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与写作的标准和要求
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深刻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作方面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二、语文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切切察察、无知的阿长却是最关怀“我”的人,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凝聚着深爱的父亲的背影,为了盖起九层台阶劳碌一生的父亲,处于社会底层孤独而善良的老王,寒冷的冬日独自去看海的乡村教师……他们都是一个个极为普通甚至身份低微的人,却有着形形色色的“爱”的闪光点。
学生对写人的文章比较熟悉,能够完整地概括文章的内容,熟知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但是对于文章整体的写法、朴素自然中透着典雅的语言风格比较陌生。因此借教材教给学生写法和语言成为本单元阅读写作的重点。
三、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
(一)跟着教材学埋线索——完整地表现人物。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串起“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四部分,我课上先是引领学生概括出这四部分,然后使用切块拼接法组织学生分别找出每部分写父亲和“我”的句子,在一一对应的分析中学生认识到,以“背影”为线索,将父亲那种无微不至却又深沉无比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我”的情感变化更是突出了父爱异乎寻常地感人。
(二)跟着教材学写法——有波折地讲述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概括关于阿长的事件并分析阿长的人物性格和特点,鲁迅先生先是写了阿长切切察察、行为粗俗等令人讨厌的毛病和缺点,又详细讲述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将阿长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表现得更为深刻,于是结尾“仁慈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所抒发的怀念之情显得更为真挚而深沉。
(三)跟着教材学语言——有深度地表达爱。
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从比较中体会。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我选了《背影》中的“望父买橘”和《目送》的第一次目送(父亲送“我”去大学上班)两个片段进行比较。
1.请学生诵读两个段落,并从中标画出人物描写句;
2.使用坐庄法进行语言赏析活动,选择文中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写赏析,参考形式“我从文中哪个词或哪个句子感受到……,因为……”。
3.《背影》的“望父买橘”,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对父亲的动作、外貌描写,在赏析中学生认识到在细致具体的人物描写背后,蕴含的是一个儿子对眼前父亲的深深感动和往昔不耐烦的深深自责,而《目送》的片段中,学生认识到了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儿对父亲那种体贴甚至些许的自卑,心中那种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望着父亲的小货车远去时那处留白“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还有学生联系到了文中目送儿子时的那只邮筒,于是学生们意外解锁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留白”。
(四)跳出教材看生活——我眼中的父亲
在以教材为依托的阅读指导后,我又安排了以“父亲”为主题的写作课,目的在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完整地表现人物、有波折地讲述故事、有深度地表达爱。
1.搜集资料。和父亲谈谈,听父亲说说他的故事;或者听其他家庭成员讲父亲的故事。
2.推荐观看《朗读者》中麦家与儿子的那一段,并再次研读《背影》《台阶》《目送》。
3.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然后在班级中讲自己父親的故事,说一说自己想表现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4.写写自己的父亲,最好在亲情基础上,超越亲情,写写对父亲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
5.选取一种作文组材结构形式,作文思路更清晰。
四、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将写父亲和表现父亲对“我”的爱混淆。学生平时习惯于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而对父亲缺少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写作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擅长写作的同学作文呈现思维深刻、文采斐然的特点,而不擅长的同学则连书写都不过关。下一步写作教学要注重分层训练,写作指导加强面批作文的广度和深度。
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深刻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作方面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二、语文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切切察察、无知的阿长却是最关怀“我”的人,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凝聚着深爱的父亲的背影,为了盖起九层台阶劳碌一生的父亲,处于社会底层孤独而善良的老王,寒冷的冬日独自去看海的乡村教师……他们都是一个个极为普通甚至身份低微的人,却有着形形色色的“爱”的闪光点。
学生对写人的文章比较熟悉,能够完整地概括文章的内容,熟知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但是对于文章整体的写法、朴素自然中透着典雅的语言风格比较陌生。因此借教材教给学生写法和语言成为本单元阅读写作的重点。
三、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
(一)跟着教材学埋线索——完整地表现人物。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串起“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四部分,我课上先是引领学生概括出这四部分,然后使用切块拼接法组织学生分别找出每部分写父亲和“我”的句子,在一一对应的分析中学生认识到,以“背影”为线索,将父亲那种无微不至却又深沉无比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我”的情感变化更是突出了父爱异乎寻常地感人。
(二)跟着教材学写法——有波折地讲述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概括关于阿长的事件并分析阿长的人物性格和特点,鲁迅先生先是写了阿长切切察察、行为粗俗等令人讨厌的毛病和缺点,又详细讲述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将阿长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表现得更为深刻,于是结尾“仁慈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所抒发的怀念之情显得更为真挚而深沉。
(三)跟着教材学语言——有深度地表达爱。
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从比较中体会。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我选了《背影》中的“望父买橘”和《目送》的第一次目送(父亲送“我”去大学上班)两个片段进行比较。
1.请学生诵读两个段落,并从中标画出人物描写句;
2.使用坐庄法进行语言赏析活动,选择文中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写赏析,参考形式“我从文中哪个词或哪个句子感受到……,因为……”。
3.《背影》的“望父买橘”,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对父亲的动作、外貌描写,在赏析中学生认识到在细致具体的人物描写背后,蕴含的是一个儿子对眼前父亲的深深感动和往昔不耐烦的深深自责,而《目送》的片段中,学生认识到了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儿对父亲那种体贴甚至些许的自卑,心中那种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望着父亲的小货车远去时那处留白“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还有学生联系到了文中目送儿子时的那只邮筒,于是学生们意外解锁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留白”。
(四)跳出教材看生活——我眼中的父亲
在以教材为依托的阅读指导后,我又安排了以“父亲”为主题的写作课,目的在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完整地表现人物、有波折地讲述故事、有深度地表达爱。
1.搜集资料。和父亲谈谈,听父亲说说他的故事;或者听其他家庭成员讲父亲的故事。
2.推荐观看《朗读者》中麦家与儿子的那一段,并再次研读《背影》《台阶》《目送》。
3.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然后在班级中讲自己父親的故事,说一说自己想表现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4.写写自己的父亲,最好在亲情基础上,超越亲情,写写对父亲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
5.选取一种作文组材结构形式,作文思路更清晰。
四、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将写父亲和表现父亲对“我”的爱混淆。学生平时习惯于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而对父亲缺少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写作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擅长写作的同学作文呈现思维深刻、文采斐然的特点,而不擅长的同学则连书写都不过关。下一步写作教学要注重分层训练,写作指导加强面批作文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