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且,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而非课内。因为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对熟练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走进中国乃至世界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实在是杯水车薪。由此,要想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没有课外阅读,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起到它该有的作用呢?
首先,让阅读回归它的本真。阅读,就是阅读,只是阅读。我们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背负压力去读。在学生读书前,教师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本文主要表现什么,主题是什么,用了哪些手法……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会想,我读书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当我们为阅读附加了这么多的功利之后,我在想,这样的阅读还是不是本来的阅读?当我们带着问题,背着极强的功利性目的去读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真正欣赏到它的美?当我们读书不是出自喜欢,不是因为享受,而是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那么它真正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可能性有几分?这就好比,你要和一个人结婚不是出自爱,而是因为他对你有用,这样的婚姻幸福指数是多少,可想而知。
所以,我以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让阅读只是阅读,把它的附属尽可能去掉,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下,自由地愉快地去读。当他们不再想着为了什么去读的时候,也许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真正投入地和文中人物同喜同悲,也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心灵被震撼、感染,从而受到洗礼,得以提升和丰富。
其次,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也就是,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打心眼里想读、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要读书”的内驱力。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要求的读书笔记,硬着头皮走马观花一下,这样的效果聊胜于无,更有甚者,直接抄别人的,这也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大的尴尬。怎样让语文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妨做一个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善于拓展、联系、延伸,由课内而课外,要让学生知道,除了这个课堂、这本语文书,外面还有一个更大更奇妙的世界,等着他们去认识、去领略。比如当书中涉及到莫泊桑的时候,我就会把《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拿到教室,给他们读《项链》、读《麦琪的礼物》,然后告诉他们他还有许多更好的作品,不过我不会再给他们读了;当书中涉及到巴金的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中的精彩片段,当他们眼巴巴地等着听下文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自己去看比老师讲的有意思多了……我还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我认为很优秀同时也应该能吸引他们眼球的作品,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始终认为金庸的书是好的,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价值取向、社会意义,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无一不优,更重要的是,它的雅俗共赏,它的引人入胜,它能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金庸的作品里,既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侠的理想、奇妙丰富的想象,又能引发他们严肃的人生思考,如郭靖、萧峰的选择。再比如讲《红楼梦》,我把“金陵十二钗”介绍给大家,然后把每个人的判词抄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她们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就隐含在她们的判词里,引导学生去分析,去领会其中的妙处,这样学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跃跃欲试,要去亲自看一下那么多神奇的不同于我们的美妙世界。
最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当学生由一部《射雕英雄传》、一部《简·爱》或者一个萧峰一个林黛玉,走进一个神奇的阅读世界的时候,当他们领略到阅读的妙不可言的时候,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不难达到了。
当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阅读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我想,学好语文,对孩子们来说,将不再是遥不可及。■
首先,让阅读回归它的本真。阅读,就是阅读,只是阅读。我们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背负压力去读。在学生读书前,教师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本文主要表现什么,主题是什么,用了哪些手法……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会想,我读书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当我们为阅读附加了这么多的功利之后,我在想,这样的阅读还是不是本来的阅读?当我们带着问题,背着极强的功利性目的去读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真正欣赏到它的美?当我们读书不是出自喜欢,不是因为享受,而是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那么它真正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可能性有几分?这就好比,你要和一个人结婚不是出自爱,而是因为他对你有用,这样的婚姻幸福指数是多少,可想而知。
所以,我以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让阅读只是阅读,把它的附属尽可能去掉,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下,自由地愉快地去读。当他们不再想着为了什么去读的时候,也许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真正投入地和文中人物同喜同悲,也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心灵被震撼、感染,从而受到洗礼,得以提升和丰富。
其次,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也就是,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打心眼里想读、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要读书”的内驱力。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要求的读书笔记,硬着头皮走马观花一下,这样的效果聊胜于无,更有甚者,直接抄别人的,这也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大的尴尬。怎样让语文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妨做一个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善于拓展、联系、延伸,由课内而课外,要让学生知道,除了这个课堂、这本语文书,外面还有一个更大更奇妙的世界,等着他们去认识、去领略。比如当书中涉及到莫泊桑的时候,我就会把《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拿到教室,给他们读《项链》、读《麦琪的礼物》,然后告诉他们他还有许多更好的作品,不过我不会再给他们读了;当书中涉及到巴金的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中的精彩片段,当他们眼巴巴地等着听下文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自己去看比老师讲的有意思多了……我还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我认为很优秀同时也应该能吸引他们眼球的作品,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始终认为金庸的书是好的,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价值取向、社会意义,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无一不优,更重要的是,它的雅俗共赏,它的引人入胜,它能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金庸的作品里,既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侠的理想、奇妙丰富的想象,又能引发他们严肃的人生思考,如郭靖、萧峰的选择。再比如讲《红楼梦》,我把“金陵十二钗”介绍给大家,然后把每个人的判词抄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她们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就隐含在她们的判词里,引导学生去分析,去领会其中的妙处,这样学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跃跃欲试,要去亲自看一下那么多神奇的不同于我们的美妙世界。
最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当学生由一部《射雕英雄传》、一部《简·爱》或者一个萧峰一个林黛玉,走进一个神奇的阅读世界的时候,当他们领略到阅读的妙不可言的时候,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不难达到了。
当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阅读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我想,学好语文,对孩子们来说,将不再是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