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藏羌地区流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采用同伴交往(孤独感)问卷、问题行为量表、正性负性情感量表、城市认同问卷对四川藏族、羌族地区在城市或城镇生活和学习的初中、高中生的社会适应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四川藏、羌地区的青少年有着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不受流动状况的影响;流动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不受其住所变动情况的影响;住所经常变动会增加流动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需要的不满足感;新学校的重视、朋友的陪伴、家人的陪伴等因素可以帮助流动青少年更好地完成社会适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流动青少年;社会适应
  1 引言
  随着我国的城鎮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部分条件较好的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这些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或青少年即流动儿童或流动青少年。这一部分儿童的家庭内部环境并未发生改变或只发生了部分改变,但外部生活环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1]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即社会适应。[2]以往研究发现:与城市一般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具有较低的自尊水平[3]、更强的孤独感[4]、更多的问题行为[5]、更突出的消极的人格品质[6]。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7]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16年6月至9月对四川藏、羌族地区在城市或城镇学习与生活的初、高中在校学生进行量表施测,共得到有效问卷591份。其中,藏族学生237人,羌族学生225,占总人数的78.17。由农村搬入城市、镇的流动学生299名,从小在城市、镇生活的一般学生292名。在299名流动学生中,有31人在村镇的住所会在半年以内发生变动,264人不会发生变动,另外4人的居住状况缺失。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内容除了性别、民族、流动状况等人口学信息以外,还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同伴交往(孤独感)问卷、问题行为量表、正性负性情感量表、城市认同问卷。
  同伴交往(孤独感)问卷由邹泓编制,用于测查学生(个体)在班级的同伴关系状况,采用1-4级计分。共21题,分为纯孤独感、社交能力知觉、同伴地位评价、社交需要未满足感4个维度。[8]
  问题行为量表由方晓义等人编制,共22题,采用1-4级计分。[9]
  正性负性情感量表由Watson等人编制,共20题,采用1-5级计分。该量表包含积极情感维度和消极情感维度,用以测量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或消极情感的程度。[10]
  城市认同问卷改编自方晓义等人编制的城市认同问卷,用于测量个体对城市生活或文化的认同水平,共17题,采用1-7级计分。[11]
  3 研究结果
  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3.1 比较流动学生与一般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
  对流动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行为、正性负性情感、城市认同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各项测量指标上,流动学生与一般学生之间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这表明,四川藏、羌族地区的流动学生与一般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相当,流动学生并未因为外部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社会适应不良现象。
  3.2 住所变动情况对流动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影响
  考察流动学生的住所在半年内的变动情况,对半年内住所会发生变化与不发生变化的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住所的变动情况在总体上不会对社会适应各方面得分带来显著差异(见表2)。
  3.3 住所变化对流动学生同伴交往(孤独感)的影响
  对流动学生住所变动情况在同伴交往(孤独感)各维度上的差异进一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流动学生在半年内的住所变动状况在纯孤独感与社交需要未满足感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发生变动的流动学生的得分在0.001水平上显著高于不会变动的流动学生;在社交能力知觉与同伴地位评价两个维度上,不同住所变动情况的流动学生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见表3)。
  4 讨论
  4.1 四川藏、羌地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不受流动状况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是否从农村搬入城市或城镇生活和学习在本研究所测量的社会适应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四川省内的藏族、羌族城市、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流动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现象。相反,从农村迁往城市或城镇生活和学习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和行为发展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一般的城镇学生,尽管这一优势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这一结果与人们习惯性的认知存在差异。
  4.2 四川藏、羌地区流动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不受其住所变动情况的影响
  以流动学生在半年内的住所有无变动为自变量,探究不同的住所变动情况对流动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的影响,发现半年内会有住所变动的流动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与无住所变动的流动学生无显著差异。
  因此,不但从农村搬到城市或城镇不会影响四川藏、羌族地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而且在城市或城镇的“居无定所”也未能明显地影响这些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这表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藏、羌族地区青少年有相当高的社会适应能力。
  4.3 住所变动情况对四川藏、羌地区流动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
  尽管流动状况未能影响四川藏、羌族地区青少年整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流动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孤独感与满足感仍然受到城市住所变动情况的影响,使得住所常发生变化的流动学生拥有更高的孤独感和更少的满足感。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用人单位与青少年监护人都应该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青少年人际适应状况的影响,尽可能地倾听这些青少年的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耐心,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流动青少年进城生活是伴随升学或转学而发生的。因此,学校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以及对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关注在他们社会适应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很大一部分青少年从农村搬到城市都有朋友陪同,或由父母投奔,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流动青少年内部环境的稳定性,使他们得以拥有更充分的心理能量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5 结论
  通过对四川藏族、羌族地区在城市或城镇生活和学习的初中、高中生的社会适应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四川藏、羌地区的青少年有着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不受流动状况的影响;流动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不受其住所变动情况的影响;住所经常变动会增加流动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需要的不满足感;新学校的重视、朋友的陪伴、家人的陪伴等因素可以帮助流动青少年更好地完成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 范兴华, 方晓义, 刘勤学, 流畅.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9.(5): 33-40.
