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的教学片段是文章作者在教学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的除法》时的主要情景,教学的是例题4,运用“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是整十数来试商,并且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调整商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已经完成教学例题3,学生掌握了“四舍”法把除数看成是整十数来试商,并在发现商大了时会进行“调小”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突破“调商”这个重点与难点部分,文章作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尝试探究、交流讨论、汇报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调商”的整个过程自主探究掌握,解决新的问题。
关键词:试商;调商;余数
一、课堂教学片段
课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的除法(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77页例题4的内容)。
师:根据这个礼堂的座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学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97人,可以坐满几排?
师(肯定)完整出示情景与问题:学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97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你们会列式吗?
生2:197÷28。
师:请同学们马上用竖式完成。
学生开始独立尝试解答,教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在进行试商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把28看作30来试商,由于除数看成了30,因此试的商大部分都用6,也有学生一下子就试出了正确的商是7。
试商6的学生大多数开始发现问题,产生了疑问,有的在下面小声地说,并害怕是自己算错而重新计算了一遍,有的还举手向教师发问,正在板演计算的那名学生同样在这时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停下了把答案写在等号后面的动作。而个别的学生没有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依然认为商6是正确的,教师应关注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讨论。
教师没有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刚才计算的过程,特别是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则与板演的学生讨论,其实这名学生已经想好该怎样做,准备动笔修改竖式的计算过程,教师让他不必擦去原来计算中的错误,而是用竖式在旁边按现在的想法重新计算一次,计算完以后再检查是否正确,把答案写在横式等号处。
师:谁想谈谈刚才你们在试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你们又是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生3:把除数28看成是30,因为四舍五入28最接近整十数30,用它来试商比较容易。这样的话就应该商6了。
生4:但是用乘法检验时发现,6乘28等于168,用被除数196减去168等于29,也就是说余数是29。
师:那余数是29怎么啦?到底有什么问题让你们苦恼了?(指着黑板上商是6的那道竖式计算题)
生5:余数29比除数28大,这是不允許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说明商6太小了。
师:你们交流以后发现商6太小了,那应该怎样调整商呢?
生6(刚才板演的学生):我也是在计算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把商改为7,这次因为7乘28等于196,用197减去196等于1,余数是1比除数28要小,所以商7是正确的。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发现余数比除数大就把商调大为7,再改小一点商5不行吗?为什么你们不调小而要调大呢?
学生与同桌小声议论后,个别汇报。
生7:余数比除数大,就说明试的商太小了,如果再把商调小余数只会越来越大啊,当然要往大的方向去调,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
师:非常聪明,同学们,恭喜你们,试商成功了。在计算除法的时候,真正的商并不能每一次都会让我们很快地找到,但只要掌握了窍门,试商后再调整商就不会盲目,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却可以非常轻松就解决问题。
学生都微笑点头表示同意。
师:数学的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有一丝不苟,勇敢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就自然能够体验成功,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了。
二、教学案例分析感悟及反思
以上的教学片段是我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的除法》时的一段情景,这部分的教学是本单元的重要阶段,虽然在第一部分,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要把接近整十数的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但毕竟在他们完成的题目里商都是能够直接试出来,不需要进行调整的,会比较容易。而第二部分却是必须经过调整才能得到正确的商,因此我把这部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其中学生接触了当发现商试大了时要“调小”的内容时,也掌握得不错,因此我产生了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例题4的想法。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接受情况,我认为自己的设计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我也有以下的一些想法。
(1)在教学这部分难点的时候,我选择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不是教师带着学习的传统做法。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进行试商,所以在引出了算式197÷28后,我就把计算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开始自己计算解决问题。学生凭借经验马上就兴致勃勃地展开试商行动,并且大部分都会选择把28看作30来试商,这是因为在刚才的学习中他们尝到了试商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所以这个也是我选择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的原因之一,学生并不是盲目地去找一个数来试商,有了前面的铺垫与基础,他们已经有了计算的正确思路,可以迁移运用到这类题的计算中。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是计算教学,但思维却是推动如何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重视知识引导的方向:为发展而学习。这是我在教学中比较常用并重点使用的方法,因为我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全过程,才有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思维的冲击,学生也才会不断思考,努力发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才是数学培育开发思维能力的目的。 (2)当学生在试商6以后,大部分学生开始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能够发现余数29比除数28大,在除法计算中是不允许的这一点的学生人数在课堂中占绝大部分,除了个别优异生凭借其良好的经验马上商7而没有试6,个别中等生、后进生没有发现余数比除数大,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这时的确会对自己的计算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呢?为什么商6不行呢?那要商的数应该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会不断冲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旧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引发思考,便有了追求学习新知识的渴求,更加激发了尝試的动力。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自己想要得到知识,因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不断掌握新知识。
