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且,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而非课内。因为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对熟练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走进中国乃至世界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实在是杯水车薪。由此,要想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没有课外阅读,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起到它该有的作用呢?
  首先,让阅读回归它的本真。阅读,就是阅读,只是阅读。我们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背负压力去读。在学生读书前,教师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本文主要表现什么,主题是什么,用了哪些手法……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会想,我读书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当我们为阅读附加了这么多的功利之后,我在想,这样的阅读还是不是本来的阅读?当我们带着问题,背着极强的功利性目的去读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真正欣赏到它的美?当我们读书不是出自喜欢,不是因为享受,而是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那么它真正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可能性有几分?这就好比,你要和一个人结婚不是出自爱,而是因为他对你有用,这样的婚姻幸福指数是多少,可想而知。
  所以,我以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让阅读只是阅读,把它的附属尽可能去掉,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下,自由地愉快地去读。当他们不再想着为了什么去读的时候,也许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真正投入地和文中人物同喜同悲,也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心灵被震撼、感染,从而受到洗礼,得以提升和丰富。
  其次,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也就是,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打心眼里想读、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要读书”的内驱力。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要求的读书笔记,硬着头皮走马观花一下,这样的效果聊胜于无,更有甚者,直接抄别人的,这也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大的尴尬。怎样让语文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妨做一个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善于拓展、联系、延伸,由课内而课外,要让学生知道,除了这个课堂、这本语文书,外面还有一个更大更奇妙的世界,等着他们去认识、去领略。比如当书中涉及到莫泊桑的时候,我就会把《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拿到教室,给他们读《项链》、读《麦琪的礼物》,然后告诉他们他还有许多更好的作品,不过我不会再给他们读了;当书中涉及到巴金的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中的精彩片段,当他们眼巴巴地等着听下文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自己去看比老师讲的有意思多了……我还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我认为很优秀同时也应该能吸引他们眼球的作品,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始终认为金庸的书是好的,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价值取向、社会意义,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无一不优,更重要的是,它的雅俗共赏,它的引人入胜,它能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金庸的作品里,既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侠的理想、奇妙丰富的想象,又能引发他们严肃的人生思考,如郭靖、萧峰的选择。再比如讲《红楼梦》,我把“金陵十二钗”介绍给大家,然后把每个人的判词抄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她们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就隐含在她们的判词里,引导学生去分析,去领会其中的妙处,这样学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跃跃欲试,要去亲自看一下那么多神奇的不同于我们的美妙世界。
  最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当学生由一部《射雕英雄传》、一部《简·爱》或者一个萧峰一个林黛玉,走进一个神奇的阅读世界的时候,当他们领略到阅读的妙不可言的时候,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不难达到了。
  当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阅读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我想,学好语文,对孩子们来说,将不再是遥不可及。■
其他文献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学者先要会疑”,学习要有质疑精神。课堂上怎么才有质疑的欲望呢?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好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注意文本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能让师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编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要我学”的基础上,转变为“教方法”、“我要学”课堂组织形式。那么,如何策划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意导入,吸引注意力    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在课堂上获得动态生成,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久前,我在讲解韦庄的《菩萨蛮》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动态生成,它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期刊
摘 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 鲁迅 语言 “偷”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强调“诗言志
期刊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课堂其实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吐心声、抒真情”——朗读的技巧     (一)确定朗读基调。注重课文朗读是
期刊
摘 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