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劳动中的公平》一文中,对于校园劳动教育中公平性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回想校园中,从搬、发教材,到日常教室及校园清扫,再到诸如除草等集体劳动,其实无一不涉及有关人性和公平性的辩证思考。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举过一个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虽然他是用此例来类比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是不相同的,在这里不妨回归其本来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意义亦是在于让学生适度发展,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并确定这个度,找到合适的路径帮助孩子找到劳动中的乐趣和成就。
首先,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孩子们这项活动之中,既要有教师的视野,将整个集体劳动的整个过程收纳于心,就像一台可以随时移动、不时调整焦点的摄像机,将其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愉快的细节、不足的地方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同时,也要有孩子的视角,对这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劳动过程中的辛劳和汗水,在整个过程中还要不间断地与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谈话。
其次,我始终认为,劳动中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性,其评判的尺度也并非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如果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权威,“确信”自己可以公平地分派劳动任务,甚至不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来代替集体做决定,那这种霸道和专权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因此,劳动任务的分配应该是由孩子们决定的、愿意接受的,并乐于承担其结果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告知孩子们这项拔草任务的必要内容,比如规定的时间、除草范围、所需工具,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由孩子们推选劳动小组的负责人,让负责人再去与组员协商分解任务,将任务分到每个人身上。教师在小组分工过程中做好倾听,除非某项分工的确不够合理,否则尽量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最后,孩子们分好小组、确定好每个人的任务之后,教师适时出现,根据本班孩子的兴趣爱好用游戏的方式来编排这项劳动,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让藏身于地上和砖缝的小草变成小朋友需要去保护的精灵或者要被消灭的妖怪,充分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让这样一场劳动变得更富有诗意;或者可以用孩子们喜欢玩的网络游戏,比如摩尔庄园等,让拔草变成他们团队需要完成的一项游戏任务,还可以让小组之间公平对决,进行较量,这样就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并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劳动任务全部结束之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将之前的童话故事或者游戏任务代入其中,弱化那种硬性的量化评价结果——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而是让孩子们将故事或者游戏进行到底,为我们共同的故事或共同的游戏设计美好的结局,再总结收获,将故事的激励或者游戏的快乐持续下去。
总之,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掌握好自己的分寸,既要做不随意指挥、不轻易发表意见的“隐形人”,又要做一个融入孩子间共同经历劳动的“小矮人”,更要做一个富于爱心和幻想、充满智慧的“设计师”。劳动教育要基于儿童的天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那样,“儿童是易受冲动的人,他们的全部兴趣都在今天的快乐和满足上”。在劳动中,让学生得到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交往的快乐,共同劳动,共同享受休息,共同体会劳动成就。我想,这样一种以共同体验、集体主义来取代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也许更为符合我们对于公平性的追求吧!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刘长悦)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举过一个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虽然他是用此例来类比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是不相同的,在这里不妨回归其本来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意义亦是在于让学生适度发展,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并确定这个度,找到合适的路径帮助孩子找到劳动中的乐趣和成就。
首先,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孩子们这项活动之中,既要有教师的视野,将整个集体劳动的整个过程收纳于心,就像一台可以随时移动、不时调整焦点的摄像机,将其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愉快的细节、不足的地方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同时,也要有孩子的视角,对这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劳动过程中的辛劳和汗水,在整个过程中还要不间断地与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谈话。
其次,我始终认为,劳动中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性,其评判的尺度也并非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如果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权威,“确信”自己可以公平地分派劳动任务,甚至不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来代替集体做决定,那这种霸道和专权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因此,劳动任务的分配应该是由孩子们决定的、愿意接受的,并乐于承担其结果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告知孩子们这项拔草任务的必要内容,比如规定的时间、除草范围、所需工具,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由孩子们推选劳动小组的负责人,让负责人再去与组员协商分解任务,将任务分到每个人身上。教师在小组分工过程中做好倾听,除非某项分工的确不够合理,否则尽量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最后,孩子们分好小组、确定好每个人的任务之后,教师适时出现,根据本班孩子的兴趣爱好用游戏的方式来编排这项劳动,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让藏身于地上和砖缝的小草变成小朋友需要去保护的精灵或者要被消灭的妖怪,充分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让这样一场劳动变得更富有诗意;或者可以用孩子们喜欢玩的网络游戏,比如摩尔庄园等,让拔草变成他们团队需要完成的一项游戏任务,还可以让小组之间公平对决,进行较量,这样就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并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劳动任务全部结束之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将之前的童话故事或者游戏任务代入其中,弱化那种硬性的量化评价结果——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而是让孩子们将故事或者游戏进行到底,为我们共同的故事或共同的游戏设计美好的结局,再总结收获,将故事的激励或者游戏的快乐持续下去。
总之,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掌握好自己的分寸,既要做不随意指挥、不轻易发表意见的“隐形人”,又要做一个融入孩子间共同经历劳动的“小矮人”,更要做一个富于爱心和幻想、充满智慧的“设计师”。劳动教育要基于儿童的天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那样,“儿童是易受冲动的人,他们的全部兴趣都在今天的快乐和满足上”。在劳动中,让学生得到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交往的快乐,共同劳动,共同享受休息,共同体会劳动成就。我想,这样一种以共同体验、集体主义来取代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也许更为符合我们对于公平性的追求吧!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刘长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