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许多高中生缺乏努力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高中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采用比赛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拼搏顽强、团结互助的优良体育精神。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体育精神;培养方法
1高中学生体育精神现状
体育精神大多体现在体育比赛中,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或比赛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勇于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自尊自信,不断挑战进而超越自我,学生体育精神现状通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面对困难的适应程度、运动坚持等具体体现。目前高中学生在体育精神这一体育品德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能做到自尊自信、超越自我,反映出学生自身的短板;有些学生面对困难,做不到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这也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体育精神的教学方法
2.1比赛教学
比赛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比赛的形式代替学习,教师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些班级比赛、年级比赛等比赛方式,以比赛代替教学,所有比赛都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锻炼学生在比赛中技能的实际应用,以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展示及提高。比赛教学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一种是学生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第一种教师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是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间接的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第二种学生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是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这种方式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更大,更刺激,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安排比赛及比赛过程,这样学生在应对问题更有能力和经验处理,学生自身对体育学科核心素能力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同时,在第二种比赛方式开展时,教师虽然不完全干预学生,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同时也要注意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2.2积极引导,创设教学情境
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认知积累。课堂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做好课堂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然后通过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标准与要求。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意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及学习的能力,并提出高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运动能力及水平要求,利用高中生攀比的心理,刺激学生更好地发挥。最后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刻意的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方面靠拢,使学生明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创意或者添加生动场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篮球后转身突破的运动能力培养方案中,当前方有运动员的情况下,先是进行原地或者移动的投篮,然后引导出后转身突破的篮球技术,同时需要要求强调学生在后转身突破后的上篮以及投篮的组合动作,达到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效果;通过原地或者移动的防守设置,培养学生的进攻和防守以及团队合作的篮球意识的健康行为;根据比赛的扣分的方式,培养学生篮球规则意识,并且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五对五的比赛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拼搏顽强、团结互助的优良体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品德层次。
2.3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活动,提高体育品德素养
体育课堂是体育品德培养的主阵地,学生要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学会与教师沟通,认真聆听教师教学任务,明确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当教师传授的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或者存在困难时,一定要积极进取、努力尝试,不抛弃、不放弃,在不断尝试中完成相关内容,提升自身体育品德,积极参与比赛,尝试担任不同的运动角色,“在其位、谋其职”,努力做好分内之事;在小组合作中,要提高自己团体荣誉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如果结果不理想,要学会反思,主动承担责任,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对自己的体育品德现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虚心接受体育教师的意见,在不断反思改进过程中提高自己体育品德素养。
2.4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合作精神
游戏教学法是指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学到课程中的内容或知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放松时间少,在长期的高负荷状态下,会使得学生在心理或生理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这种教学能有效的缓解压力,在短时间内做到一种放松,以便于之后更好的投身于学习与生活中。另一方面在于游戏教学法这种模式会增强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同时在游戏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将这种精神更好的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丢沙包”这种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丢沙包的两个人能够增强其配合度,而在中间的同学可以相互保护,互相提醒,使其逐渐形成团队意识。
2.5依附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体能训练内容,比如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应重点选择与下肢力量相关的体能训练内容,并且在体能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依据体育品德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模块教学的同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体育品德培养的效率,可根据体育品德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选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选择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并且感兴趣的,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个维度的分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团队合作项目:跳长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跳跃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正确的胜负观体育品格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体育品德培养目标进行,内容的选取要多样化,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更好的完成体育品德培养目标。
3结束语
总之,体育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体现体育精神,让高中生以健全的人格、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永生.高中生排球训练中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49).
[2]张迎新.试析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J].教学反思,2018,17:67-68.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体育精神;培养方法
1高中学生体育精神现状
体育精神大多体现在体育比赛中,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或比赛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勇于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自尊自信,不断挑战进而超越自我,学生体育精神现状通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面对困难的适应程度、运动坚持等具体体现。目前高中学生在体育精神这一体育品德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能做到自尊自信、超越自我,反映出学生自身的短板;有些学生面对困难,做不到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这也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体育精神的教学方法
2.1比赛教学
比赛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比赛的形式代替学习,教师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些班级比赛、年级比赛等比赛方式,以比赛代替教学,所有比赛都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锻炼学生在比赛中技能的实际应用,以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展示及提高。比赛教学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一种是学生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第一种教师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是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间接的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第二种学生安排学生比赛的形式,是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这种方式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更大,更刺激,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安排比赛及比赛过程,这样学生在应对问题更有能力和经验处理,学生自身对体育学科核心素能力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同时,在第二种比赛方式开展时,教师虽然不完全干预学生,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同时也要注意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2.2积极引导,创设教学情境
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认知积累。课堂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做好课堂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然后通过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标准与要求。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意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及学习的能力,并提出高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运动能力及水平要求,利用高中生攀比的心理,刺激学生更好地发挥。最后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刻意的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方面靠拢,使学生明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创意或者添加生动场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篮球后转身突破的运动能力培养方案中,当前方有运动员的情况下,先是进行原地或者移动的投篮,然后引导出后转身突破的篮球技术,同时需要要求强调学生在后转身突破后的上篮以及投篮的组合动作,达到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效果;通过原地或者移动的防守设置,培养学生的进攻和防守以及团队合作的篮球意识的健康行为;根据比赛的扣分的方式,培养学生篮球规则意识,并且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五对五的比赛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拼搏顽强、团结互助的优良体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品德层次。
2.3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活动,提高体育品德素养
体育课堂是体育品德培养的主阵地,学生要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学会与教师沟通,认真聆听教师教学任务,明确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当教师传授的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或者存在困难时,一定要积极进取、努力尝试,不抛弃、不放弃,在不断尝试中完成相关内容,提升自身体育品德,积极参与比赛,尝试担任不同的运动角色,“在其位、谋其职”,努力做好分内之事;在小组合作中,要提高自己团体荣誉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如果结果不理想,要学会反思,主动承担责任,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对自己的体育品德现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虚心接受体育教师的意见,在不断反思改进过程中提高自己体育品德素养。
2.4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合作精神
游戏教学法是指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学到课程中的内容或知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放松时间少,在长期的高负荷状态下,会使得学生在心理或生理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这种教学能有效的缓解压力,在短时间内做到一种放松,以便于之后更好的投身于学习与生活中。另一方面在于游戏教学法这种模式会增强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同时在游戏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将这种精神更好的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丢沙包”这种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丢沙包的两个人能够增强其配合度,而在中间的同学可以相互保护,互相提醒,使其逐渐形成团队意识。
2.5依附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体能训练内容,比如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应重点选择与下肢力量相关的体能训练内容,并且在体能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依据体育品德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模块教学的同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体育品德培养的效率,可根据体育品德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选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选择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并且感兴趣的,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个维度的分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团队合作项目:跳长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跳跃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正确的胜负观体育品格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体育品德培养目标进行,内容的选取要多样化,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更好的完成体育品德培养目标。
3结束语
总之,体育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体现体育精神,让高中生以健全的人格、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永生.高中生排球训练中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49).
[2]张迎新.试析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J].教学反思,2018,1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