生一事
“择一事,忠一生”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贯穿整个影片的思想。这部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引发了我们对当下传统技艺传承的反思。那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文物每一个都充满着生命和故事,人们之所以能够重新见到这些精美的器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具有匠人精神的人在故宫的角落中修修补补。
如今,有这样三个80后也做着像这些匠人一样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8年前,26岁的闫大鹏在一家私人石刻艺术博物馆做顾问,看到博物馆里饱经历史沧桑流传下来的时刻,他想:“这些石刻放在博物馆只有少数人能看到,如果能做成拓片,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有了这个想法,便开始拜师学艺。几经周折,他成了当今平面拓片界名家唐国强老师门下弟子。为了学到手艺,他跟随老师多地奔波,一天一万的高额学费也没有消减他对学习拓片的热情。4年前,有着相同爱好的王凯锐和郗文斌也在他的带领下,步入了拓片的世界。数年来,他们为了寻找石刻遗存,累计行程数万里,足迹踏遍祖国大地,有时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郗文斌说,拓片看似容易,却很有讲究。因为年代的久远,很多文字图案,往往都很细微,复制起来困难很大,而且多数是在野外,狂风劲吹、烈日暴晒,要将一块碑文或石刻拓印下来,难度可想而知。此外,拓片还有时间限制,春末夏初、夏末秋初,除去刮风下雨,一年也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他们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搏斗。为了拓一副拓片,他们常常是从早上开工一直要忙到天黑,包起包落,拓包不知道要扑打多少次,又要饱受太阳的暴晒,一天下来胳膊酸的抬不起来,整个人都要摊了。但是,这些艰辛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最让他们难受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拓片艺术,对他们的不理解、不支持,吃闭门羹、碰钉子,是常有的事儿。[1]然而,这一切的困难、艰辛并没有阻止他们的拓片梦,反而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走的更加坚定。
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便是将这个传统古老的技艺不断传承发展下去,让历史的记忆不在时间的风蚀下磨平。
三、拓片背后的故事
拓片是一个承载无数过往的,神秘的艺术形式。它的背后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次次的取墨,一次次的拍打,将历时封存在宣纸之上。多数文物,经过风雨的摧残,已不像当年般璀璨,而正是拓片,把时隔千年的辉煌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与历史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比如,北京地区的藏文碑刻的拓片就带给我们许多不曾见到的历史。清静化城塔记碑文(藏文拓片)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为庆贺清高宗70寿辰来京是年11月圆寂,翌年將其舍利送回西藏,在西黄寺建衣冠冢,名清净化城塔。清高宗在碑文中记述了此事,并对六世班禅来内地做出高度评价:“初班禅来宾也,海宇清宴,民物熙和,乐观华夏之振兴之黄教,而蒙古诸藩一闻是事无不欣喜顶戴,倾心执役。内地人们亦延领企踵,奔走皈依,以为国家吉祥善事,于震旦国土宣扬宗乘,成就无量功德者焉。”[2]
据《金史.完颜希尹传》:“金人初无文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适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3]
四、中华文化的传承
拓片技艺,是一项趋于落没的中华传统技艺,在追求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正确的面对、审视、运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显得十分重要。当徐冰《鬼打墙》中万里的长城就这样放在了一间屋子里,这让我联想到了被烧毁的圆明园,还有即将消失或损坏的文物。如果圆明园在毁灭之前可以保留拓片纹样,那么现在它剩下的就不止是冰冷的残垣断壁。以此点继续延伸,那么拓片是不是也可以更真实的重现历史呢?