(3)接下来的做法我还是没有就学生的疑问公布答案,因为我想让学生自己寻找到答案,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当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试商7成功时,我马上让他们进行小组学习,共同探究。学生在小组里畅所欲言,把自己刚才的计算经历与同伴分享,非常投入,特别是探索商到底应该是什么的时候,气氛尤其高涨。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把刚才的疑问尽情释放的机会,当知道了原来别人也有同样的问题时,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就达到了最高点,在讨论中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的想法比较分析,寻找正确答案就水到渠成了。有些对自己的解法存在怀疑的,在经过交流后就更加坚定,中等生、后进生本来未能发现问题的,我自然会较多地关注,但也是把交流的时间交回给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听同伴讲有时候比听老师教更能够引起中等生、后进生的兴趣。
(4)小组学习以后,进行汇报其实是一个总结方法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把刚才的新知识内化,形成计算的方法。汇报的过程基本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已经得到的结果,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相同,虽然明白意思但必须说得明白才能让全部学生得到清晰的结论。因此在汇报时我选择的学生大部分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的,这个并不是有意忽略其他人或剥夺他们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这是把商“调大”的新课,必须达到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重要目标,方法的表述非常重要。这样的汇报选择是为了使学生感到更贴近自己,是他们自己探讨出来的方法,比教师教给的更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在这个环节表述不当就失去了意义,还会对掌握方法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第一节的这些关键性问题的表述还是小心地选择,但是到了第二三节的巩固应用课时,就应该把尽可能多的表述机会给表达能力稍欠缺的学生,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和给其他人纠正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5)在总结方法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商调大成7而不往小的方向调,其实是我在观察学生独立完成的时候,个别学生出现了把商调成5这样的问题,然后试出结果还是不行再去调成7。商到底该往大调还是往小调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也是学生经常会出错的地方,虽然这是第一节课,这个也并不是本节课要求达到的目标,但既然已经发现有学生出现此类问题,那就证明他们的数感还有待加强,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引导。这样的引导成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把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进行关注,余数太大则证明商小了,就应该把商调大而不是盲目地乱试,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引导只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来详细分析什么时候该怎么调商,因为刚才提到它确实不是这节课能够达到的,而学生会在后面几节的练习巩固课里有了较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后,再进行比较分析时效果会非常明显,所以在这里没有展开也是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出发考虑。
(6)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已经达到了这个教学难点的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我在这一点也有充分的关注。所以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过渡也流畅清晰,但是由于以课本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的情景为主,忽视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如果在教学的内容中能利用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素材,相信教学的效果会更生动,学生感觉更亲切。
参考文献:
[1]陆红新.基于多元表征的本质沟通——《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J].小学教学设计,2017(11).
[2]徐伟平.围绕核心,精准设计——特级教师王文森《一切皆有可能》教学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2017(11).
关键词:试商;调商;余数
一、课堂教学片段
课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的除法(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77页例题4的内容)。
师:根据这个礼堂的座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学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97人,可以坐满几排?
师(肯定)完整出示情景与问题:学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97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你们会列式吗?
生2:197÷28。
师:请同学们马上用竖式完成。
学生开始独立尝试解答,教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在进行试商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把28看作30来试商,由于除数看成了30,因此试的商大部分都用6,也有学生一下子就试出了正确的商是7。
试商6的学生大多数开始发现问题,产生了疑问,有的在下面小声地说,并害怕是自己算错而重新计算了一遍,有的还举手向教师发问,正在板演计算的那名学生同样在这时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停下了把答案写在等号后面的动作。而个别的学生没有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依然认为商6是正确的,教师应关注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讨论。
教师没有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刚才计算的过程,特别是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则与板演的学生讨论,其实这名学生已经想好该怎样做,准备动笔修改竖式的计算过程,教师让他不必擦去原来计算中的错误,而是用竖式在旁边按现在的想法重新计算一次,计算完以后再检查是否正确,把答案写在横式等号处。
师:谁想谈谈刚才你们在试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你们又是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生3:把除数28看成是30,因为四舍五入28最接近整十数30,用它来试商比较容易。这样的话就应该商6了。
生4:但是用乘法检验时发现,6乘28等于168,用被除数196减去168等于29,也就是说余数是29。
师:那余数是29怎么啦?到底有什么问题让你们苦恼了?(指着黑板上商是6的那道竖式计算题)
生5:余数29比除数28大,这是不允許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说明商6太小了。
师:你们交流以后发现商6太小了,那应该怎样调整商呢?
生6(刚才板演的学生):我也是在计算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把商改为7,这次因为7乘28等于196,用197减去196等于1,余数是1比除数28要小,所以商7是正确的。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发现余数比除数大就把商调大为7,再改小一点商5不行吗?为什么你们不调小而要调大呢?
