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发展数感以便对数字更加熟识,发展在内心解决问题和估计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教学中应该加强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数感;数量关系;估算
一、数与数量的感悟
小学生的数感最初是从数数学习辨认实物的多少开始建立的,他们知道数数的顺序不会改变数的结果。随着升级,学生会经历更多的数:如分数、小数、负数、百分数……这些数的出现能大大地弥补自然数的不足,在需要的时候就出现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与价值,后来他们还知道0.5、1/2、50%是同一个数的不同表示形式,只是出现在不同的数学情境中,所以数与数量建立起来的数感常常与实际情境相关联。
二、数量关系的感悟
学生通过早期的数数、计数等可以理解数与数之间、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运算规律。例如,3+7=10,学生就可以得出一个加数+另一个加
数=和,学生还可以知道,如果一个加数多1,另一个加数少1,结果不变。反之,9-5=4,学生就可以推断出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相同的数减较小数,结果就大;减较大数,结果就小。数字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不同的表达形式与不同运算相联系的意义,在建立数字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中非常重要。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还要掌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例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其实这些数量关系的原型都来自一条最基本的乘法关系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速度都是每份数;数量、时间都是份数;总价、路程都是总数;只是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把它细化而已。同样多的一个整体量,随着等分的份数越多,分得的每份数就会越少,于是便有了同分子分数的比较方法;不同的整体量,等分的份数一样,那么分得的每份数就不同,从而产生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数感强烈的孩子,就会很容易发现分子、分母、分数值三者与前面提及的几个数量关系都是相通的,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三、运算结果的估计的感悟
我们不难发现课程中屡屡提及对估计和估算的要求,在学生能很好地进行估算之前,就要发展他们的数量直觉。学生能够估计物体数量多少,学会使用参考点进行估计。例如“1/2+4/9”结果会大于1吗?就可以用1/2作为参考点,这两个加数不是等于1/2就是小于1/2,所以结果一定小于1。还有4/5+1/4,1/13-1/15,1/5+1/4,哪个结果接近1,接近1/2,接近0?都可以通过观察数字的特征来进行判断。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发现,有学生算1/2+1/3时,不假思索地认为结果是2/5,对于数感度灵敏的学生,他不计算也会知道答案是错误的,因为1/2本身就表示一半,再加上1/3就更大于一半;而2/5连一半都达不到,(小学阶段)不可能越加越小。一个有良好数感的解题者在解题过程中,一开始他会根据题意而预设合理答案的可能类型与可能数目,并能根据此拒绝不合理的答案。数感对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监控的作用。
1.让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千米”时,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身高,测一测墙宽,跑一跑跑道,从而感受1米、2米、100米、200米等距离,在冬季长跑中感受1千米等路程。教师让学生联系身边具体的事物或者各种可感知的事物,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获得相应的数的知识,并获得初步的数感。
2.通过运算意义的认识,理解数感
在运用数及合适的量度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学生能在理解式子与得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运算,更有利于進行数学的推理和思维。强烈的数感给学生灵活的思路,结合具体的条件,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结语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数而感,数感为数学开路!具备强烈而良好的数感的孩子,一定会出色地完成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卢海娟.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10).
关键词:数感;数量关系;估算
一、数与数量的感悟
小学生的数感最初是从数数学习辨认实物的多少开始建立的,他们知道数数的顺序不会改变数的结果。随着升级,学生会经历更多的数:如分数、小数、负数、百分数……这些数的出现能大大地弥补自然数的不足,在需要的时候就出现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与价值,后来他们还知道0.5、1/2、50%是同一个数的不同表示形式,只是出现在不同的数学情境中,所以数与数量建立起来的数感常常与实际情境相关联。
二、数量关系的感悟
学生通过早期的数数、计数等可以理解数与数之间、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运算规律。例如,3+7=10,学生就可以得出一个加数+另一个加
数=和,学生还可以知道,如果一个加数多1,另一个加数少1,结果不变。反之,9-5=4,学生就可以推断出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相同的数减较小数,结果就大;减较大数,结果就小。数字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不同的表达形式与不同运算相联系的意义,在建立数字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中非常重要。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还要掌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例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其实这些数量关系的原型都来自一条最基本的乘法关系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速度都是每份数;数量、时间都是份数;总价、路程都是总数;只是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把它细化而已。同样多的一个整体量,随着等分的份数越多,分得的每份数就会越少,于是便有了同分子分数的比较方法;不同的整体量,等分的份数一样,那么分得的每份数就不同,从而产生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数感强烈的孩子,就会很容易发现分子、分母、分数值三者与前面提及的几个数量关系都是相通的,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三、运算结果的估计的感悟
我们不难发现课程中屡屡提及对估计和估算的要求,在学生能很好地进行估算之前,就要发展他们的数量直觉。学生能够估计物体数量多少,学会使用参考点进行估计。例如“1/2+4/9”结果会大于1吗?就可以用1/2作为参考点,这两个加数不是等于1/2就是小于1/2,所以结果一定小于1。还有4/5+1/4,1/13-1/15,1/5+1/4,哪个结果接近1,接近1/2,接近0?都可以通过观察数字的特征来进行判断。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发现,有学生算1/2+1/3时,不假思索地认为结果是2/5,对于数感度灵敏的学生,他不计算也会知道答案是错误的,因为1/2本身就表示一半,再加上1/3就更大于一半;而2/5连一半都达不到,(小学阶段)不可能越加越小。一个有良好数感的解题者在解题过程中,一开始他会根据题意而预设合理答案的可能类型与可能数目,并能根据此拒绝不合理的答案。数感对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监控的作用。
1.让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千米”时,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身高,测一测墙宽,跑一跑跑道,从而感受1米、2米、100米、200米等距离,在冬季长跑中感受1千米等路程。教师让学生联系身边具体的事物或者各种可感知的事物,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获得相应的数的知识,并获得初步的数感。
2.通过运算意义的认识,理解数感
在运用数及合适的量度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学生能在理解式子与得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运算,更有利于進行数学的推理和思维。强烈的数感给学生灵活的思路,结合具体的条件,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结语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数而感,数感为数学开路!具备强烈而良好的数感的孩子,一定会出色地完成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卢海娟.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