总结: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受到了科技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加之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导致传统文化很难被完整的传承下来。从拓片这一个很小的传统技法,延伸到中华文化,以小见大,是不是拓片的现状正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这是值得国人深思的一个问题。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国人的自信心、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很多時候十分费解为什么画油画的多,画中国画的少;为什么我们的考学当中需要了解体积、光影,而中国泼墨写意之美荡然无存;这种种的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以上观点,正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去传承保护,这段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微信公众号“拓片故事汇”
[2]《北京地区的藏文碑刻文献》 阿华.阿旺华丹 文章编号:10002-557(x)(2001)s2-0097-06
[3]《 西安碑林发现女真文书南宋拓全幅集王<圣教序>及版画》 刘最长 朱捷元
【关键词】:拓片;传承;历史意义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河西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拓片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观技艺,在文化传承、城市延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一种传统的记录形式 ,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根据所拓文物的不同,主要分为,甲骨文拓片、历代砖瓦拓片、古币拓片、铜器拓片、汉画像拓片以及碑拓等几大门类,并形成了南帖北碑两大流派。从色彩上又分有墨拓与朱拓两种,是当今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城市记忆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达,人们大多数都在用数码的产品记录生活。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地理位置和文化遗产。一些城市有着数量多且价值高的石刻遗存,而人们记录这些遗存文物的方法仅是通过拍照来存留,拍照留存这种方式虽简单便捷,但却无法保留这些文物石刻的本来面目,而拓片作品有着浓厚历史沉淀,能够传神的体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的心境,是照片或复印品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通过拓片艺术的形式,更深层次的挖掘城市文化,使城市建筑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得以记录和留存下来,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
拓片作品是每个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生活旧物用它独特的方式保存了消失的价值、还原了人们珍贵的历史记忆。
例如
二、一生一事
“择一事,忠一生”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贯穿整个影片的思想。这部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引发了我们对当下传统技艺传承的反思。那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文物每一个都充满着生命和故事,人们之所以能够重新见到这些精美的器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具有匠人精神的人在故宫的角落中修修补补。
如今,有这样三个80后也做着像这些匠人一样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8年前,26岁的闫大鹏在一家私人石刻艺术博物馆做顾问,看到博物馆里饱经历史沧桑流传下来的时刻,他想:“这些石刻放在博物馆只有少数人能看到,如果能做成拓片,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有了这个想法,便开始拜师学艺。几经周折,他成了当今平面拓片界名家唐国强老师门下弟子。为了学到手艺,他跟随老师多地奔波,一天一万的高额学费也没有消减他对学习拓片的热情。4年前,有着相同爱好的王凯锐和郗文斌也在他的带领下,步入了拓片的世界。数年来,他们为了寻找石刻遗存,累计行程数万里,足迹踏遍祖国大地,有时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郗文斌说,拓片看似容易,却很有讲究。因为年代的久远,很多文字图案,往往都很细微,复制起来困难很大,而且多数是在野外,狂风劲吹、烈日暴晒,要将一块碑文或石刻拓印下来,难度可想而知。此外,拓片还有时间限制,春末夏初、夏末秋初,除去刮风下雨,一年也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他们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搏斗。为了拓一副拓片,他们常常是从早上开工一直要忙到天黑,包起包落,拓包不知道要扑打多少次,又要饱受太阳的暴晒,一天下来胳膊酸的抬不起来,整个人都要摊了。但是,这些艰辛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最让他们难受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拓片艺术,对他们的不理解、不支持,吃闭门羹、碰钉子,是常有的事儿。[1]然而,这一切的困难、艰辛并没有阻止他们的拓片梦,反而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走的更加坚定。
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便是将这个传统古老的技艺不断传承发展下去,让历史的记忆不在时间的风蚀下磨平。
三、拓片背后的故事
拓片是一个承载无数过往的,神秘的艺术形式。它的背后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次次的取墨,一次次的拍打,将历时封存在宣纸之上。多数文物,经过风雨的摧残,已不像当年般璀璨,而正是拓片,把时隔千年的辉煌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与历史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比如,北京地区的藏文碑刻的拓片就带给我们许多不曾见到的历史。清静化城塔记碑文(藏文拓片)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为庆贺清高宗70寿辰来京是年11月圆寂,翌年將其舍利送回西藏,在西黄寺建衣冠冢,名清净化城塔。清高宗在碑文中记述了此事,并对六世班禅来内地做出高度评价:“初班禅来宾也,海宇清宴,民物熙和,乐观华夏之振兴之黄教,而蒙古诸藩一闻是事无不欣喜顶戴,倾心执役。内地人们亦延领企踵,奔走皈依,以为国家吉祥善事,于震旦国土宣扬宗乘,成就无量功德者焉。”[2]
据《金史.完颜希尹传》:“金人初无文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适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3]
四、中华文化的传承
拓片技艺,是一项趋于落没的中华传统技艺,在追求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正确的面对、审视、运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显得十分重要。当徐冰《鬼打墙》中万里的长城就这样放在了一间屋子里,这让我联想到了被烧毁的圆明园,还有即将消失或损坏的文物。如果圆明园在毁灭之前可以保留拓片纹样,那么现在它剩下的就不止是冰冷的残垣断壁。以此点继续延伸,那么拓片是不是也可以更真实的重现历史呢?
总结: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受到了科技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加之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导致传统文化很难被完整的传承下来。从拓片这一个很小的传统技法,延伸到中华文化,以小见大,是不是拓片的现状正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这是值得国人深思的一个问题。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国人的自信心、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很多時候十分费解为什么画油画的多,画中国画的少;为什么我们的考学当中需要了解体积、光影,而中国泼墨写意之美荡然无存;这种种的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以上观点,正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去传承保护,这段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微信公众号“拓片故事汇”
[2]《北京地区的藏文碑刻文献》 阿华.阿旺华丹 文章编号:10002-557(x)(2001)s2-0097-06
[3]《 西安碑林发现女真文书南宋拓全幅集王<圣教序>及版画》 刘最长 朱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