学生与同桌小声议论后,个别汇报。
生7:余数比除数大,就说明试的商太小了,如果再把商调小余数只会越来越大啊,当然要往大的方向去调,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
师:非常聪明,同学们,恭喜你们,试商成功了。在计算除法的时候,真正的商并不能每一次都会让我们很快地找到,但只要掌握了窍门,试商后再调整商就不会盲目,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却可以非常轻松就解决问题。
学生都微笑点头表示同意。
师:数学的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有一丝不苟,勇敢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就自然能够体验成功,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了。
二、教学案例分析感悟及反思
以上的教学片段是我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的除法》时的一段情景,这部分的教学是本单元的重要阶段,虽然在第一部分,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要把接近整十数的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但毕竟在他们完成的题目里商都是能够直接试出来,不需要进行调整的,会比较容易。而第二部分却是必须经过调整才能得到正确的商,因此我把这部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其中学生接触了当发现商试大了时要“调小”的内容时,也掌握得不错,因此我产生了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例题4的想法。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接受情况,我认为自己的设计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我也有以下的一些想法。
(1)在教学这部分难点的时候,我选择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不是教师带着学习的传统做法。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进行试商,所以在引出了算式197÷28后,我就把计算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开始自己计算解决问题。学生凭借经验马上就兴致勃勃地展开试商行动,并且大部分都会选择把28看作30来试商,这是因为在刚才的学习中他们尝到了试商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所以这个也是我选择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的原因之一,学生并不是盲目地去找一个数来试商,有了前面的铺垫与基础,他们已经有了计算的正确思路,可以迁移运用到这类题的计算中。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是计算教学,但思维却是推动如何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重视知识引导的方向:为发展而学习。这是我在教学中比较常用并重点使用的方法,因为我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全过程,才有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思维的冲击,学生也才会不断思考,努力发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才是数学培育开发思维能力的目的。 (2)当学生在试商6以后,大部分学生开始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能够发现余数29比除数28大,在除法计算中是不允许的这一点的学生人数在课堂中占绝大部分,除了个别优异生凭借其良好的经验马上商7而没有试6,个别中等生、后进生没有发现余数比除数大,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这时的确会对自己的计算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呢?为什么商6不行呢?那要商的数应该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会不断冲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旧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引发思考,便有了追求学习新知识的渴求,更加激发了尝試的动力。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自己想要得到知识,因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不断掌握新知识。
(3)接下来的做法我还是没有就学生的疑问公布答案,因为我想让学生自己寻找到答案,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当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试商7成功时,我马上让他们进行小组学习,共同探究。学生在小组里畅所欲言,把自己刚才的计算经历与同伴分享,非常投入,特别是探索商到底应该是什么的时候,气氛尤其高涨。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把刚才的疑问尽情释放的机会,当知道了原来别人也有同样的问题时,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就达到了最高点,在讨论中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的想法比较分析,寻找正确答案就水到渠成了。有些对自己的解法存在怀疑的,在经过交流后就更加坚定,中等生、后进生本来未能发现问题的,我自然会较多地关注,但也是把交流的时间交回给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听同伴讲有时候比听老师教更能够引起中等生、后进生的兴趣。
(4)小组学习以后,进行汇报其实是一个总结方法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把刚才的新知识内化,形成计算的方法。汇报的过程基本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已经得到的结果,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相同,虽然明白意思但必须说得明白才能让全部学生得到清晰的结论。因此在汇报时我选择的学生大部分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的,这个并不是有意忽略其他人或剥夺他们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这是把商“调大”的新课,必须达到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重要目标,方法的表述非常重要。这样的汇报选择是为了使学生感到更贴近自己,是他们自己探讨出来的方法,比教师教给的更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在这个环节表述不当就失去了意义,还会对掌握方法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第一节的这些关键性问题的表述还是小心地选择,但是到了第二三节的巩固应用课时,就应该把尽可能多的表述机会给表达能力稍欠缺的学生,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和给其他人纠正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5)在总结方法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商调大成7而不往小的方向调,其实是我在观察学生独立完成的时候,个别学生出现了把商调成5这样的问题,然后试出结果还是不行再去调成7。商到底该往大调还是往小调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也是学生经常会出错的地方,虽然这是第一节课,这个也并不是本节课要求达到的目标,但既然已经发现有学生出现此类问题,那就证明他们的数感还有待加强,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引导。这样的引导成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把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进行关注,余数太大则证明商小了,就应该把商调大而不是盲目地乱试,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引导只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来详细分析什么时候该怎么调商,因为刚才提到它确实不是这节课能够达到的,而学生会在后面几节的练习巩固课里有了较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后,再进行比较分析时效果会非常明显,所以在这里没有展开也是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出发考虑。
(6)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已经达到了这个教学难点的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我在这一点也有充分的关注。所以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过渡也流畅清晰,但是由于以课本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的情景为主,忽视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如果在教学的内容中能利用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素材,相信教学的效果会更生动,学生感觉更亲切。
参考文献:
[1]陆红新.基于多元表征的本质沟通——《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J].小学教学设计,2017(11).
[2]徐伟平.围绕核心,精准设计——特级教师王文森《一切皆有可能》教学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