  [2]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下[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068.
  [3] 李小青, 邹泓, 王瑞敏等. 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 2008,(4).
  [4] 方晓义, 范兴华, 刘杨. 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4).
  [5] 李晓巍, 邹泓, 金灿灿等.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2).
  [6] 陈美芬.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6).
  [7] 新型城镇化 http://www.gov.cn/zhuanti/xxczh/
  [8] 邹泓.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方晓义, 李晓铭, 董奇. 青少年吸煙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10(2): 77-80.
  [10] 黄丽, 杨廷忠, 季忠民.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1):54-56.
  [11] 袁晓娇, 方晓义, 刘杨, 蔺秀云, 邓林园.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教育研究, 2010,3,37-45.
其他文献
(江西工程学院思政部,江西 新余 338029)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加强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展开分析和论述,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归总,并提出合
期刊
(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初级中学,云南 宣威 65541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创新性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教育行业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关键事业,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工作。现如今,时代的核心是创新,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指向了这一核心。创新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初中是学生们的青春期,也是思维最为灵动的时期,所以,按照我国新课程的标准,
期刊
(阿坝师范学院外语系,四川 汶川 623000)  【摘要】:读者意识就是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阅读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服务于交际需要。英语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心中要有读者的意愿,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进行表达。笔者经过教学尝试,认为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的渗透主要从选材、结构和情感的表达这几方面入手。本文以新闻英语为例,探讨新闻英语写
期刊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摘要】:教学改革早已拉开序幕,外语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导入德语文学,既能巩固语言基本能力,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德语文学;二外德语教学;教学改革  现如今,国内高校提倡并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何其重要。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浪潮大力进行进程中,二外的德语教学改革也不能落后,其改革的范围之广,
期刊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学案导学法是指在教学中用预先的复习资料、英语篇章作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学案导学法旨在用学生预先没有的复习资料,但这些复习资料的内容又与学生之前的学习内容息息相关,必须认识到, 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又较学生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所深入, 必须把握住这个“度”, 这样才能在高中英语阅
期刊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教师职业是传播知识文化、传播正能量的神圣职业,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对所授课程进行日常性备课外,教师还应当对自己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安排、学习和进修等职业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近年来督促每位专任教师都要对自己今后数年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笔者认为这种规划活动对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有促进作用,能促使教师
期刊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4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深入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其中以实践教学环节较为突出,从设计专业实践特色方面着手,构建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新体系。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管理研究,紧紧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合理设置实践环节、建立考评体系、提高教师
期刊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语法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叛。然而,传统"规则讲解+做题巩固"的语法教学方式却往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探索更为有效的语法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提高语法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及其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探索情境教学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天津 30038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的深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将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界定为: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和能动
期刊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对学生 的阅读能 力提出 更高要求 , 英语阅读教学逐渐上升到教学的主导地位。然而, 目前初中生在英语阅读中普遍存在着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做题准确率低等现象。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探讨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