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SP是一种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它与ADO的充分结合,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已成为网上开发数据库的重要工具。
一、ASP数据库原理
ASP技术是通过后缀名为.asp的文件来实现的。当在浏览器Browser 中访问以后缀名为. asp的页面时,实际上就是向Web 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ASP引擎asp.dll来处理。若ASP脚本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就利用ADO对象,调用ODBC驱动程序,连接后台数据库,执行ASP文档所指定的SQL指令,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并将执行结果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返回Web服务器,然后与ASP文档中非脚本的HTML代码进行合并送给用户浏览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因此客户端浏览器接收的是经WEB服务器执行后生成的一个纯粹的HTML文档,可被运行在任何平台上的浏览器所执行,同时由于ASP源程序是在服务器端执行,保证了ASP源程序代码的安全性。另外服务器仅仅是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减轻了网络传输的负担,提高了交互的速度。
二、ASP主要内建对象
ASP提供了多个内置对象。常用的主要有5个对象,使用者无需了解对象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只要直接调用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就可完成Web应用程序的请求、响应、会话等基本功能。
Request对象:获取客户端通过HTTP请求传递过来的信息,包括通过表单传递的参数、用户认证的cookie信息等。
Response对象:实现服务器传递信息给用户。包括直接发送信息给浏览器、重定向浏览器到另一个URL地址或者设置cookie值。
Application对象:存贮一个应用程序中所有用户共享的信息,供所有用户共享。
Session对象:存贮一个用户在和服务器会话期间的信息。当用户在访问不同页面时,这些Session对象的变量一直被保存。
Server对象:提供对服务器上的方法和属性进行的访问。如创建ActiveX组件的实例、将虚拟路径映射到物理路径等等。
三、ADO组件的主要对象
ASP提供了多个内置的服务器端组件,使用这些组件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数据库访问组件ADO (Active Data Objects) ,可以在服务器中提供对数据库操作的强大功能。在ASP页面中可以调用ADO对象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 它通过ODBC或者相应的数据库引擎,通过ADO与ASP 的结合, 可建立提供数据库信息的网页, 允许访问者在浏览器页面上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站点服务器的数据库信息。
ADO组件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有三个主要对象,Connection对象、Command对象和Recordset对象。通过这三个对象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建立数据库连接,执行SQL查询以及完成数据库访问等操作。
Connection对象:连接对象,主要用来建立并管理与数据库的连接,是WEB数据库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只要建立了该对象,就可以重复地使用它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等操作。使用Connection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可以用来打开和关闭数据库连接。
Command对象:命令对象,是ADO中专门负责对数据库执行命令和操作的对象,通过已建立的连接对数据库可提供灵活的查询,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添加、删除和更新数据。在运行Connection对象的命令时,已经隐含地创建了一个Command对象。
Recordset对象:记录集对象,主要用于表示访问数据库查询所返回的结果,通过它可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增、删、改等操作。
四、ASP开发WEB数据库
ASP是通过ADO来访问数据库,任何基于ODBC的数据库系统都能被ASP轻松访问。用ASP 结合ADO进行Web数据库开发,可按以下步骤实现:
1.连接数据库
在进行数据库的连接之前,必须首先调用Server对象的CreateObject 方法创建一个Connection对象的实例, 再使用Open 方法打开Connection对象与数据库之间的通道,实现数据源与ASP程序的连通。例如,Set conn = Server. Create.Object ("ADODB.Connection");Conn. open“数据库名”。
2.指定对数据库的操作命令
连接数据库后, 可对数据库操作, 如查询, 修改, 删除等, 这些都是通过SQL指令来完成的。例如要在数据库内的数据表中查询所有的记录,sqlStr = “select * from 数据表名。
3.显示结果
利用Connection对象Execute()方法返回的结果集自动创建一个Recordset对象,例如,Set RS = Conn. Execute(“SQL ”语句),然后利用Recordsets对象所提供的属性和方法显示查询结果。
4.关闭连接
