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情感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部动力。而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行为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动力的放大器”,它能够强化或削弱个体的行为动力。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行为活动,也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对学习者来说,情感支持着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某种倾向:在积极的情感因素(兴趣,自尊感,成就感等)作用下,学习者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而在消极的情感因素(厌倦,焦虑等)的作用下,学生容易产生被动和抵制行为,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的情感同样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具有亲和力,上课充满激情,学生的积极情感就能够被调动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反之,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削弱,教学效果会明显下降。
二、 英语情境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体现
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能否通过考试,而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因而,即使作为一门语言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很少有交流。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学习积极性大为受挫。情境教学提倡与实际情境相类似的、以事实或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情境教学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多采用对话、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情况教学注重的是教材和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它通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教材以及所进行的活动上,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能力。
三、 英语情境教学中教师的职责
在英语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适时地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造一种积极的学生自主的课堂环境。下面,笔者就从情感因素的角度,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分析一下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 课前
注重兴趣性。教师在选择材料和设计情境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知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求知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应该在平时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来了解学生,或者采取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想法和爱好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学生,教师在教学决断时才会有针对性。
注重实际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考虑到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流意义,能否激起学生的交流愿望。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这种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看来,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身主动选择,使新输入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因为实际情境领域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 课中
创设期望情感。期望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有期待,就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发挥出更强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反之则会自暴自弃,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充满希望,尤其是那些内向,不自信的学生。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创设合力情感。在英语情境教学中,协作学习是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讨论和相互学习,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正向的价值评价,对个体有着异乎寻常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当自尊感受到鼓励和保护时,学习的认知活动最有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尊感,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应该在提示下,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加以纠正,或者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要避免在全班范围内对个别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注重学生均衡发展。作为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对于那些内向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
注重教师的自身参与。当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时,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进行自主发挥,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否则,教师和学生仍然会存在一种沟通障碍,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感到压抑。
3. 课后
在课后,教师要对当天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学生的表现如何,学习效果怎样,课堂氛围是否积极,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考虑到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如何进行改进等。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接下去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提高。
总之,教师要重视情感作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情感氛围,这样,教师和学生就能从教学活动中获得乐趣,语言学习也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得到学习效率的提高。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部动力。而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行为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动力的放大器”,它能够强化或削弱个体的行为动力。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行为活动,也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对学习者来说,情感支持着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某种倾向:在积极的情感因素(兴趣,自尊感,成就感等)作用下,学习者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而在消极的情感因素(厌倦,焦虑等)的作用下,学生容易产生被动和抵制行为,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的情感同样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具有亲和力,上课充满激情,学生的积极情感就能够被调动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反之,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削弱,教学效果会明显下降。
二、 英语情境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体现
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能否通过考试,而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因而,即使作为一门语言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很少有交流。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学习积极性大为受挫。情境教学提倡与实际情境相类似的、以事实或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情境教学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多采用对话、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情况教学注重的是教材和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它通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教材以及所进行的活动上,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能力。
三、 英语情境教学中教师的职责
在英语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适时地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造一种积极的学生自主的课堂环境。下面,笔者就从情感因素的角度,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分析一下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 课前
注重兴趣性。教师在选择材料和设计情境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知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求知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应该在平时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来了解学生,或者采取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想法和爱好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学生,教师在教学决断时才会有针对性。
注重实际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考虑到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流意义,能否激起学生的交流愿望。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这种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看来,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身主动选择,使新输入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因为实际情境领域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 课中
创设期望情感。期望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有期待,就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发挥出更强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反之则会自暴自弃,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充满希望,尤其是那些内向,不自信的学生。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创设合力情感。在英语情境教学中,协作学习是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讨论和相互学习,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正向的价值评价,对个体有着异乎寻常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当自尊感受到鼓励和保护时,学习的认知活动最有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尊感,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应该在提示下,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加以纠正,或者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要避免在全班范围内对个别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注重学生均衡发展。作为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对于那些内向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
注重教师的自身参与。当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时,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进行自主发挥,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否则,教师和学生仍然会存在一种沟通障碍,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感到压抑。
3. 课后
在课后,教师要对当天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学生的表现如何,学习效果怎样,课堂氛围是否积极,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考虑到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如何进行改进等。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接下去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提高。
总之,教师要重视情感作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情感氛围,这样,教师和学生就能从教学活动中获得乐趣,语言学习也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得到学习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