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要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无法离开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只有学校与家庭建立默契而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才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与技术认知,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文章以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作用为入手点,从几个方面研究了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
前言:劳动与技术实践是小学生对事物主客体认识的渠道之一。让小学生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可以在丰富小学生技能、增长小学生才干的同时,引导小学生主动扩大视野、丰富生活知识库。但是,劳动与技术实践是一项系统作业,单一凭借学校或者家庭一方的努力并无法达成良好的效果。因此,以家校合作的方式,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就变得非常必要。
一、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作用
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学校、家庭各自功能,共同推进教育效果提升。
一方面,学校是开展日常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劳动与技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强化模块。通过在学生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劳动知识与技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1]。
另一方面,家庭是小学生最初接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环境,对于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家长的鼓励带动下,小学生可以实地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感受劳动技术实践过程,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应用措施
1、组建家校合作委员会
家校合作委员会是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科学应用的前提,也是转变家长劳动观念、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规划方针的枢纽。因此,学校应发挥自身教育主导作用,利用班级群,邀请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家校合作委员会,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家校合作委员会组建完毕后,学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开展多样的合作教育活动。在合作教育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利用委员会,开展劳动沙龙活动,集中委员会成员,共同研讨“小学生是否需参与劳动”、“小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益处”等话题,逐步转变委员会成员关于劳动与技术价值的认识,为后续活动开展打好基础。进而以委员会为主导,共同商定适合不同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清单,在清单中明确各年级学生需要参与劳动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并合理分摊教师、家长的职责,保证家校合作优良作用的有序发挥[2]。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其周末需要参与袜子、手帕等小物件清洗活动,活动地点为家中,目的是低年级学生学会自己洗自己的小物品。活动前教师需要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正确的小物品清洗顺序,而家长则需要创造小物品清洗环境,并监督、指导学生开展技术实践。
2、恰当应用活动记录卡
活动记录卡的应用,可以在家校合作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间搭建桥梁。比如,针对部分小学生整天吃饭但不了解饭菜生长过程的情况,教师可以发放活动记录卡,要求学生尝试种植自己喜欢吃的菜。根据活动记录卡的内容,家长可以在自家阳台上种植蔬菜,与孩子共同播种、浇水、施肥,并将劳作过程书写在记录卡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小学生可以将活动记录卡带到学校,展示给教师、同伴,并告知其活动记录卡中自己完成的活动,配合学校劳动与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蔬菜栽培与生长的知识,并掌握蔬菜种植与管理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在学校内,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记录卡中小学生表现情况,开展“我为学校护苗木”等小学生能力范畴内的公益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记录卡的实用价值,推动家庭劳动与技术教育、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为一个整体,切实提高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劳动技术应用能力[3]。
3、科学制定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制度的制定,可以促使家校合作式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为常态,并促使小学生、家长、教师均感受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家校委员会制定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小学生自觉劳动观念形成、自觉践行劳动技术”为目标,建立劳动进阶制度或者劳动积分机制。并将劳动与技术教育进阶或者积分机制与学生期末评定、“三好学生”评选恰当联系,贯彻一次劳动一次评价、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促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和自己掌握的劳动技术获得被表扬的机会。同时将“家校合作示范家庭、班级”纳入评价体系,综合利用家庭线下访问、翼校通、家园栏等手段,向其他家庭、班级展示表现较为良好的家庭、班级。在增加对应家庭成员、班级学生成就感体验的同时,给其他家庭、班级提供有效的引导,最终创造一个和谐共促的家校合作式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助力小学生健康而快乐的成长、成才。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延伸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台,形成兼具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渗透性的劳动与教育知识传授体系。在系统传授体系运作过程中,持续寻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意识、积极掌握劳动技术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成就小学生的道德人生。
參考文献:
[1]宋达.家校合作,建构劳动育人联动机制[J].高考,2020(29):8-8.
[2]董璐.家校合作落实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J].清风,2020(02):55-56.