数据处理完之后,应该关闭数据库的连接以释放系统资源,即关闭结果集对象并断开与数据库的连接,例如,RS. close;Conn.Close。
一、ASP数据库原理
ASP技术是通过后缀名为.asp的文件来实现的。当在浏览器Browser 中访问以后缀名为. asp的页面时,实际上就是向Web 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ASP引擎asp.dll来处理。若ASP脚本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就利用ADO对象,调用ODBC驱动程序,连接后台数据库,执行ASP文档所指定的SQL指令,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并将执行结果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返回Web服务器,然后与ASP文档中非脚本的HTML代码进行合并送给用户浏览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因此客户端浏览器接收的是经WEB服务器执行后生成的一个纯粹的HTML文档,可被运行在任何平台上的浏览器所执行,同时由于ASP源程序是在服务器端执行,保证了ASP源程序代码的安全性。另外服务器仅仅是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减轻了网络传输的负担,提高了交互的速度。
二、ASP主要内建对象
ASP提供了多个内置对象。常用的主要有5个对象,使用者无需了解对象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只要直接调用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就可完成Web应用程序的请求、响应、会话等基本功能。
Request对象:获取客户端通过HTTP请求传递过来的信息,包括通过表单传递的参数、用户认证的cookie信息等。
Response对象:实现服务器传递信息给用户。包括直接发送信息给浏览器、重定向浏览器到另一个URL地址或者设置cookie值。
Application对象:存贮一个应用程序中所有用户共享的信息,供所有用户共享。
Session对象:存贮一个用户在和服务器会话期间的信息。当用户在访问不同页面时,这些Session对象的变量一直被保存。
Server对象:提供对服务器上的方法和属性进行的访问。如创建ActiveX组件的实例、将虚拟路径映射到物理路径等等。
三、ADO组件的主要对象
ASP提供了多个内置的服务器端组件,使用这些组件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数据库访问组件ADO (Active Data Objects) ,可以在服务器中提供对数据库操作的强大功能。在ASP页面中可以调用ADO对象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 它通过ODBC或者相应的数据库引擎,通过ADO与ASP 的结合, 可建立提供数据库信息的网页, 允许访问者在浏览器页面上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站点服务器的数据库信息。
ADO组件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有三个主要对象,Connection对象、Command对象和Recordset对象。通过这三个对象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建立数据库连接,执行SQL查询以及完成数据库访问等操作。
Connection对象:连接对象,主要用来建立并管理与数据库的连接,是WEB数据库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只要建立了该对象,就可以重复地使用它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等操作。使用Connection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可以用来打开和关闭数据库连接。
Command对象:命令对象,是ADO中专门负责对数据库执行命令和操作的对象,通过已建立的连接对数据库可提供灵活的查询,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添加、删除和更新数据。在运行Connection对象的命令时,已经隐含地创建了一个Command对象。
Recordset对象:记录集对象,主要用于表示访问数据库查询所返回的结果,通过它可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增、删、改等操作。
四、ASP开发WEB数据库
ASP是通过ADO来访问数据库,任何基于ODBC的数据库系统都能被ASP轻松访问。用ASP 结合ADO进行Web数据库开发,可按以下步骤实现:
1.连接数据库
在进行数据库的连接之前,必须首先调用Server对象的CreateObject 方法创建一个Connection对象的实例, 再使用Open 方法打开Connection对象与数据库之间的通道,实现数据源与ASP程序的连通。例如,Set conn = Server. Create.Object ("ADODB.Connection");Conn. open“数据库名”。
2.指定对数据库的操作命令
连接数据库后, 可对数据库操作, 如查询, 修改, 删除等, 这些都是通过SQL指令来完成的。例如要在数据库内的数据表中查询所有的记录,sqlStr = “select * from 数据表名。
3.显示结果
利用Connection对象Execute()方法返回的结果集自动创建一个Recordset对象,例如,Set RS = Conn. Execute(“SQL ”语句),然后利用Recordsets对象所提供的属性和方法显示查询结果。
4.关闭连接
数据处理完之后,应该关闭数据库的连接以释放系统资源,即关闭结果集对象并断开与数据库的连接,例如,RS. close;Conn.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