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一种语言,它能使学生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用语相互转化,能用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让孩子的逻辑性思维得到充分地表达。这便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
关键词:数学语言创设情境实践潜能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为只有在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殊不知,还有一种语言,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它能使学生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用语相互转化,能用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这便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教低年级数学课比较多。面对这些懵懂、调皮的孩子们,我早已没有了毕业初的慌乱和无奈。能用一种探究和摸索的方式去实践对孩子们数学课堂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语言”入手,增强数学课堂的感染力,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比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主要表现在:1、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差,有50%的学生几乎不能理解教师的提问或者是小结性的语言;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有近60%的学生表达能力差,甚至答非所问。一方面不知道老师问什么,一方面缘于不知道如何表达;3、学生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年级的数学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解题能力胜于“说题”的能力。4、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缺少语言环境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但是,正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才使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感兴趣。
一、创设说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孩子们初期不乏说的欲望。他们常常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鸟儿,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随着课堂知识的不断加深,老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渐渐地,这些欢快的“鸟儿”开始变得“鸦雀无声”。他们害怕说错,不愿意说害怕因为说错引来其他孩子的嘲笑声。于是,要保持孩子们持续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的能力,需要师生“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1、争夺小红花
每学期,我都给每个小组建立课堂学分制,针对每次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善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我就在他(她)所在的那一组加上一分。从开学到结束,从未间断。到学期结束,就根据积分评出优胜组,全组的孩子都能得到一朵小红花。虽然奖品微不足道,但却成了孩子们上课积极发言交流的巨大动力。因为,它有一种集体荣誉的“使命”在里面。这一举措的坚持和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激发情趣
与孩子们交流,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数学语言并不应该只是人们片面理解的简单运算符号和枯燥的解题步骤。学生需要一个丰富的语言王国,哪儿应当充满故事、情节。这样,孩子们才更容易走进数学的课堂,更容易获取求知的快乐。由此,在课前我认真揣摩课堂上的语言,在课堂导入,习题讲解等多环节,设计多种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例如以小故事的情节导入新课。学习《捉迷藏》这节课时,我问孩子:”你们喜欢做迷藏吗?有13个小朋友一起捉迷藏,有8个小朋友站在房子前面商量,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几个。你们想和他们一起捉迷藏吗?”再让学生接着把故事说下去,从而在第一时间吸引孩子。再有结合教材内容,自编儿歌、谜语,趣味游戏、要口令等将课堂语言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样不但能很快地抓住孩童的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学会用生活中的语言来学习数学。
3、人人平等
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张开嘴巴去说,尤其是我们所说的后进生。而往往这些孩子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老师对这部分人不闻不问,唯恐破坏了整个课堂的节奏,势必会把这些孩子推出课堂,使他们变得越发胆小、孤立。久而久之,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只会退化,像个隐形的孩子坐在课堂上。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为每个孩子,特别是一些不爱发言的孩子创设一些发言的机会:例如凡是这些孩子举手,我就会把机会让给他们,即使说错了,也是鼓励他们,再好好思考,再好好想想。不扼杀他们发言的欲望。另外,遇到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叫这类孩子来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再有就是以“开火车”“辩论会”“比比谁说得好”等形式,普及发言的人,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说当中来。在说中思考,在思考中去说,从而激发感官和大脑的同步运动,使课堂时刻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亲自实践,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的是“玩中学”“学中乐”。在动手中探究新知,并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多说操作方法与过程,这样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具体到抽象,学生经过逐步简化思维,就能準确精炼地表达操作过程,丰富交流对话的内容。例如:在教《跳绳》这课时,如果仅凭借挂图演示和教师的单项操作,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算理。于是,我要求每个孩子都带齐帮助计算的小棒,目的是通过实物来提高学生对计算的理解。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得还不错。当个位上的小棒不够减时,学生通过拆掉整捆的小棒来帮助解决问题。开始在表达时有一点困难,因为孩子缺少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是,通过耐心地引导和提醒学生多做几次,就有不少学生能十分清晰完整地进行表述了。令人高兴的是,除了书上介绍的计算方法,还有个别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出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例如:40-28,把40拆成20和20,28拆成20和8,20减20等于0,10减8等于2,10加2等于12.可以说,这个孩子有着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能力。这是很可喜的现象。也说明,平时加强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收到了效果。
现在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也对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读图中给的一些简单的文字,是根本没有办法理解题意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做好学生的审题训练:“谁能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呀?”“告诉了我们什么”开始时,孩子丢三落四,题目的表述很不完整。我就要求孩子们再仔细观察,并继续发问:“它问我们什么呢?”“还有什么小朋友没有看到?”这样的反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和题目意思的领悟与把握,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找到理解题意的办法。