[3]赵娜.家校合作,在劳动中品尝生活滋味[J].当代家庭教育,2020(30):25-2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GS[2020]GHB3416研究成果。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
前言:劳动与技术实践是小学生对事物主客体认识的渠道之一。让小学生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可以在丰富小学生技能、增长小学生才干的同时,引导小学生主动扩大视野、丰富生活知识库。但是,劳动与技术实践是一项系统作业,单一凭借学校或者家庭一方的努力并无法达成良好的效果。因此,以家校合作的方式,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就变得非常必要。
一、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作用
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学校、家庭各自功能,共同推进教育效果提升。
一方面,学校是开展日常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劳动与技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强化模块。通过在学生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劳动知识与技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1]。
另一方面,家庭是小学生最初接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环境,对于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家长的鼓励带动下,小学生可以实地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感受劳动技术实践过程,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应用措施
1、组建家校合作委员会
家校合作委员会是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科学应用的前提,也是转变家长劳动观念、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规划方针的枢纽。因此,学校应发挥自身教育主导作用,利用班级群,邀请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家校合作委员会,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家校合作委员会组建完毕后,学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开展多样的合作教育活动。在合作教育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利用委员会,开展劳动沙龙活动,集中委员会成员,共同研讨“小学生是否需参与劳动”、“小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益处”等话题,逐步转变委员会成员关于劳动与技术价值的认识,为后续活动开展打好基础。进而以委员会为主导,共同商定适合不同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清单,在清单中明确各年级学生需要参与劳动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并合理分摊教师、家长的职责,保证家校合作优良作用的有序发挥[2]。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其周末需要参与袜子、手帕等小物件清洗活动,活动地点为家中,目的是低年级学生学会自己洗自己的小物品。活动前教师需要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正确的小物品清洗顺序,而家长则需要创造小物品清洗环境,并监督、指导学生开展技术实践。
2、恰当应用活动记录卡
活动记录卡的应用,可以在家校合作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间搭建桥梁。比如,针对部分小学生整天吃饭但不了解饭菜生长过程的情况,教师可以发放活动记录卡,要求学生尝试种植自己喜欢吃的菜。根据活动记录卡的内容,家长可以在自家阳台上种植蔬菜,与孩子共同播种、浇水、施肥,并将劳作过程书写在记录卡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小学生可以将活动记录卡带到学校,展示给教师、同伴,并告知其活动记录卡中自己完成的活动,配合学校劳动与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蔬菜栽培与生长的知识,并掌握蔬菜种植与管理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在学校内,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记录卡中小学生表现情况,开展“我为学校护苗木”等小学生能力范畴内的公益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记录卡的实用价值,推动家庭劳动与技术教育、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为一个整体,切实提高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劳动技术应用能力[3]。
3、科学制定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制度的制定,可以促使家校合作式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为常态,并促使小学生、家长、教师均感受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家校委员会制定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小学生自觉劳动观念形成、自觉践行劳动技术”为目标,建立劳动进阶制度或者劳动积分机制。并将劳动与技术教育进阶或者积分机制与学生期末评定、“三好学生”评选恰当联系,贯彻一次劳动一次评价、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促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和自己掌握的劳动技术获得被表扬的机会。同时将“家校合作示范家庭、班级”纳入评价体系,综合利用家庭线下访问、翼校通、家园栏等手段,向其他家庭、班级展示表现较为良好的家庭、班级。在增加对应家庭成员、班级学生成就感体验的同时,给其他家庭、班级提供有效的引导,最终创造一个和谐共促的家校合作式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助力小学生健康而快乐的成长、成才。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延伸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台,形成兼具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渗透性的劳动与教育知识传授体系。在系统传授体系运作过程中,持续寻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意识、积极掌握劳动技术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成就小学生的道德人生。
參考文献:
[1]宋达.家校合作,建构劳动育人联动机制[J].高考,2020(29):8-8.
[2]董璐.家校合作落实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J].清风,2020(02):55-56.
[3]赵娜.家校合作,在劳动中品尝生活滋味[J].当代家庭教育,2020(30):25-2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GS[2020]GHB34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