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初中教材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排列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人物画廊。像热情好客、聪明机智的双喜;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的长妈妈;自私势利、尖酸泼辣的杨二嫂;辛苦麻木、乞福神灵的中年闰土;不学无术、靡烂庸俗的清国留学生;生活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务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在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下,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灵魂,有力地揭示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那个阶层、那一类人的特征。在这些人物身上承载着鲁迅先生的喜怒哀乐,寄托对黑暗腐朽的旧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对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企盼。
一、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人物,揭示灵魂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抓住了清国留学生的发型特征,运用夸张、比喻、反语的修辞方法,来揭示其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
“樱花烂熳的时节”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鬓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将辫盘起,藏在帽下,是追赶时髦。留着辫子,以示忠于大清。“盘得平”,“油光可鉴”,表示精心打扮;“扭几扭”,写他们招摇过市,以丑为美,自我陶醉,不伦不类;“实在是标致极了”,用反语表达了一个爱国者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讽刺、厌恶之情,读来使人畅快淋漓。
二、善用白描手法,活画人物
白描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状,不加任何粉饰。鲁迅先生将它活用于用语言对人物的刻画中,不仅“画”其形而且“画”其神。
小说《故乡》中,年轻美丽的杨二嫂,二十年后却成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中细脚伶仃的圆规”。刻画出她的尖酸、刻薄。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色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刻画出他的劳苦贫穷和悲苦。
三、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
“我”,一个少年儿童,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他不识字,也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探家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出了她对孩子多么关心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又是那样的不辞辛苦。以致“我”惊喜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起来”。
添改讲议,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四个细小的事情却能表现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人,是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人,是一个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人,是一个具有求实精神的人。
四、巧用烘托,展示人物命運
以乐写哀,哀更显哀,以喜写悲,更添悲色。孔已己的悲剧,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
孔乙已在笑声中“粉墨”登场:穿着破破烂烂的长衫,硬摆“读书人”的架子,表明他羡慕上层社会,看不起劳动人民。站着喝“短衣帮”才喝的酒,显示他的生活贫困,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一样,展示他现实处境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可笑。
孔乙己在笑声中痛苦挣扎:“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落第”是孔乙己最痛心的伤疤,视为奇耻大辱,对它讳莫如深,唯恐别人触及。“短衣帮”却要用“刀”把它“刮”开,再放上一把“盐”。在他最痛苦最悲惨“文言”呻吟中,众人都哄笑起来,店由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孔乙己悲惨到了极点,众人也笑到了极点。“黑瘦的脸色”,“破旧的袄”,“两脚盘坐在蒲包上”,用“手”走路,是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写照。面对身心被摧残、濒临绝境的孔乙己,掌柜与短衣帮们仍旧是开心的笑。“笑”在这里成了杀人的利器,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五、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个性化的人物
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什么山上就唱什么歌,什么人就说什么话,语言是性格的标签。
“哈这么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这便是势利、尖刻、泼辣的杨二嫂。
闰土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透着一股冷,使两颗纯真、友好、平等的心,再也无法融合了。虽然儿时的好友近在眼前,却又像是远在天边。二十年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使闰土的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麻木得反而去维护压迫他的封建等级观念。在强大的封建等级观念面前,童年的真挚情谊显得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
六、挥洒本性、展示灵魂的动作
穷困潦倒,却硬要摆阔的孔乙已用“排”来显示自己孤高。惨不思睹的孔乙已用“摸”来暗示要离开这冷漠的世界。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中,较大的聚在船尾”,“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里的动词,既写出了大家愿望实现,急于去赵庄看社戏的迫切心情,又写出了这群少年驾船技术的熟练,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对“我”的关心呵护,真是一石四鸟,手法高妙。
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塑造出的人物多姿多彩。读先生的文章,赏析人物,细细品味,字字把玩,才能领悟其妙。
一、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人物,揭示灵魂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抓住了清国留学生的发型特征,运用夸张、比喻、反语的修辞方法,来揭示其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
“樱花烂熳的时节”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鬓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将辫盘起,藏在帽下,是追赶时髦。留着辫子,以示忠于大清。“盘得平”,“油光可鉴”,表示精心打扮;“扭几扭”,写他们招摇过市,以丑为美,自我陶醉,不伦不类;“实在是标致极了”,用反语表达了一个爱国者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讽刺、厌恶之情,读来使人畅快淋漓。
二、善用白描手法,活画人物
白描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状,不加任何粉饰。鲁迅先生将它活用于用语言对人物的刻画中,不仅“画”其形而且“画”其神。
小说《故乡》中,年轻美丽的杨二嫂,二十年后却成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中细脚伶仃的圆规”。刻画出她的尖酸、刻薄。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色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刻画出他的劳苦贫穷和悲苦。
三、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
“我”,一个少年儿童,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他不识字,也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探家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出了她对孩子多么关心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又是那样的不辞辛苦。以致“我”惊喜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起来”。
添改讲议,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四个细小的事情却能表现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人,是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人,是一个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人,是一个具有求实精神的人。
四、巧用烘托,展示人物命運
以乐写哀,哀更显哀,以喜写悲,更添悲色。孔已己的悲剧,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
孔乙已在笑声中“粉墨”登场:穿着破破烂烂的长衫,硬摆“读书人”的架子,表明他羡慕上层社会,看不起劳动人民。站着喝“短衣帮”才喝的酒,显示他的生活贫困,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一样,展示他现实处境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可笑。
孔乙己在笑声中痛苦挣扎:“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落第”是孔乙己最痛心的伤疤,视为奇耻大辱,对它讳莫如深,唯恐别人触及。“短衣帮”却要用“刀”把它“刮”开,再放上一把“盐”。在他最痛苦最悲惨“文言”呻吟中,众人都哄笑起来,店由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孔乙己悲惨到了极点,众人也笑到了极点。“黑瘦的脸色”,“破旧的袄”,“两脚盘坐在蒲包上”,用“手”走路,是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写照。面对身心被摧残、濒临绝境的孔乙己,掌柜与短衣帮们仍旧是开心的笑。“笑”在这里成了杀人的利器,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五、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个性化的人物
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什么山上就唱什么歌,什么人就说什么话,语言是性格的标签。
“哈这么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这便是势利、尖刻、泼辣的杨二嫂。
闰土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透着一股冷,使两颗纯真、友好、平等的心,再也无法融合了。虽然儿时的好友近在眼前,却又像是远在天边。二十年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使闰土的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麻木得反而去维护压迫他的封建等级观念。在强大的封建等级观念面前,童年的真挚情谊显得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
六、挥洒本性、展示灵魂的动作
穷困潦倒,却硬要摆阔的孔乙已用“排”来显示自己孤高。惨不思睹的孔乙已用“摸”来暗示要离开这冷漠的世界。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中,较大的聚在船尾”,“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里的动词,既写出了大家愿望实现,急于去赵庄看社戏的迫切心情,又写出了这群少年驾船技术的熟练,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对“我”的关心呵护,真是一石四鸟,手法高妙。
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塑造出的人物多姿多彩。读先生的文章,赏析人物,细细品味,字字把玩,才能领悟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