三、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语言并不是敢说、乱说,而是要会说,懂得如何把话说正确、说完整。训练学生会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小学生容易冲动,发言不思考的比比皆是。所以有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把话说得有条理,说得严密,说得完整。一个说不好就两个,两个不行就三个说,不断磨练,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怎么样表达才是更完整、更规范。同时要求学生说话时声音要洪亮,语句要连贯,意思表达要准确。另外,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分享,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还能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容易共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养成倾听、表达文明交流的好习惯,都能为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提供帮助,能促进今后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采用多种训练方式,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发展全体学生说的能力。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数学语言创设情境实践潜能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为只有在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殊不知,还有一种语言,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它能使学生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用语相互转化,能用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这便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教低年级数学课比较多。面对这些懵懂、调皮的孩子们,我早已没有了毕业初的慌乱和无奈。能用一种探究和摸索的方式去实践对孩子们数学课堂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语言”入手,增强数学课堂的感染力,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比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主要表现在:1、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差,有50%的学生几乎不能理解教师的提问或者是小结性的语言;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有近60%的学生表达能力差,甚至答非所问。一方面不知道老师问什么,一方面缘于不知道如何表达;3、学生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年级的数学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解题能力胜于“说题”的能力。4、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缺少语言环境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但是,正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才使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感兴趣。
一、创设说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孩子们初期不乏说的欲望。他们常常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鸟儿,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随着课堂知识的不断加深,老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渐渐地,这些欢快的“鸟儿”开始变得“鸦雀无声”。他们害怕说错,不愿意说害怕因为说错引来其他孩子的嘲笑声。于是,要保持孩子们持续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的能力,需要师生“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1、争夺小红花
每学期,我都给每个小组建立课堂学分制,针对每次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善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我就在他(她)所在的那一组加上一分。从开学到结束,从未间断。到学期结束,就根据积分评出优胜组,全组的孩子都能得到一朵小红花。虽然奖品微不足道,但却成了孩子们上课积极发言交流的巨大动力。因为,它有一种集体荣誉的“使命”在里面。这一举措的坚持和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激发情趣
与孩子们交流,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数学语言并不应该只是人们片面理解的简单运算符号和枯燥的解题步骤。学生需要一个丰富的语言王国,哪儿应当充满故事、情节。这样,孩子们才更容易走进数学的课堂,更容易获取求知的快乐。由此,在课前我认真揣摩课堂上的语言,在课堂导入,习题讲解等多环节,设计多种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例如以小故事的情节导入新课。学习《捉迷藏》这节课时,我问孩子:”你们喜欢做迷藏吗?有13个小朋友一起捉迷藏,有8个小朋友站在房子前面商量,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几个。你们想和他们一起捉迷藏吗?”再让学生接着把故事说下去,从而在第一时间吸引孩子。再有结合教材内容,自编儿歌、谜语,趣味游戏、要口令等将课堂语言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样不但能很快地抓住孩童的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学会用生活中的语言来学习数学。
3、人人平等
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张开嘴巴去说,尤其是我们所说的后进生。而往往这些孩子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老师对这部分人不闻不问,唯恐破坏了整个课堂的节奏,势必会把这些孩子推出课堂,使他们变得越发胆小、孤立。久而久之,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只会退化,像个隐形的孩子坐在课堂上。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为每个孩子,特别是一些不爱发言的孩子创设一些发言的机会:例如凡是这些孩子举手,我就会把机会让给他们,即使说错了,也是鼓励他们,再好好思考,再好好想想。不扼杀他们发言的欲望。另外,遇到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叫这类孩子来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再有就是以“开火车”“辩论会”“比比谁说得好”等形式,普及发言的人,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说当中来。在说中思考,在思考中去说,从而激发感官和大脑的同步运动,使课堂时刻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亲自实践,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的是“玩中学”“学中乐”。在动手中探究新知,并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多说操作方法与过程,这样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具体到抽象,学生经过逐步简化思维,就能準确精炼地表达操作过程,丰富交流对话的内容。例如:在教《跳绳》这课时,如果仅凭借挂图演示和教师的单项操作,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算理。于是,我要求每个孩子都带齐帮助计算的小棒,目的是通过实物来提高学生对计算的理解。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得还不错。当个位上的小棒不够减时,学生通过拆掉整捆的小棒来帮助解决问题。开始在表达时有一点困难,因为孩子缺少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是,通过耐心地引导和提醒学生多做几次,就有不少学生能十分清晰完整地进行表述了。令人高兴的是,除了书上介绍的计算方法,还有个别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出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例如:40-28,把40拆成20和20,28拆成20和8,20减20等于0,10减8等于2,10加2等于12.可以说,这个孩子有着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能力。这是很可喜的现象。也说明,平时加强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收到了效果。
现在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也对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读图中给的一些简单的文字,是根本没有办法理解题意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做好学生的审题训练:“谁能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呀?”“告诉了我们什么”开始时,孩子丢三落四,题目的表述很不完整。我就要求孩子们再仔细观察,并继续发问:“它问我们什么呢?”“还有什么小朋友没有看到?”这样的反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和题目意思的领悟与把握,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找到理解题意的办法。
三、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语言并不是敢说、乱说,而是要会说,懂得如何把话说正确、说完整。训练学生会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小学生容易冲动,发言不思考的比比皆是。所以有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把话说得有条理,说得严密,说得完整。一个说不好就两个,两个不行就三个说,不断磨练,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怎么样表达才是更完整、更规范。同时要求学生说话时声音要洪亮,语句要连贯,意思表达要准确。另外,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分享,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还能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容易共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养成倾听、表达文明交流的好习惯,都能为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提供帮助,能促进今后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采用多种训练方式,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发展全体学生说的能力。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